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楢山小调考》表现的是古时候日本信州一带贫苦农民中流行的弃老习俗。文中出现的大量小调传承着世代相袭的乡俗、蕴藏着楢山进神的规约。笔者借阿玲和辰平的遭遇反映彼时小人物在生存困境挣扎中的无奈。这对母子在面对弃老这一悲剧宿命时采取了与身边村民截然不同的态度,有对悲凉命运的坦然面对,更饱含着对亲情的眷恋和不舍。  相似文献   

2.
怎样“取”、“弃”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民主性精华与封建性糟粕,是一个说起来并不十分困难而做起来却颇为复杂不易的老问题.在评论到具体古代作品时,有人往往只凭个人的理解,各行其是,“取”、“弃”的原则和标准也常常因人因事而异.“取”与“弃”比较,“弃”双显得更加粗糙一些,“大胆一些”.这种情况,突出地表现在下面两种倾向上:一是从某种政治需要出发、套用现成概念或结论、缺少具体分析的简单化倾向;一是不问作品类型,一律以古代社会政治斗争的特点与作家的阶级出身、世界观相联系以决定作品进步与反动、优与劣的公式化倾向.这两种倾向在评论明代马中锡的寓言故事《中山狼传》的一些文章中有所表现.  相似文献   

3.
释“弃”     
对“弃”作形体解构和意符分析,推知古代社会曾存在的弃子习俗是“弃”的造字理据。“弃”所描摹、反映的弃子习俗是我国古代婚姻形态从亚血族婚向对偶婚演变中在子嗣、继承权问题上的必然表现。  相似文献   

4.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与全球范围内对生态危机的深刻反思相一致,老子哲学的“生态意蕴”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并被挖掘和弘扬。老子构筑了一个“道”化生和统领宇宙万物之宏大体系。老予以宇宙视野来反观人和社会之现状,认为人与天地万物齐一,因而人之生存实践也应“法自然”,即“弃智弃圣”、“少私寡欲”。老子之思维方式及基本精神无疑是当今环境问题治理之所求。  相似文献   

5.
节选文段齐桓公置酒,令诸侯大夫曰:“后①者饮一经程②。”管仲后,当饮一经程,饮其一半,而弃其半。桓公曰:“仲父③当饮一经程而弃之,何也?”管仲曰:“臣闻之,酒入口者舌出④,舌出者弃身。与其弃身,不宁弃酒乎!”桓公曰:“善。”  相似文献   

6.
鲁迅在《藤野先生》和《呐喊•自序》中两次披露过他如何“弃医从文”,围绕鲁迅自身的叙述,中日两国学界的“阅读”和“阐释”呈现出不同形态。日本学界提出“弃医从文”叙述中存在“传说化”倾向,具有某些“虚构”要素;这一思考路向延伸到其国语教科书,是将收录的《藤野先生》定位为“小说”。其间既有学术研究的“证真”“证伪”问题,更有文化传统、文学意识和思考路向的制约。本文关注并考察中日阅读阐释的结构形态、差异由来及其潜在意义。  相似文献   

7.
课堂导入作为一节课的开端,其作用不言而喻。恰当的课堂导入对学生学习新知以及教师顺利开展教学都有积极的作用。语文课堂导入应做好“扬”与“弃”的选择:扬简洁有效,弃啰唆说教;扬浅近易懂,弃抽象晦涩;扬质疑思考,弃被动顺承;扬感官并用,弃刻板单一;扬板块互通,弃分裂割据;扬新旧衔接,弃无端无据;扬文体有别,弃混同为一;扬双线并行,弃单线分化。  相似文献   

8.
《蜜之哀伤》是主要由老作家上山和金鱼的对话而构成的灵异怪诞小说,“蜜”一般指“蜜月”,即指老作家上山和既是金鱼又是女性赤井赤子之间的短暂而又恩爱的“蜜月”期;“哀伤”是日本文学主题精神,身体欠佳的老作家和死期临近的金鱼恩爱,女“幽灵”田村百合子生前与外面还有情人的男友之间关系和另一个女“幽灵”生前与老作家和后来结婚男友之间关系无不充满“哀伤”和“无常”。  相似文献   

9.
李茂 《承德师专学报》2006,26(2):124-126
“弃考”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与高考相伴而生,并且不可消除,犹如老子的“有”“无”、“生”“死”。今天之所以成为讨论的热点,原因有二:第一,出现了引人注目的大规模“弃考”;第二,出现了新的动向,即主动弃考,与被迫弃考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作者从重庆涪陵和温州玉壶各具典型的事件出发,从经济因素、社会结构和社会观念分析“弃考”的原因,并剖析其中所折射出的社会结构和社会观念的变化,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向鲨鱼致敬     
鲨鱼 这 种 以 凶残 、 无 情 著称 的 海 “放 下 舢 舨 ,按 部 署准 备 弃 船 。 ”洋“ 杀 手 ”,总 给 人 一 种 恐 惧 和 危 险 之 船长 黯然 地 下达 了弃 船的 命 令。他 不愿感。然而 ,就 是这 种 凶猛 的海 洋 动物 ,却 离 开 这 个 陪 伴 了 他 大 半 生 的 “ 老 伙在第 二 次世 界大 战 中的 一个 偶 然机 会, 伴”。用 自 己 的 生 命 挽 救 了 一 船 英 国 水 兵 的 “船 长!船长 !舱 里的 水 停止 上升性命 。 了!”一个 刚从 …  相似文献   

11.
高年级数学四则运算,由于运算步骤不断增加且数大而复杂、增添了验算的难度。古代“恒和弃九”法具有“易学、快捷、准确”之特点,可以引入高年级教学实践中。所谓“恒和弃九”,是古代数学家根据“9”的特征,总结了任何整数连续减去9(弃九),得到小于9的数,与这个整数各数位上的数字之和“弃九”后所得的数相等(恒和)的规律,如34-9-9-9=7,被减救教位上数字之和3 4=7,因此,34的“弃九数”是7。将这个规律运用于验算,即是“恒和弃九”法。采用“恒和弃九”法,可以将参加运算的每个  相似文献   

12.
弃,甲骨文作,象双手捧簸箕弃子状。《说文解字》释“弃”为“捐”,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又释“捐”为“弃”。故“弃”应是古代育儿中弃子习俗的文字记录。古代育儿中的弃子习俗似是一种世界性现象。据古罗马神话,瑞亚·西尔维亚和战神马尔斯结合,生下孪生子罗慕洛斯和瑞摩斯。她怕孩  相似文献   

13.
邓球柏老师将简本《老子》甲组第一章训为“继智弃偏,民利百倍;继巧弃利,盗贼亡有;继仁弃诈,民复季子”,不妥。简本仍应训为“绝”;训为“继”不符合老子思想特点。研究新出土的史料要坚持“两重新证法”。  相似文献   

14.
“弃考”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与高考相伴而生,并且不可消除。今天之所以成为讨论的热点,原因有二:第一,出现了引人注目的大规模“弃考”;第二,出现了新的动向,即主动弃考,与被迫弃考形成了鲜明的对照。然而,当我们深究放弃高考内因的时候,我们不难发现,绝大部分学生放弃高考却源于对高考价值的误读与理解。  相似文献   

15.
我国有句俗话:“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但在人才的发展上,却常有“种瓜得豆”的事实。就文学领域而言,不少作家就是如此。鲁迅起初是学地质学的,到日本后学医。他的“弃医从文”,现在已人所共知,其实开始时,他是失败的——想办一份  相似文献   

16.
“真正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我理解的鲁迅的精神——无私而无畏,绝望而顽强的战斗着的精神界战士形象。鲁迅怀着“科学救国”的梦想东渡日本,原本是“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但是“幻灯片事件”引起了他的反思,弃医从文,提倡“文艺运动”来改变国民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7.
在全球环境治理背景下,一目的环境行为是否有益于全球环境治理已成为评价国家形象的重要标准.日本福岛核泄漏发生后,德国政府宣布“弃用核能”,在国内外引发强烈争议.从这些争议可以看出,德国希望以此塑造环境问题上“负责任”、世界经济中“利用可再生能源典范”、政治上“珍爱生命与和平”等国家形象.这体现出公众对德国环境形象的关注,也体现出德国在全球环境治理中塑造良好国家形象的艰难.  相似文献   

18.
《藤野先生》是鲁迅先生回忆自己早年日本留学生活的一篇散文。文章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赞扬了藤野先生“为中国”、“为学术”,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抒写了对藤野先生真挚和深切的怀念,并追述了自己当年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表达了要与反动派斗争到底的决心。全文字字句句都饱含着作者强烈的感情色彩。这感情大致可以分为四种:一是对藤野先生的感激之情。1904年,作者到日本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医。那时虽然中日甲午战争已过去了多年,但日本人还骂中国人是“猪头三”,动不动就对中国人加以白眼,另眼…  相似文献   

19.
一个时期以来,各地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人才“弃档”现象,甚至达到了六七十万之多,可见“弃档”已不是个别人的偶然行为,而是一种社会现象。“弃档”现象是新形势下的必然产物,应辩证地看待“弃档”,并采取切实措施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人事档案的功能,更好地为人才服务,为用人单位服务,为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20.
《离骚》中“不抚壮而弃秽”一句,历来争议颇多。王逸本作“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此度”,在“不抚壮而弃”条下注曰:“年德盛曰壮。弃,去也。秽,行之恶也,以喻谗邪,百草为稼穑之秽,谗佞亦为忠直之害也。”在“何不改此度”条下,解释这两句的意思说:“言愿令君甫及年德盛壮之时,修明政教,弃去谗佞,无令害贤,改此惑误之度,修先王之法也。”而《文选》五臣注表这一句作“抚壮而弃秽”,注曰:“抚,持也。言持盛壮之年,废弃道德,用谗邪之言,为秽恶之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