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是中华民族情感和心理的凝结,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纽带和桥梁,文化底蕴深厚,包含许多对当今社会有价值的道德因素,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地推进,多渠道地开展德育有重要的作用。文章从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在高职学生德育中的作用、高职院校开展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措施两个方面,阐述了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在高职院校德育中的实践。  相似文献   

2.
当前高职大学生人文素质不高已成为高职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它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和谐意识,有利于高职大学生修身养性,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高职院校应通过加强传统文化课程建设、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开展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建立健全传统文化教育各项规章制度等路径,加强对高职大学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提升他们的人文素质。  相似文献   

3.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不容乐观,管理者思想认识不足、高职学生文化基础薄弱、校园亚文化现象严重、网络负面影响等现存的问题都亟待解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人文哲理和科学思想有助于高职学生处理好学习技术技能和提高人文修养的关系。大连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具体培养学生的实例,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方面探讨了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4.
中国民族五千年的文明积淀为中国留下了传承文明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这样的传统文化是现代教育的重要文化基础,是文明发展和文化建设的重要保障。校园文化的建设与传播当然也离不开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影响和作用。立足于现代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长期状况进行分析,寻找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现代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之间的关系,探索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希望为现代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5.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阐释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入手,分析当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共性问题,提出了以结合社会文化、地接地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融通企业文化为关键,以引领文化发展、满足师生需求、体现院校品味、增强院校发展内驱力为重点的"四位一体"高职院校特色校园文化的路径设计。  相似文献   

6.
校园文化是高职院校育人的重要方面。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具有其自身的独特性,现实中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仍存在诸多问题。为做好高职的校园文化建设,应突出校园精神文化的引领作用、倡导校园行为文化与人文素质教育的融合、创新校园文化活动形式、实现校企文化的有效对接。  相似文献   

7.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时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应体现出人文特色、高等学校特色、职业教育特色及学院自身特色等。  相似文献   

8.
2017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高职院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未来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如何正确认识传统文化教学面临的困境,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要源泉、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立足点、是培养高职学生核心素养的"根"与"魂",从而进一步创新中国传统文化实践教学方式,构建高职院校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体系、提高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融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于校园文化建设中、利用微媒体构建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新环境,以切实提升中国传统文化实践教学成效。  相似文献   

9.
黄芳 《现代技能开发》2010,(12):138-140
高职院校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建设有自身传统和特色的校园文化。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作为一所历史名校,其丰富的人文资源和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为其塑造特色高职校园文化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文章结合本院实际,对高职院校特色文化建设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10.
校园文化建设是高职院校建设工作的重点,将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这是对传统教育工作的一次大胆突破,也是弘扬和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本文简单分析了当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结合实际工作经验,提出了具体的校园文化建设策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中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存在诸多不足:学校、教师、学生对传统文化课程不重视,教学课程单一,教学内容跟不上时代要求,教学方法落后等。由此可见,传统文化课程在高职院校建设中又拥有较大完善发展空间。应有针对性地合理设置文化课程:设置多样性的传统文化课程,吸引学生兴趣;建设有高职特色的传统文化课程体系,适应当代高职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需求;寓教于乐,充分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的热爱和兴趣,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自然观和道德观。  相似文献   

12.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的积淀,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国家大力推动传统文化进校园,培养具有传统文化底蕴的新时代人才。文章分析了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治理工作中存在的学生认同度不足、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利用率不高、传统文化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脱节等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从"互联网+"建设、传统文化教育基地合作、校园文化建设、学生管理与课程建设等多个层面提出了实践策略。  相似文献   

13.
高职院校普遍重视学生专业技能和就业能力方面的培养,往往忽视对提升学生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的教育。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下,社会对当代大学生的审美能力要求却越来越高,高职院校强化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怀和人文素养,能够让学生在未来的就业中成为一名合格的"职场人"。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出发,对高职院校的美育课程体系进行完善,让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走进美育课堂,将两者进行有机融合,增强学生的文化自觉和自信,提升学生的审美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14.
高职教育不等同于传统的学科教育,它更多地涉及到"政府、学校、企业、行业"四个方面,从分析我国高职教育的现状及高职教育中的"四方"关系入手,对高职"四方合作"策略体系的构建作初步的探讨,构建出包括"政府主导下的培养目标,行业指导下的校企专业设置、校企师资建设、校企文化建设、教学质量评估、合作组织与管理制度"等九项基本框架,通过策略体系的实施,使"政府、学校、企业、行业"在各方面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使高职教育稳定、健康、有序地发展。  相似文献   

15.
目前,对于高职教育而言,建设自己的品牌形象对其能否受到企业和社会的普遍认同,能否增强高职教育的吸引力,意义十分重大。品牌形象一定要有丰富的内涵,要秉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丰富高职院品牌形象内涵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此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结合西方人本教育理念,并以辽宁现代服务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深入探讨如何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建设高职院品牌形象,以期为我国高职教育的品牌形象建设研究提供一种重要的参考方式。  相似文献   

16.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融入企业文化是高职教育发展、高职文化建设以及高职生成长的必然要求.高职院校可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策略,在校园文化中融入企业价值文化、经营文化、发展文化和行为文化,培养高职生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精神和职业素养.  相似文献   

17.
在全球化的今天,浸染在网络环境下的高职生广泛吸收着各国各民族文化,但由于各种原因,他们对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认同危机。如何提升高职生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已成为职业学校亟待解决的问题,以语文教学培育高职生中华民族文化认同不失为有效路径。通过对现有语文教材内容的整合、重组及重新解读,提炼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文化精神或要素,建设校本化特色语文课堂;开展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特色的语文实践活动;结合信息化手段,建设五年制高职语文课程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库,以此增强高职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培养热爱祖国、有责任担当的劳动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18.
在高职院校语文教学实践中,应选用传统经典著作,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实施对话交流,使学生体验文化的现代性和多元性,通过构建文化语文课堂突出语文教学的文化特征,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意思维.  相似文献   

19.
高职院校推行通识教育:目标、内容与实现途径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高职教育要实现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职业人"的目标,必须将通识教育纳入其中。通过职业(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的共同作用,使受教育者具备健康的体魄、健全的人格,扎实的职业技能基础,以及通观全局、灵活应变的综合素质。高职院校施行通识教育的基本着眼点应该是:常识的普及和文化氛围的营造。其实现途径是:通过课程、活动、环境的共同作用来完成一个完全意义上的"职业人"的塑造。  相似文献   

20.
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加强和改进学生德育课程教学的重要方式。以连云港中医药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五年制高职三年级学生调查问卷结果为依据,进行分析后发现,五年制高职学生对革命传统文化认知度不高、对革命传统文化的认知途径较单一、学校对革命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不足等多方面问题。由此提出了加强高职德育课程教学平台建设、开展高职学生社团和团组织活动、发挥学校领导和党员教师的表率作用等相应的对策,从而找到一条适合教材和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将本地革命传统文化资源融入其中,启发学生积极探索,提高学生思想觉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