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哲学中的自然主义是一种关于自然实在本体论标准和认识论前提的理论。古希腊哲学中的理性自然主义是其最早形式,近代哲学从笛卡尔直至奎因,科学自然主义发展成为哲学中居于主导地位的理论纲领。当代心灵哲学诞生之初,即奉科学自然主义为圭臬,以查默斯为代表的心灵哲学家力图通过自然主义的方案来解决心灵这一困难问题,但又因坚持心灵具有内在性、主观性、第一人称性等特征,导致当代心灵哲学中的自然主义面临着重新陷入二元论、神秘主义的困境。  相似文献   

2.
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科学知识社会学解构了传统科学哲学将科学知识视为真理、实在等哲学观念而独霸对知识解说权的地位,同时建构了一种能够对科学知识进行社会学说明的恰当模式。与哲学家关注人们应当怎样进行科学研究不同,社会学家思考的是人们实际上如何进行科学研究。关注点的不同,致使科学知识社会学选择了自然主义作为其方法论的基础。自然主义诉求的实现需要借助具体方法的运用,体现在科学知识社会学家对自然主义的诉求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将经验主义方法、描述主义方法与之缠结在一起,共同寻求探索科学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科学知识社会学的自然主义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科学知识社会学解构了传统科学哲学将科学知识视为真理、实在等哲学观念而独霸对知识解说权的地位,同时建构了一种能够对科学知识进行社会学说明的恰当模式。与哲学家关注人们“应当”怎样进行科学研究不同,社会学家思考的是人们“实际上如何”进行科学研究。关注点的不同,致使科学知识社会学选择了自然主义作为其方法论的基础。自然主义诉求的实现需要借助具体方法的运用,体现在科学知识社会学家对自然主义的诉求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将经验主义方法、描述主义方法与之缠结在一起,共同寻求探索科学的目标。  相似文献   

4.
当代英美分析哲学中的"自然主义转向"是自然主义兴起的一个标志,科学自然主义曾在其中占据主导地位,它主张的还原论使自身陷入困境,特别是无法对规范性现象做出合理的说明。自由自然主义是当代自然主义的新出路,它在批判科学自然主义还原论的基础上,试图通过重新定义自然来为规范性现象在自然中找到位置,这种努力直接回应了心灵与世界的关系问题,并把一些哲学的传统问题与当代的焦点问题连接在一起,这使它成为当代哲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5.
文化解释是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在进化模型中生物学家把自然选择机制视为是文化传递的动力学基础,但对于文化传递的认知机制并未给予应有的关注。认知人类学家基于"表征"概念,采用"自然化"的方式,为文化表征的传递构建了一种自然主义的认知解释。由此所形成的文化表征理论,使得社会科学研究能够在一种隐喻思维模式下,为社会-文化现象提供一种科学的因果解释。  相似文献   

6.
理解与解释的关系是人类科学活动的基本关系。作为理解、解释与意义的哲学理论,哲学解释学研究科学解释具有合理性:符合哲学的本性和世界哲学的发展趋势,是科学的人文主义理解的实现,并且预示着一种新的科学解释观的出现;同时这种研究又是可能的;哲学解释学的本体认谢使之超越了传统解释学对科学解释与人文科学解释所做的对立性解释,其理论表现出来的主观性倾向也将因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念的引入而得到克服。  相似文献   

7.
科学的实践性理解是科学实践哲学视野下基于境况性认知规范的科学理解新进路。科学实践哲学认为,对科学的认识离不开科学实践得以发生的实践境况,即实践境况对科学的理解具有规范涵义,科学理解在本质上是一种实践性理解。科学作为一种实践现象和科学理解规范的实践境况内在性,是科学的实践性理解的存在论前提;科学的实践性理解要求融贯自然主义哲学立场和以实践因果性作为规范原则。  相似文献   

8.
"理解"与"解释"一直是作为相对独立的术语出现的,理解与解释也成为精神科学与自然科学相互对立的因素之一,精神科学与自然科学方法论之争也多源于对理解与解释的辩驳。有着科学与诠释学双重理论基础的科学诠释学的提出与建立,基于理解的三个模式与解释的三个阶段及应用的诠释学分析,表明了整个科学无一不是处于诠释学的反思范围之中,科学诠释学关于理解、解释与应用三者的辩证统一,更大程度地弥合了传统精神科学与自然科学截然二分的裂隙。  相似文献   

9.
基于对莱恩·内尔森的女性主义自然主义科学哲学作一些梳理与阐释,聚焦于内尔森的女性主义自然主义经验论、女性主义社会认识论两方面,以期阐明内尔森关于女性主义自然主义科学哲学的内涵,进而深入认识自然主义科学哲学理论.  相似文献   

10.
仅仅只是在几个世纪前,科学才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与哲学分离开来。在科学中占统治地位的还原论和机械论观点从此一直在世界观中占统治地位。但在现代社会,随着量子物理学研究的深入、大规模技术的发展、人口增长和人类交往的增加,对自我组织或突现现象的不断增长的了解表明纯还原模式无法解释众多的普遍现象,正如飓风的整体运动无法以飓风内部的分子的相互运动来解释一样。人们需要以整体的、因果循环的观点来发现突现宇宙的意义并思考整体科学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科学哲学的经济学进路是继科学社会学和科学知识社会学之后科学论新的研究方向,它以自然主义为理论基础,强调科学活动社会维度中经济运行原则的重要性,主张用经济学方法论揭示科学认识的规律与本质。但这种经济学范式介入科学哲学研究的基础还存在诸多问题,其理论主张与方法论仍是不确定性的,这源自于科学哲学的自然化解释与其规范性的张力并没有在这种新进路中得到彻底解决。  相似文献   

12.
基于对莱恩·内尔森的女性主义自然主义科学哲学作一些梳理与阐释,聚焦于内尔森的女性主义自然主义经验论、女性主义社会认识论两方面,以期阐明内尔森关于女性主义自然主义科学哲学的内涵,进而深入认识自然主义科学哲学理论。  相似文献   

13.
大卫·布鲁尔所提出的自然主义立场,本意是要在元科学研究中摒弃绝对主义视角下的规范性分析方式和目的论说明模式,从而经验性地反思科学的可信用性。然而,由于社会还原论和社会决定论的误导,强纲领并未能够彻底贯彻自然主义立场,从而一方面使得作为方法论策略的相对主义沦落为认识论层面的相对主义;另一方面方法论科学主义则使得强纲领误用其竞争对手逻辑实证主义的修辞——实证的研究方法和因果的分析方法,从而也并未能"深描"和"再现"活生生的科学实践流本身。最终,强纲领自然主义立场贯彻的不彻底性,使得其"反思科学"的初衷具有"反对科学"的现实效果。  相似文献   

14.
"信息哲学"从渊源上看,是分析哲学和自然主义传统主导下的自然化运动进程中的一个"副产品"。信息哲学与自然化运动的内在关联性,可从其逻辑起点的发生学演进中获得确证。作为自然化理论之一的信息哲学,并非是一种新的研究范式。未来能否出现独立于自然化运动的"哲学的信息转向",既取决于信息哲学自身的发展,又取决于其他自然化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默顿和齐曼的科学社会学分别成功地塑造了两个不同的科学研究模型。默顿的科学社会学以科学内部的社会结构为研究对象,采用结构—功能分析的研究方法和单一社会学的研究视角;齐曼的科学社会学则主要以科学知识为研究对象,采用自然主义描述的研究方法,从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多维度视角来加以研究。  相似文献   

16.
"科学之光"专题中的不少文本并不是典范的说明文,而且其说明方法也不够典型。如果以"说明文单元"这一概念来界定这一专题的文体特性,以"学习说明方法和说明顺序"来确定这一专题的教学目标,是失之偏颇的。"科学之光"专题中的文本应当属于科学内容的理论类、实用类文本,该专题的人文性教学目标是培养科学精神,工具性教学目标是探究科学表达。  相似文献   

17.
科学修辞解释对修辞性和语境性的持续关注,使其与传统科学解释产生了一些区别。作为独立的研究方法,语境分析法能够弥补修辞分析法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将问题的解答过程置于一种可交流和可表达的语境基底上,并最终通过修辞分析法与语境分析法结合的方法论结构,给出一种有理性、有理由、有效用的科学修辞解释。这些研究表明,语境在科学修辞学范围内有着巨大潜力,同时体现了科学修辞学与语境论结合研究的趋向。  相似文献   

18.
默顿的建制结构模式与库恩的认识结构模式分别从两个侧面,或者说,是从两个维度对同一对象——“科学”进行研究的。它们所代表的科学社会学与科学哲学发展至今,都已趋于成熟。但是当它们的理论分别用于解释或说明现代科学(既作为认识系统又作为社会建制的科学)的时候,任何一门学科都不能单独地令人满意地说明科学及其发展的本质特征。若将它们结合成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或许能克服各自的弱点,更好地说明现代科学及其发展。现在看来,他们不仅有结合的必要性,而且还具有结合的可能性;实际上,也存在着这种结合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科学主要有两个历史根源,首先是技术传统,它将实际经验与技能一代代传下来,使之不断发展。其次是精神传统,它把人类的理想和思想传下来并发扬光大。这两种传统在中世纪晚期和近代初期结合起来,从而产生一种新的传统,即科学的传统,科学的发展从此走上了比较独立的道路。由于在近代以前,技术传统的科学与高等教育几乎不发生联系,因此本文只从哲学传统的科学与独立传统的科学两条线索出发,粗略地探寻科学与高等教育观念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为了准确理解和把握"科学探究"的本质及其规律,避免和克服"科学探究"过程中的泛化与异化,需要以一种反思与超越的视角来理解和认识。以哲学的视角,从"问题""解释"和"实验"等方面对"科学探究"进行实践和思考,是一种有效的尝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