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在中小学校园里已很少听得到那些童趣盎然的歌谣了。时下“另类”童谣在校园内异常流行.随便拉上一个孩子,他能一口气说上好几个。诸如:“日照香炉生紫烟,李白来到烤鸭店。口水流下三千尺,摸摸口袋没有钱。”“太阳当空照。天天不起早.日日不洗脚.要问为什么.蚊子不盯臭虫不咬。”……在这些流行的“另类”童谣中.有很多内容是涉及学校和教师的。但令人遗憾的是.这些童谣不是歌颂学校或教师,而大多是对学校和教师充满了“敌意”。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新式的校园童谣在各中小学风靡起来.这种童谣有的是根据古诗词改编的,有的是套用流行歌曲歌词而成的,有的是学生因地制宜自编自创的.这些童谣因为易记易诵,有较强的娱乐性,在校园里非常流行,它给学生带来另类的视听冲击的同时,也或多或少地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3.
设计意图一种由巧改唐诗、歌词而创作的语言诙谐的新式童谣,在校园风靡一时。童言无忌,新式童谣给人们带来了全新的听觉冲击。然而,令人尴尬的是,小学生现在传唱的一些童谣,不仅没有丝毫的美感,而且“另类”得让人不可思议。这些童谣语言粗俗、格调不高,却以惊人的速度在校园里流传。一位教育专家发出感慨:“校园童谣让人尴尬让人忧。”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田里,我们应该播撒健康向上的种子。学校有责任为孩子们提供熔娱乐、审美、教育、认知于一炉的童谣,遗憾的是,这样的童谣现在实在太少了。本次语文综合性活动课,旨在通过赏析校园流行童谣、…  相似文献   

4.
张喻 《文学教育(上)》2010,(23):152-152
随着中小学校园"灰色童谣"的越来越流行,它的流行内容、流行原因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这种"另类"童谣犹如一面镜子,它清晰地折射出基础教育理念中人文精神的丧失、课程文化发展的相对滞后等问题。为此,我们的学校应采取相应的措施让这种童谣回归本色——"绿色"。  相似文献   

5.
星星姐姐,我们班一些同学喜欢编一些“另类童谣”。什么“放学钟声响,学生得解放;上街逛一逛,学习丢一旁;老师气歪嘴,妈妈拿起吓人的小木棒”。“妹妹靓,哥哥帅,如果不傻就去爱”,等等。他们一边唱着这些另类童谣,一边哈哈大笑,还自以为好玩。姐姐,我是一个队干部,面对这些另类童谣,我该怎么办呢?  相似文献   

6.
"春眠不觉晓,处处蚊子咬,打了灭害灵,蚊子死多少"."日照香炉生紫烟,李白来到卤肉店.口水流下三千尺,一摸口袋没有钱."……目前,各种校园流行歌谣中,有相当一部分属于这种被称为"灰色童谣"的另类歌谣.它们类似顺口溜、"脱口秀",形式千奇百怪,以低俗、宣扬暴力、堕落为主要特征.它们在校园里的大面积流行,引起了校内校外人士的关注和重视.  相似文献   

7.
本刊发表的《新校园童谣31则》不仅引起了学校、父母和孩子们的关注,也引起了全国人大部分代表们的关注。2001年3月8日,在“两会”召开期间,北京团部分代表在会议间隙谈起了这些童谣。任明代表和蔡瑶铣代表认为,童谣流行校园的主要原因是孩子们生活单调,学习压力大,没有太多的宣泄.消遣方式,只能以调侃师长的童谣来排解紧张.不满情绪。广渠门中学校长李金海代表也认为童谣给教育敲响了警钟。他说,这些新校园童谣中的有些内容不但不健康。有的甚至还流露出暴力情绪,更应该引起社会的关注。社会要真正给孩子们”减员”,卉…  相似文献   

8.
"灰色童谣"充斥中小学校园,是一种"反学校文化"情绪的表现,是少年儿童以调侃、戏谑方式实现的亚文化的自我建构."灰色童谣"对于缓解压力、放松心情有一定的意义,但"灰色童谣"格调低下、内容不健康,对少年儿童的心智成长会带来不良的影响.老师、家长应加强与少年儿童的心灵沟通,组织编创健康向上的"新童谣",驱逐"灰色童谣"的生存空间.  相似文献   

9.
童谣是传唱在儿童之间的口耳相传的艺术形式。然而,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一些"粗俗童谣"、"灰色童谣"、"不良短信童谣"像一股暗流,在校园里悄然流行。"垃圾童谣"的流传,  相似文献   

10.
许多中学生毕业时,再也没有了“我们今天是桃李芬芳,明天是社会的栋梁”的豪迈,而“将来做大官,赚大钱,娶娇妻,一个也不能少”之类的另类留言却在校园内流行起来。我们常说“流行的,总是短命的”,可是学生们玩起这些东西,总是花样翻新,令家长和老师目不暇接。另类留言就是另类文化,其流行凸现当前校园文化建设的缺失。其一,迫于应试和升学的压力,学校将学生的课外活动时间一再压缩,阅读、体育比赛、文艺演出、兴趣小组研究等各种主流文化活动开展得越来越少,甚至完全取消。学校把主要精力放在了中考、高考的升学率上,资金也大量投入在这些方…  相似文献   

11.
"灰色童谣"在中小学生群体中已经流行起来,它的流行折射出大众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学生对学校话语霸权的反抗等问题。为此,学校在加强德育建设的同时也应该加强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紧密联系,并给予学生充分的话语权,全社会通力合作让青少年伴随着健康的童谣快乐成长。  相似文献   

12.
传统社会视儿童为"小大人"或成人的附庸,这种儿童观深刻影响了童谣与儿童的关系.童谣自诞生之日起即与政治生活缠杂不清,远离儿童.王阳明提出儿童教育当顺应"童子之情"后,童谣才见转折,开始贴近儿童和儿童生活.清末时,在"西学东渐'浪潮的冲击下,传统儿童教育踏入近代的门槛.而就在这一时期,涌现出了大量真正意义上的童谣集.故此,童谣发展的历史恰好清晰地反映了传统儿童观和儿童教育观变化的历史.  相似文献   

13.
播放歌曲:“人之初,性本善……”(音高而亮,几句之后渐弱,主持人上场)甲:小时候,我们在妈妈的催眠曲中入眠。乙:长大后,我们唱着新童谣快乐成长。甲:童谣记载着我们童年的梦。乙:童谣寄托着我们纯真的情。甲:但是最近,我们却发现一些“另类”的童谣在队员们中间传播、流行。乙:为此,我们中队开展了“传唱校园新童谣,争做文明小公民”活动。甲:同学们,在我们身边,流传着这样一些童谣,请看:(多媒体演示动画,配音)1.背上炸药包,我去炸学校。一拉线,我传2.我在马路边,捡到一枝烟,把它交到警察叔叔手里边。叔叔…  相似文献   

14.
本刊2001年第一、二期合刊刊发了《新校园童谣31则》以后,引起了很多读者朋友的关注和争议。童谣是非常重要的儿童文化现象,值得每一位父母与教师关注。究竟该怎样看待孩子们口口相传的童谣?譬如,孩子唱一些对大人或学校不满的童谣,是否属于“不健康”?爱唱一些语言不美的童谣的孩子,是否容易变坏?孩子为何那么热心于童谣?父母与教师怎样引导孩子正确对待童谣?为了全面深刻地认识这一“新童谣现象”,本刊从本期开始开辟新专栏“童谣大家谈”,欢迎读者朋友踊跃来稿,或谈谈您对童谣的看法,或推荐优秀的童谣。 主持人/孙宏艳  相似文献   

15.
诚信观培养是进行诚信教育的有效途径,基于童谣的儿童诚信观教育为学校的诚信教育指明了一条相对独立而又清晰的教育路径。它符合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尊重了儿童的权利和自由。学校开展基于童谣的儿童诚信观教育可通过开设童谣课程、进行童谣讨论、构建童谣氛围等途径,同时基于童谣的儿童诚信观教育需得到学校、教师及学生家长的支持。  相似文献   

16.
童谣是民间文学中的一个种类,它往往能够从孩子的心理特点和表达方式上勾勒出一个时代的主流文化。因此,不同时代的童谣也同样有着不同的文化标签。我们必须关注的是:当代中小学校园流传的众多童谣中折射出的审美倾向正在走向异化。这些另类儿歌的形成,折射出的是当代人在重树价值观、审美观时,一些世俗化、功利化的不良取向对纯洁的幼儿心灵的侵蚀,理应引起全社会、特别是教育界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7.
朱爱芳 《福建教育》2005,(5A):19-20
为了抵制另类童谣的蔓延,我们坚持学校、家庭、社会联动,为孩子们托起一片“绿色的天空”。  相似文献   

18.
郑玉玲 《快乐阅读》2011,(15):74-75
"美眉几时有,上机问网友,不知网上佳丽,此妹是何人?""找点空闲,找点时间,独自在家,把电视看看;带上倦容,带上心烦,打开书柜,把小说翻翻……"近年来,此类"混话"童谣,在中小学校园大为"流行"。暂且不论这些混话童谣带给学生怎样的负  相似文献   

19.
杜弋鹏 《山东教育》2004,(31):63-63
童谣:贴近小学生的德育语言童谣,清爽,明快,是诗歌,似音乐,蕴涵着时代信息……面对社会上出现的“灰色童谣”,北京宣武师范学校附属第一小学的老师开始酝酿将《北京童谣》作为校本课程引进学校。1993年,学校启动每周一节的《北京童谣》校本课程,并编写了教材。课堂上,教师教给学生更多优秀的、  相似文献   

20.
校园"怪味"童谣的调查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问题的提出 (一)缘由 几乎每一代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童谣:20世纪60年代的儿童,深受革命传统教育和奉献精神的熏陶,流行的是<学习雷锋好榜样>、<劳动最光荣>等具有革命教育意义的童谣;70年代的儿童,流行的是<歌声与微笑>、<小螺号>这样的童谣,尽显淳朴的劳动人民情感和追求美好生活的信心;到了改革开放的80年代,孩子们在<丢手绢>、<小小少年>等童谣中自由成长,儿童天真无邪的天性发挥得淋漓尽致.有位作家曾说过"没有童谣便没有童年",好的童谣不仅具有教育性,还充满了美好的童趣;不仅滋养了儿童的幸福生活,还引发了成年人关于童年的美好回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