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事实表明 ,一堂课的导入设计 ,对于上好一堂课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如何打响课堂教学的第一枪 ,使“课伊始趣亦生” ,下面略举几例自然课的导入设计。一、悬念导入法以《摩擦起电》一课为例。上课时 ,教师将一根事先经过丝绸摩擦过的鸭毛往黑板上一扬 ,鸭毛像着魔似地贴在黑板上而不掉下来。在学生惊奇不已之时 ,教师再指出这是静电产生的“魔力”而进入新课。这样导入较好地激励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为不少教师所应用。它简练省时 ,趣味性浓 ,效果颇佳。此导入法在运用时 ,有的利用所出现的现象与日常情况不一样 ,使学生产生疑问 ;有的利用学…  相似文献   

2.
1 增加探究性试验激发学生兴趣。 如在讲授“摩擦起电”时,倡导学生从多角度自制教具,帮助教师演示“摩擦起电”,效果会较好。若再增加一些探究性试验,例如,提出问题:“摩擦既然能生电”,那么“摩擦能否生磁”?  相似文献   

3.
在初中、高中物理教材"摩擦起电、两种电荷"一节里,箔片验电器只能显示摩擦起电的现象,不能分辨静电荷的正、负.为了使学生清楚地分辨出摩擦起电的两种电荷,笔者自制了电荷检测仪,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4.
在初中、高中物理教材“摩擦起电、两种电荷”一节里,箔片验电器只能显示摩擦起电的现象,不能分辨静电荷的正、负。为了使学生清楚地分辨出摩擦起电的两种电荷,笔者自制了电荷检测仪。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5.
一、教学对象分析本节课是电学的入门课,也是基础课。前一部分"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学生在小学时候已学过,要帮助学生把这些内容从记忆中浮现出来。"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是个难点,抓住这个机会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分析推理过程中思路一定要清晰、明了,不能使学生一开始就感觉到电学很难。验电器的作用、验电器原理是  相似文献   

6.
师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 ,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学会了生字词 ,理清了课文的写作顺序。这节课我们深入学习课文 ,弄清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和步骤。懂得在句子中加上一些词语 ,可以把话说得具体、形象。(这一教学环节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师对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作了简要的总结 ,唤起学生对旧知的再现 ,又交代了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使学生学有目标。)师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 ,同学们谁还记得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生 :这篇课文讲的是曹操的儿子曹冲称象的故事。师 :你想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进一步了解什么呢?生 :我想知道曹冲为什么要称大…  相似文献   

7.
《摩擦起电》一课中的第二个实验:用氖泡去接近摩擦过的塑料尺,看有什么现象发生,这是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表象——验电笔中的氖泡遇电发光来证明摩擦过的物体确实带电。教师在实验中不论怎样摩擦塑料尺,氖泡也不会发亮,有的教师便用“箔片验电瓶”进行实验,学生能看到用未摩擦的塑料尺接触金属  相似文献   

8.
初三电学的第一堂课“简单电现象”中的第一节“摩擦起电,两种电荷”,要讲授人们认识电的历史,要做物体摩擦后吸引轻小物体、同种电荷及异种电荷的相互作用、验电器等实验,讲述生活和生产中的静电现象等,从授课老师的板书看,几乎都抓住了本节课的知识要点。  相似文献   

9.
《我国的人口迁移》评述陈守寒贵州大方二中地理教师喻沾富的一节《我国的人口迁移》课,经过周密思考,采用归类渗透方法,选择恰当的电教媒体,精心设计,课堂效果很好。他根据课文内容和要求,明确这节课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我国人口迁移的方式、路线、原因及作用...  相似文献   

10.
[点评] 本节课教师以Helen Keller的生平故事为主线,利用语言、图片、多媒体,创设生动感人的语言学习情境,使学生很轻松地进入语言实践活动,从中掌握了要学习的语言技能。  相似文献   

11.
我在海淀区上过一节观摩课,讲摩擦起电,受到区教研员、各级领导及老师们的好评。这节课之所以会收到满意的效果,原因之一,就是巧妙地利用了起电机这一教学手段。在课的引入部分是这样安排的:在讲台上放一个验电娃娃,在讲台下边放一台起电机,用导线把娃娃与一个集电球连接。一上课,我问学生:“这个娃娃可爱吗?(可爱)这个娃娃会生气你们信吗?”学生  相似文献   

12.
初三《物理》“摩擦起电的原因”一节,内容比较抽象,学生理解和掌握比较困难,课后不少学生仍存在很多错误认识,如正电荷移动,摩擦能“生”电等。我自制了一些能活动的(模拟)教具,边演示边讲授,增加了直观性,效果很好。讲授课本第120页图7—6时,我用磁性黑板,将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的轨道画在黑板上,核外电子用铁片制成,可以活动。通过移动核外电子,讲授电子绕核运动、正离子、负离子、得失电子、中性等概念,为讲授摩擦起电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3.
“说课”,能够展现出教师在备课中的思维过程,并且显示出教师对大纲、教材、学生的理解和把握水平以及运用有关教育理论和教学原则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 姜仲平老师的这节说课,是一节成功的课,他不仅层次清楚的说明了这节课怎样教?而且简炼精辟、顺理成章地揭示了这节课为什么这样教,下面我以姜老师这节说课为例,对“怎样使说课更深刻、更生动”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一节英文小诗的教学研讨课的分析,从三个方面论述这节课的亮点,提出高效课堂离不开教师的智慧、离不开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坚持"生本教育",这样课堂就会活起来。  相似文献   

15.
最近听了一节圆柱的认识展示课,这节课教师没有拘泥于教材,敢于打破常规,对教材进行大胆重组与整合,是一节很有特色的课,不仅用活了教材,还让课堂充满灵动。现摘取几个片段与大家共享:【片段一】兴趣产生灵动师:(手拿一张长方形纸让学生猜想)谁知道老师要用这张纸做什么?(学生很惊奇,纷纷猜测)生1:老师您要用这张纸写字!(教师摇头)生2:老师您要在这张纸上画  相似文献   

16.
【案例】这是我的一节研究课,内容是“分数的初步认识”。课堂小结时,我发现自己竟然忘记写题目了,怎么办呢?后面坐着本校教研组的全体教师,还有几位实习教师,总不能现在把题目补上吧?我灵机一动,不如让学生给我们这节课起个名字“。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相信大家都有收获,谁来给咱们今天这节课取个名字?”学生显得异常兴奋,以下是我摘录的一段课堂实录。生1:认识几分之几。生2:认识分数。生3:不行,不行,一点都不好听。我来取一个:和分数交朋友。(其他学生很受启发,举手的人越来越多)生4:我爱你——分数。生5:给我们带来方便的数——分数。生6…  相似文献   

17.
于静 《教师》2011,(36):31-31
《端午的鸭蛋》这节课,在整体构思、师生双边活动和旁征博引上,虽然体现了新课改"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精神,但是从学生角度出发反思这节课,还是有许多要改进的地方。反思课堂教学,注重教师的导,关注学生的学,才能使课堂教学更有效。  相似文献   

18.
英语语法一直令教师感到难教,令学生感到难学,往往教师详细讲解语法后,学生的学习效果仍然较差,很多学生对语法学习没有信心。究竟怎样才能让语法教学既令学生感兴趣,又能使学生真正掌握语法知识呢?笔者在一节高三语法复习课上做了一次尝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这节课让笔者意识到语法课也可以是生动的、吸引学生的,同时认识到创新语法课堂的重要性。这节课是倒装句的复习课。首先笔者根据倒装句的规则设计了一些翻译题和选择题让学生在课前完成,学生在完成过程中能初步复习倒装句。  相似文献   

19.
利用电教媒体导入新课。教学之初,学生的思想可能还停留在上一节课的某一情境上。为了使学生对新课产生兴趣,教师应先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入手。一幅漫画、一张投影片、一段录音材料、一节电影剪辑片都会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利用电教媒体引导思考。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教材的重点,突破难点,教师可运用电教媒体,促使学生独立思考,讨论探究,得出结论,从而培养、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利用电教媒体巩固知识。教学结束之前,学生的注意力极易分散。教师可把相关知识设计成表格、网络图等,制成投影片,刺激学生的感官,…  相似文献   

20.
学案导学式就是教师事先把一节课的教学内容编制成学案,学生自学教材,然后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完成学案中的问题,从而深入理解和认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再选代表在课堂上展示结果,经过生与生、师与生之间的争辩、补充与矫正,教师适时点拨、总结升华,使全体学生掌握教学内容.它是一种以学案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的一种教学模式.随着课改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校采用了学案导学式这一课堂教学模式."我们的课堂活起来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