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异军突起,确立了作为一个学科在当今中国学术界的地位。进入新世纪以后,中国近代社会史的研究更加繁荣,已经成为中国近代史领域里的一门显学。本文对1990—2004年学术界在人口、风俗习尚、日常生活、妇女、赈灾五个方面研究的主要成果给予了概要评述,并展望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
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唯物史观在中国学术思想界风行一时。用唯物史观来解释中国历史成为其时中国学术思想界的一种新倾向。与此同时,国民革命的失败使得中国社会各界格外注意于对中国社会性质的探讨,并引发中国社会史大论战。在论战中,唯物史观大行其道,从而促使了中国经济史研究的兴起。但论战中大多数人的研究因政治上的干扰于中国经济史研究不但贡献殊少,且反使中国经济史研究一时偏离了学术研究的正轨。一些学者意识到问题所在,起而矫偏救弊,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这一因社会革命运动而起的学问的学术规范化。厘清这一段历史,有助于理解、认清近现代思想、政治与学术之间的纠葛关系。  相似文献   

3.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社会史论战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是有着内在的、必然的逻辑联系。首先,这场社会史论战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其次,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期,这场论战与作为毛泽东思想主要组成部分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有着密切的联系,论战中学者们对中国的社会性质与中国革命性质、革命的任务、领导权等进行了广泛地探讨,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近代以来,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整个中国社会开始了面向现代的转型,传统学术也不例外。就源远流长的中国史学而言,由传统走向现代的过程自然更加漫长、曲折。笔者以为,中国社会史研究在20世纪的兴起和复兴,乃是踵梁启超氏“新史学”而起的史学转型的第二个发展阶段。科学化则是此过程的当然实质,是这一过程两个不同阶段的共同内核。  相似文献   

5.
学术界对明代社会史的关注由来已久,在经过20世纪初级的发轫,中经文革的停顿后,在80年代中后期逐步展开.进入新世纪后,这一进程得到全面的提升.在家族与宗族、妇女问题、社会阶层、民众生活甚至社会全貌等方面都有一批新的成果面世.及时整理和归纳这些研究成果,对进一步开拓明代社会史的研究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6.
贺晓燕 《唐山学院学报》2016,29(4):58-65,76
中国社会史研究经历了三十余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历史学研究中一个重要的学科。随着出土资料、契约文书及民间文献、口述史料的深入挖掘与广泛使用,在中国古代社会史尤其是明清史研究中,社会史已突破传统史学,成为重要的研究范式,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文章集合相关文献,对2015年中国古代社会史研究的热点进行归纳和评述。  相似文献   

7.
王先明教授:20世纪80年代以来就唱响史坛的社会史,可谓一路高歌猛进,令人刮目相看。从早期关注日常社会生活、社会结构以及人口、婚姻、家  相似文献   

8.
由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举办的中国社会史史料研讨会于 2 0 0 4年 9月 17-19日在天津举行。来自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安徽、江西、广东等地 4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作为建国以来中国社会史史料的首次会议 ,大会首先回顾了中国社会史研究的发展历程 ,总结并肯定了 198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史史料的收集与整理工作。会议期间 ,与会学者围绕着社会史史料的范畴与价值以及具体的历史研究过程中社会史史料的挖掘与运用等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  首先 ,就社会史研究对象及其史料范围问题 ,与会代表孟世凯、冯尔康和张晓唯先后作了大…  相似文献   

9.
在20世纪20年代末到30年代的中国社会史论战中,由于亚细亚社会理论本身的不足和中国革命、中国知识分子的特殊因素,中国学者普遍对亚细亚社会理论采取拒绝态度;拒绝方式主要有三种:全面批判、存而不论和进行策略性解读。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理论多元与跨学科研究成就了社会史研究的复兴与繁荣。向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跨越,成就了第一批社会史学者;向历史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跨越,成就了第二批社会史学者;向生态学、环境学以及医疗学等的理论与方法跨越,成就了21世纪初的社会史学者。  相似文献   

11.
历史人类学滥觞于法国年鉴学派,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它的出现促进了历史学与人类学的交叉与融合。本文介绍了历史人类学产生、发展的过程及其相关理论、概念。在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领域,历史人类学已经在华南、华北、江南等区域展开了一些研究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需进一步提倡历史人类学的方法,即:田野调查、区域取向、底层视角。  相似文献   

12.
<正>十余年来,社会史研究的长足进步,也催促着中国疾疫社会史研究从历史研究的边缘逐步走向学术研究的中心,一大批疾疫社会史研究成果相继问世,有力地促进了这一领域的学术繁荣。在众多的疾疫社会史研究中,有关清末1910-1911年东北地区鼠疫大流行的研究颇为引人注目。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新近出版的焦润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对中国社会史研究的早期发展状况进行回顾的基础上,提出建立一种“平实”的研究心态对于克服当前社会史研究上的诸多毛病至为重要.同时,本文以个案剖析的方法,对《十七世纪江南的社会生活》一书作了评价.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张静如教授在中共党史及中国社会史研究方面的主要成就,认为其指出的中共历史研究中存在的“浅、窄、粗”问题是符合实际的,其以社会史为基础深化中共历史研究的观点是切实可行的.张静如教授的社会史理论观点对中共历史和社会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社会史,即以“社会”而非个人为关注对象的历史研究取向,是近代史学与传统史学之间最显著的区别.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历史学与社会学的结合为特征的新史学运动,标志着社会史理念的成熟.马克思主义史学与年鉴学派的历史研究实践则使社会史研究成为20世纪史学主流,但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社会史理念受到广泛质疑和挑战.从社会史研究的兴起与流变历程来看,虽然社会史研究致力于将历史学社会科学化,但对理论的过分热衷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对事实的研究,这正是社会史理念遭到挑战的内在原因.社会史研究要赢得长久的尊重,应该将事实,而不是理论,摆在问题的中心.  相似文献   

16.
中国哲学史研究百年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哲学思想源远流长,对中国哲学思想的研究也有久远的历史,但这种研究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20世纪才有的事。20世纪的中国哲学研究走过了曲折的历程,其轨迹与社会史的进程密切相应。总结和反省20世纪中国哲学研究各个阶段的思想内容、特点及理论得失,对于展望中国哲学及中国哲学研究在新世纪的走向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全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讨论比较方法中的一些问题,并通过比较揭示中国和西方/德国的史学研究中的不平等关系及其后果。第二部分,作者把1980年代以来中国史学研究中出现的社会史研究潮流称为“社会史转向”(Soc ialH istory Turn),分析其特征并以其为例呈现中国史学研究在全球学术结构中的自我定位。第三部分,通过比较德国与中国社会史兴起过程中的异同来“构建他者”(to Construct the O ther)和“衡量差异”(toM easure the D ifference),从而指出占统治地位的线性发展和现代化模型是以统一的全球意识形态体系为基础的,并强调对其重新思考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8.
德里克是当代美国著名的左派马克思主义学者,著述颇为丰富;“中国社会史论战”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兴起和发展过程中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是中外学者特别关注的学术课题,笔者拟就德氏的“中国社会史论战”研究略作探讨,以期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9.
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古代史教材内容改革越来越受到史学界的重视,并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就,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其突出表现在中国古代社会史内容进入教材的步履缓慢,学习效果不明显。因而改革中国古代史教材的内容,以适应加强社会史教学的需要,遂成为中国古代史教材建设面临的紧迫课题。  相似文献   

20.
为了进一步阐明宋以后宗族形态特质与中国历史发展道路,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于2007年8月28-31日在天津红楼大酒店举办了“宋以后宗族形态的演进与社会变迁”国际学术研讨会。本次会议共收到美国、日本、韩国、中国大陆及港台学者相关论文48篇,与会学者中既有历史学家,也有人类学家,是一次高层次、跨学科的国际学术会议。开幕式上,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主任常建华教授致开幕词,南开大学冯尔康教授、香港中文大学科大卫教授分别以“秦汉以降古代中国‘变态型宗法社会’述论——以两汉、两宋宗族建设为例”和“明清华南宗族的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