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贵州土家族地区乡土物理课程资源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分布较广的特点,对其乡土文化、自然、社会课程资源进行了开发,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教学案例的形式探讨了如何利用乡土物理课程资源进行物理教学实践,弥补了民族地区,尤其是农村地区办学条件与资源的不足,有利于促进民族地区特色校本课程及其资源的建设,形成民族教育特色。  相似文献   

2.
多元文化背景下,加强民族地区乡土教材建设既有助于充分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保护民族地区丰富的多元文化生态,又能更好适应民族地区学生的实际需要,提高学生的多元文化素养。从维护国家利益、传承地方文化、促进人的发展三个维度开发民族地区乡土教材,以乡土教材开发多元化、乡土教材内容科学化、乡土教材编写立体化、乡土教材保障制度化四点实践策略来实现乡土教材功能最优化,对加强民族地区乡土教材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加强少数民族地区新农村社区法制建设不仅有利于党的农村基本政策的贯彻落实,也是促进渝东南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证.经过多年的发展,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新农村社区法制保障有了独特而丰富的内涵和意义,但是与少数民族地区新农村社区建设的要求相比较,该民族地区新农村社区建设的法制保障尚存在诸多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结合该民族地区新农村社区法制建设的实际情况,宜从加强新农村社区建设立法、守法、执法等方面有重点、分阶段地推进该民族地区新农村社区建设的法制保障工作,确保民族地区新农村社区建设的和谐、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正>乡土史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历史的缩影。中国历史悠久,每个地区都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乡土史料的文化积淀是深厚的。乡土史带有浓厚的地方文化色彩和乡土情味,学生对此有亲切感、认同感。将乡土史引入中学历史教学中有利于在美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实践能力,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提高。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民族众多的国家,地方的历史不仅与全国的历史紧密相连,而且还具有本地区、本民族的特征。经过多年的初中历史教  相似文献   

5.
乡土《历史》教材编写中的几个民族问题滕久文(土家族)初中乡土《历史》是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新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属于地方课程的组成部分。落实地方课程的教学,前提就是要编写好乡土教材。民族地区,特别是多民族地区的乡土《历史》教材编写,涉及到民族之...  相似文献   

6.
科学发展观注重以人为本,强调人的发展是第一位的。而在民族地区发展经济并加快城镇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注重提高人员素质,不仅有利于民族地区的发展,而且有利于维护并发展当地民族关系,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关系到民族地区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7.
加强渝东南民族地区新农村社区建设模式的选择与实施,对于推动该地区新农村建设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针对该民族地区新农村社区模式选择与实施存在的问题,宜因地制宜地选择走混合型社区建设模式.为确保混合型新农村社区建设模式的有效实施,应从统一思想认识、科学编制规划、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做特做优特色产业、建立健全法律制度等方面采取积极措施予以推进,以期真正实现该民族地区农村社会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切实增进民族之间的团结和共同进步.  相似文献   

8.
解惠惠 《文教资料》2020,(2):105-106
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根脉。其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是民族的长久传承。民族地区社区教育的发展,不仅有利于学习型社会的构建,具有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不可比拟的作用,而且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现阶段,民族地区存在的文化伟承问题有:社区居民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水平有限,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选择存在狭隘性,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存在断层现象。本文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9.
羌族地区的旅游开发为探讨村寨精英成长与民族文化认同的关系提供了一个新视角.村寨精英的民族文化认同不仅对地方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吸引和推进作用,而且对地方民众传承与延续本族文化也有着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文章以理县桃坪羌寨旅游社区精英龙小琼为个案,通过对其成长历程与行为方式的探讨,揭示精英自身文化认同对社区居民价值取向的规制与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10.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文化日趋全球化,民族文化多样性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乡土知识教育是保护文化多样性、激发学生爱乡爱国情感的重要措施,既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也有利于学校课程紧密联系学生实际生活环境,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成绩,对地区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如何在学校统一课程框架中有效进行乡土知识传承,是现今学校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新西兰最有影响的毛利语浸泡式中小学综合学校——让卡曼格学校,在当地社区不懈努力并争取到政府支持的基础上,成功开发了毛利语  相似文献   

11.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提出,教育向社区开放,政府投入、社会捐赠、学习者合理分担是社区教育经费来源的主渠道,政府投入列在首位,然而西部民族地区政府投入不足,不能很好地满足社区教育发展的需求.通过分析西部民族地区社区教育政府投入现状,提出"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建立科学稳定的经费核拨下达制度""将社区教育经费支出纳入政府部门预决算""优化教育经费内部结构""指明社区教育责任和实施主体"等发展路径,助力社区教育在西部民族地区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2.
西部地区民族教育应开展"民族—族群"教育:一是对全体国民进行"民族教育",在受教育者中树立起民族—国家观念与公民意识,使得作为整体的民族和国家观念深入人心;二是对各族群成员分别进行有关族群历史、文化、语言、信仰、习俗的教育,即"族群教育",培养受教育者的地方和族群认同感及对乡土社会的热爱。"民族—族群"教育对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团结与和睦共处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现代教育理念下的学校应具备办学特色。而通过开发地方乡土与民族文化资源进行校本课程教学实践,学校办学特色就会自然显现。新疆昌吉阿什里小学以地方乡土和民族文化资源开发为立足点,设置校本课程,挖掘学科民族文化内涵,创设民族环境氛围,开展多样文化活动,创建民族学校办学特色,为民族地区学校教育教学的发展创新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加强农村社区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高度体现,对农村居民的全面发展和新农村社区整体精神风貌的改善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与深远的历史影响.渝东南民族地区农村社区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其新农村社区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丰富的时代内涵.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适应,该民族地区新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尚面临诸多困境.对此,必须正视该民族地区新农村社区文化发展中的问题,立足民族地区新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实际,加大力度全方位地采取多种措施推进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以期促进渝东南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社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文化可持续创业理论以文化为核心,致力于活态文化的保护,选择维护和提升社区文化价值观及传统的创业方式,实现民族地区的社会、环境和经济平衡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为民族旅游业发展提供文化认知、文化保护及创业决策方面的启示。民族旅游业的文化可持续创业,可从建立评价体系、产业政策制度、加强社区赋权、注重民族文化教育等方面来实施。  相似文献   

16.
地方高校与社区教育协同发展有利于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实现学习型社会的愿景;有利于提高社区教育的层次和水平;有利于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和服务社会职能的实现。地方高校与社区教育协同发展需要地方高校与社区树立相互依托协同发展的思想观念;需要政府通过制度建设和行政管理手段发挥主导作用;需要社区在地方高校与社区教育协同发展中发挥主体作用;需要地方高校主动反应与介入社区教育。  相似文献   

17.
京族是我国人口较少民族之一。2002年以来,广西东兴市京族学校开设了京族乡土教材、越南语听说等校本课程。调查发现,京族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主要受政策执行、课程管理、教材使用、师资水平及社会参与等内外因素影响。这些因素的产生和发展往往不是单一的,它们错综地纠合在一起,反映了校本课程开发的复杂程度。应以加强地方政府职责、制订《课程标准》、开发乡土教材、提高教师能力、鼓励社会参与为对策,切实推进人口较少民族地区的校本课程开发。  相似文献   

18.
民俗旅游的繁盛是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助推器”。但是近年来民族地区灾害频发,给民俗旅游资源带来严重破坏,灾害已成为制约民族地区民俗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玉树地区民俗旅游发展中的灾害管理依然存在灾害意识薄弱、主体意识不足、参与机制不全、信息化建设较落后、缺乏管理人才和民族文化差异等问题与不足。对此,应提高政府灾害管理意识、培育灾害危机文化、鼓励多元主体参与、构建以旅游社区为本的管理体制、加强信息化建设、建立与完善灾害保险制度、健全民俗旅游资源保护机制等。  相似文献   

19.
乡土资源是学生了解民俗、亲近生活的重要教学资源,如果能将学校所在社区或乡村的自然、人文等乡土资源融入到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中,不仅有利于丰富品德课的教学内容,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怀,对他们的健康成长有着重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乡土知识在民族地区的减防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彝族分布在地貌复杂、气候多样的西南山地.在对大自然的不断适应中,彝族形成了独特的灾害文化.谚语来自民间,反映了彝区各地的自然风貌,彝人对灾害的认知,灾害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彝人对于灾害的预测和减防灾举措等,承载着彝人适应生境的诸多体验.谚语是彝族灾害文化的代表元素之一.对于彝族谚语的研究,有利于民族地区灾害文化的保护和社区层面的减防灾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