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重传统,重权威的价值取向扼杀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中国历史上孔子虽然提出过“当仁不让于师”,但真正支配中国师生关系的观念是师道尊严,即在教育与教学中无原则地服从教师的权威.在教学中强调教师的过程和作用,忽视了学生的过程和作用.以教师为本位的教学关系,其表现:一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围绕教师转.教学关系就是: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在这样的课堂上,  相似文献   

2.
邓光显 《山东教育》2005,(31):46-46
前段时间我听了一节一年级数学“统计”课。在课即将结束时,教师同学生:“学了这节课,你从中学到了什么?”一时间,学生的回答可谓各式各样。有回答贴动物、贴水果、贴纸工的.有回答贴的本领的.更有回答大象过生日的。显然教师的用意是通过提问小结本节课的知识点,可是学生却答不到点子上。于是教师又问:“那么,你学到了什么知识啊?”有的学生立刻回答:“学会了贴的知识。”无奈之下,教师只好放弃了让学生自我小结的本意.自己指着小黑板,小结本课的知识点:“今天我们学了排一排、分一分、数一数,这些都是统计的知识。”  相似文献   

3.
石瑞霞 《师道》2005,(5):42-42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是我们做教师的经常挂在嘴边上的教育学生的原则。有的学生被你的“情”“理”打动,能理解你的苦心;但也有的根本不理你的苦口婆心,被我们认为是“刺头”“冷血动物”“没治”的,怎么办?有的教师采取罚站、罚抄多少遍作业,更有甚,逼着学生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抽“犯错”学生的耳光,给学生脸上刺字,等等。这不仅激化了师生间的矛盾,强化了学生的抵触情绪,更重要的是侮辱了学生的人格.其至触犯了刑律。  相似文献   

4.
许红 《江西教育》2006,(12):31-32
《中国教育报》发表的《今天,学校的师生关系怎么样?——新时期中小学师生关系大调查》得出如下结论:学生在问答“你觉得自已有心里话时最想找谁说”时,答最想找班主任或最想找某个教师的仅占4.8%。在同答“你在学习、生活中遇到了困难.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你首先想到去找谁”时.答找班主任或找某个教师的仅12.3%。而对你是否愿“与学生交知心朋友”时,61.3%的教师表示很愿意和所有学生交朋友,  相似文献   

5.
秦冠藏 《山东教育》2005,(14):12-12
时下.为了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体现对学生的尊重,体现教师与学生的平等,不少教师在课堂上经常说:“请你回答”、“请你帮帮他(她)”、“请你们把作业完成”等等。仔细揣摩,“请”字,体现的是教师的主动,是教师在“请求”、指派某些同学做事。那些没有被“请求”、没被指派的同学,自己会主动做事吗?有的同学这么说:  相似文献   

6.
课堂是师生共同参与活动的阵地,是充分展示学生思维的场所。课堂上瞬息万变,经常会出现一些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课堂上的“意外”是每位教师难以预料的,甚至有些“意外”会打破你的教学设计思路,使你完成不了课堂教学目标。面对这样的“意外”.我觉得作为走在新课改道路上的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不管你曾经是一个多么成功的教师,在日新月异的科技时代,你应和你的学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传统的“知识传声筒”型教学方式已无法立足于讲台,必须要超越自己,在课程改革中与学生一起成长,尤其是语文教师。提高素养、与时俱进、扩大视野,才有可能在新的挑战中不被淘汰,才能完成教师的使命。学者叶澜教授曾说:“没有教师的生命质量的提升,就很难有高质量的教育;没有教师的精神解放,就很难有学生的精神解放;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就很难有学生的创造精神。”[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呢? 1.对学生以表扬为主.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一节课,教师就要明确告诉学生:“我喜欢你们,愿意成为你们的良师益友。”因为老师那充满爱意的眼神和微笑,热情洋溢的鼓励,赞扬的话语在课堂上能起到催化剂的作用。在课堂上,对问题回答正确的学生称赞一句:“你说得真好!”对以往不敢主动回答问题的学生称赞一句:“你今天真棒!”对回答问题不够完整的学生鼓励一句:“只要你认真想一想,相信你能回答的更好!”对差生也要尽量发现他们的优点,及时给予表扬。如:我班有一男学生,自从上初中以来就与社会上的人有了来往,抽烟、喝酒、打架、斗殴无所不  相似文献   

9.
殷惠 《小学语文》2007,(5):63-63
一、走进文本,感悟教材美 语文课堂如何设计,首先教师要关注文本,发现教材的内在美。文本是个“丛林”,茂盛幽深,它神秘地诱惑着我们去探险,去走进它的深处。教师解读文本的过程是个“披荆斩棘”的过程。你在丛林中走得多深,学生跟随的脚步就有多远。你“开辟”的路有多清晰,学生走得就有多轻松。走在文本的“密林”中.教师是个引路人,应走在最前面。  相似文献   

10.
在教学中,有良好教学艺术的教师容易吸引和感染学生,使自己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那么,怎样才能增强教学的效果呢? 1.夸大的对比、富有哲理的幽默语言不但能加深学生的记忆,而且能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势能时,教师要是向学生说:“当天花板上有一根羽毛向你头顶上落下时,你会怎么样?”学生肯定会说:“这  相似文献   

11.
如何面对学生的意外发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们教师或多或少都有这样的体验:课堂上,当你按照预先的教学设计正有条不紊地进行时,突然,有学生放起了“横炮’——提出了他们的不同意见和见解.此时,你怎么办?其实,“放横炮”的学生具有一种可贵的问题意识,是他们积极思考所学知识的一种表现.因此,我们每一个教师应善待学生“放横炮”。  相似文献   

12.
进入新课改以后,教室里的掌声越来越多了。每次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课.总能听到教师这句鼓动性的话语:“说得好,掌声鼓励!”于是,伴随着有节奏的掌声.全班响起了声震屋宇的“嗨、嗨、嗨,你真棒”。面对着激情洋溢的教师和面部表情、鼓掌劲头不一的学生.我生出了许多的“为什么”。  相似文献   

13.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也发生了重大改变。源于赏识教育的激励性评语受到广泛关注.在教学过程中被广泛采用,如课堂评价、作业评价、期末的操行评语等。“你太棒了”、“太好了”、“有进步”“我相信你行”等等。这些能够催人奋进的话语越来越多地回响在学生的耳旁。出现在作业本、通知书中。  相似文献   

14.
胡明 《宁夏教育》2005,(7):103-104
情境描述课堂上,某教师提问,一个学生回答错了,某教师说:“你错了!”紧接着又去喊另外的学生,其中有一位学生回答对了,某教师说:“你真聪明!大家一起表扬他!”然后就“鼓动”全班学生(包括刚刚回答错了的几位学生)对着那位回答对了的学生,边拍掌边竖起大拇指喊:“棒、棒、你真捧……”这样的表扬一节课出现了十几次。  相似文献   

15.
校园笑话     
ⅠAmanteachersaidtothenoisywomenstudents,“Twowomen'snoisesareasloudasonesmadebyonethousandducks.”Soontheteacher'swifecametoseehim.Oneofthewomenstudentshurriedtore-porttotheteacher,“Teacher,therearefivehundredducksthatwanttoseeyouatthegate.”一位男教师对吵嚷的女学生们说,“两个女人的吵嚷声合在一起顶得上一千只鸭子发出的嘈杂声。”不一会儿,男教师的妻子来看他。一位女生赶忙向老师报告:“老师,门口有五百只鸭子要见你。”ⅡStudent:IoftendreamthatIhavebeenaprofessor.Teacher,howcanIturnm…  相似文献   

16.
课堂上,由于教师尊重了学生的独特体验,学生已乐于发表个人的感受与见解,部分学生开始有个性地学语文了,教师们不再追求答案的惟一了。但稍作观察、分析,你又会发现不少教师把“读懂了什么?”“体会到什么?”“你想说什么?”之类的问题当作“万能钥匙”,不根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一名教师,你一定在学生的作业或试卷中批阅过各种错误.看到纸上的“×”,你是烦恼?生气?或是心情沉重……会不会有一点点喜欢呢?许多教师视错误为洪水猛兽,避之而不及.可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学生的错误都是有价值的”(布鲁纳语).  相似文献   

18.
那是一次省级语文优质课评选。评委在对诸选手的课进行点评时。特别指出有教师在课堂终了时,竟对学生说了一句“谢谢大家!”这位评委说.这样的事情是不应该发生的,说明讲课的教师还没有搞清楚究竟谁是课堂的主人,向学生道谢岂不意味着你是在让学生配合你上课?这位评委的意思大概是说,对学生道谢就说明教师没有摆正自己的地位.应该是教师引导、配合学生去学习,  相似文献   

19.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教师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学习行为的评价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环节。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评价学生的语言如果只有“很好”、“你真棒”、“你真聪明”、“你读得真有感情”、“你听得真仔细”诸如此类的话,长期以往,能否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呢?在听课与上课间,我发现一些镜头值得我们思考。  相似文献   

20.
仲剑峰 《四川教育》2004,(12):42-43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一个学生均有自己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积淀,决不是“一张空白的纸”。这个原点就是教学的起点。小学生在进入中、高年级后,已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方法.积累了一定的阅读经验.已具备了进行“自主阅读”的条件.因此.教师就应把教学重点放在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提升和习惯的养成上。本课例,教设计了“你读懂了什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