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纵观古今,教育观念虽多有不同,但古往今来的人们对于教育的成人要旨有着一致认同,其认同一如古往今来的父母家长对教育的一致重视;古今教育的差别在于,是否在观念上申论且在实践中履行这一要旨。很显然,现代教育没有做到这一点,其教育观念和教育实践与教育的本然是脱节的,以至于一个受过教育的人是一个有教养的人不但不再理所当然,甚或已成为不可能。为此,现代教育的危机最显然地体现为这样一种令人诧异的现象:以成人为要旨的教育无法在当下教育观念和教育实践中得到实现,即教育走向了自己的反面,不再眷顾成人这一教育要旨。我们知道,古代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作为君子的“大人”,与之相对的则是小人;但是,无论大人小人,我们不难明白古代教育的意趣在于人。反观我们现代教育,念兹在兹的是人才和人物,关注的是人的功能,而不论其是否为人,最终使人物化。  相似文献   

2.
赵康 《学科教育》2011,(2):60-66
教师具有的专业技能是教师专业身份的重要维度,但主要是有关教育活动的效用维度,且主要以技术性和工具性为特征。使"教育"成为可能的层面还必然涉及"价值维度",因而教育价值和教育理想在教师的专业认同中占有不可或缺的角色。教师"使命"背后的教育理想无不与个人价值密切相关。个人价值是个人认同的一个构成维度,所以,教师的专业认同与其个人认同在价值层面应是一致的。如此,教师对教育理想的反思和对其专业认同的理解与她/他对个人认同的理解分不开。哲学家利科对个人认同概念和叙事认同概念的分析,为教师反思其教育理想和理解其专业认同提供了一种可能的学习模式。  相似文献   

3.
个性化教育,是针对共性化教育提出的一个教育课题,就现在,还没有一个被大家一致认同的定义,笔者认为,个性化教育是完整教育的一个方面,实施个性化教育.在今天,有它的现实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教师具有的专业技能是教师专业身份的重要维度,但主要是有关教育活动的效用维度,且主要以技术性和工具性为特征.使"教育"成为可能的层面还必然涉及"价值维度",因而教育价值和教育理想在教师的专业认同中占有不可或缺的角色.教师"使命"背后的教育理想无不与个人价值密切相关.个人价值是个人认同的一个构成维度,所以,教师的专业认同与其个人认同在价值层面应是一致的.如此,教师对教育理想的反思和对其专业认同的理解与她/他对个人认同的理解分不开.哲学家利科对个人认同概念和叙事认同概念的分析,为教师反思其教育理想和理解其专业认同提供了一种可能的学习模式.  相似文献   

5.
作为中华民族形成的思想基础,诸族间的观念认同起到了导夫先路的积极作用。这些导夫先路的观念,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有了这方面的认同,诸族间才会有大体一致的是非、善恶观念,才会相互理解和交流。另一个核心观念就是作为人们精神最高主宰的天命观念,这方面观念的一致,诸族间的交往就会有走历史必由之路的坚实信念。中华民族形成过程展示了诸族所认可观念的无限活力,这是一个深刻而壮美的思想之路。  相似文献   

6.
试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层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大学生进行全面的、内容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这是共识。要进一步探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首先要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层次。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层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个层次应是法律规范认同教育。现阶段大学生应具备的基本政治素质有:守法观念、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法律是由国家制定认可的,体现统治阶级意志的,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和。现实生活要求人们首先是一个遵纪守法的人,即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民守法是第一位的,最基本的,法律规范认同教育是每个公民必须接受的,大学生也不例外,大学生必…  相似文献   

7.
孔子是历代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心目中的导师,圣人的光辉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教育人,他的教育思想贯穿古今,对于我们当今的教育仍然有十足的借鉴意义。"有教无类"是孔子教育思想中的一个教育方针,经过笔者深刻的研究发现,这一思想并非有唯一的解读,分别站在教育对象与教育作用两个角度,可以对"有教无类"做出两种不同的解读。  相似文献   

8.
发展人的主体性是时代的主旋律,主体性教育是基础教育中崭新的教育观念和教育理论,反映出教育活动内在的人文精神。主体性教育理念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成为现阶段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涵,主体性心理健康教育应以积极心理学为指导,贯穿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只有内容与实质一致,才会真正实现教育人、发展人的功能。  相似文献   

9.
杜绽蕾 《文教资料》2007,(33):119-120
教育中的惩罚问题,古往今来都是一个人们争议的焦点。但是在赏识教育盛行的现在,却有许多人不敢提出教育惩罚。其实,惩罚在教育中是不能缺少的,以人性论为哲学基础和人本思想为理论支撑的教育惩罚有它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10.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认同危机日益显现,其核心表现为价值认同的困境.价值认同困境已经成为当今学校社会责任感教育不能回避的时代挑战.事实上,价值认同与社会责任感的养成具有密切的关系,前者为后者提供重要的观念基础和情感催化剂.因此,当今的社会责任感教育应该建立在发展基本价值认同的基础上.这既有助于缓解价值认同困境的挑战,推动学生主动内化社会责任,生发责任认同感,也将使社会责任感教育深化为围绕“社会责任感”的价值教育.  相似文献   

11.
现代化、教育及关于教育的神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化研究与社会现代化的进程,都存在着将教育社会价值与功能放大的取向,这一取向使得教育被塑造成一个神话。其核心在于作为教育主体的人的内在价值的认同缺失。  相似文献   

12.
师本教育观念认为,教育就是通过外部对生命加工塑造。生本教育观念则认为,教育是帮助生命提升自己,让生命自己去完善自己。教育家孙云晓说:“教育是唤醒人,帮助人。”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观点:“教育最宝贵一点就是:使一个人想成为好人,想竭尽自己整个心灵的全部力量,在集体的眼里把自己树立起来,显示出自己是一个优秀的,完全合格的公民。”(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471页。)孙云晓和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念是一致的,都认为教育就应该是唤醒人,帮助人,让学生自己去完善自己的生命。这和生本教育的理念不谋而合。  相似文献   

13.
以人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念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该理念强调面向全体学生 ,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重视培养学生的完整人格 ,开发个体潜能。只有建构起新的课程观念 ,才能对新课程有深入的理解与认同  相似文献   

14.
教育正义,是一个附着在现代人身上无法摆脱的"咒符",已然成为现代人的一种"命运"。教育正义经历了由"正义教育化"向"教育正义化"的转变。教育正义的这种"古今之变"背后隐匿着激烈的"古今之争"。然而在现代社会中,教育正义只是一个并不高贵的谎言而已。  相似文献   

15.
教育模式指教育教学过程中形成的固定思维格式,而教育模式有传统的模式及现代模式之分。传统的教育模式主要是以知识为第一位的传统教育及其一系列教育观念,它严重影响人的培养,而现代教学模式逐渐向个性化转化。就是以“教师为主,教材为主,课堂为主”的教育思想转化为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这一教育工作者目标适应的是知识时代的要求,视每一个教育对象为一个资源人。[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论教育活动的相对独立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教育活动的相对独立性是教育属性的重要方面,教育活动有其相对独立的问题和观念系统。教育民主化是教育相对独立性的保障机制,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教育管理权限的下放;教育活动按其自身发展规律运行;倡导贴近生活的教育与回到人的教育  相似文献   

17.
近代来华传教士提倡通识教育,主张人的灵、智、体应当全面,其主旨在于培养教会学生的基督化人格,使学生皈依基督教。这种教育思想在当时之所以能得到部分传教士的认同,除了受国际教育大趋势的影响外,与传教士本人的神学观念以及当时中国教会学校所面临的教育环境也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8.
在潘光旦看来,现代教育是一种"忘本的教育",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乡土教育的缺失造成的。教育的核心在于"位育",即能使教育对象"安其所遂其生"。位育包括人性教育、乡土教育和国民教育3个层次。乡土认同教育是国家认同教育的基础,学校教育应当重视乡土教育,培养青少年一代的乡土认同,寻求教育的"务本之义"。  相似文献   

19.
教育制度的形成、变革与运行必定有其观念前提,但这并不意味着观念是教育制度的基础和来源,因为教育制度观念本身还另有前提。教育制度观念是教育实践的产物,教育制度的形成、变革与运行有其客观的实践基础。教育实践尤其是教育交往实践是教育制度产生的现实基础。  相似文献   

20.
中国教育史学科的建立是一个过程,是知识建构与社会建构相互作用的结果.它是在后五四时期的二三十年代,在中国人拥有了自己的现代教育经验,并能对这种经验进行系统反思之时,才获得了自己的"现代"历史意识,并取得了相应的知识形式.舒新城是中国教育学科建立时期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有关学术理路,是基于教育和学术独立的历史需要,去重置中西古今教育关系的知识化形式.他所面对的实际难题,是如何既认同于自我的独特性,又能充分领取西方的现代教育经验.由于他是立于文化冲突和文化认同危机基础上安排中西古今关系的,故其具体文本的学术理路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矛盾和冲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