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据鲁迅创作《狂人日记》最初的心理动机、思想缘由及其本人的主观精神意愿来看,“吃人”实为“人吃人”的原初批判动机,而非学界普遍认为的“礼教吃人”,这就促使我们重新思考“吃人”的内涵和批判意义.深受鲁迅影响的陈映真在他的作品中叠影重现了鲁迅小说的诸多因素,早期作品《乡村的教师》再重现了《狂人日记》的“吃人”母题,两者都通过“吃人”母题的演绎转向了灵魂内面的自我批判,带有对人性的叩问,体现了一种人道主义立场、启蒙主义态度与现代批判精神.而鲁迅的深刻在于他借“狂人”之口喊出了“吃人”这个振聋发聩的声音,认清事实之后无奈偃旗息鼓.陈映真虽在思想的深刻上不及鲁迅,却还是试图以自己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将其寄托于人道主义的期望中.  相似文献   

2.
孩子的被吃与吃人是《狂人日记》揭露礼教制度弊害这一主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深刻揭示了"礼教吃人"的普遍性和残酷性。除此之外,它也是鲁迅先生将"礼教吃人"这一概念体验化、形象化的手段,使文化意义上的吃人化为具体可感的故事。"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这一设问显示出鲁迅先生对于启蒙前景的疑虑。但这种疑虑并非是对启蒙本身的否定,而是鲁迅先生对启蒙超出同人的深远认识:吃人的礼教制度不是靠一次急促的新文化运动就能完全颠覆,需要长期的韧性战斗。  相似文献   

3.
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白话小说的奠基之作,文章对作品中关于封建礼教“吃人”的问题进行深入挖掘,指出封建礼教“吃人”所依赖的三种基本形式:封建官僚机构、封建家族制度、封建伦理道德,深入剖析“吃人者”与“被吃人”错综复杂的相互关系,从而增强读者对《狂人日记》深刻思想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对两篇《狂人日记》的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从文学真实性的角度,对两篇《狂人日记》进行了比较研究。指出:鲁迅的《狂人日记》作为特定时代唤醒人们向吃人的封建制度宣战、向奉为至尊的礼教宣战的战斗檄文,在当时起到了极大的启蒙作用,有其积极意义,但作为文学作品,其艺术性显然不如内容也许较之浅薄,但却能“以不可见之泪痕悲色,振其邦人”的果戈理的《狂人日记》,因为在后者中,我们看到的是那个时代真实可信的生活画面,而不是果戈理的政治学说。  相似文献   

5.
《狂人日记》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它是指向封建制度和“吃人的礼教”的宣战书,它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它是中国新文学发展史上的奠基石。新近读到山东烟台师专主编的《语文教学》一九八三年第一期上刊载的谷兴云同志题为《关于狂人语言的“错杂”和“荒唐”》的文章,深感人们对这篇重要作品的认识还是很不一致的。在谷文中,竟然把一些大家早已公认的名言如“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文学史上,《红楼梦》作为古典文学的终点,《狂人日记》作为现代文学的开端,两者之间具有重要的文化承继关系。首先,《红楼梦》伤时骂世,《狂人日记》感时忧国,传承了中国文化的士人精神。其次,《红楼梦》第一次把"情"提高到形而上学的水平,以"女儿"作为理想世界的中心,对传统文化发起天翻地覆的革命;《狂人日记》则弃绝传统文化,渴望以"新文化"战胜"旧文化",把"孩子"看作"新文化"的希望。最后,《红楼梦》与《狂人日记》的主人公徘徊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之间,前者进行精神探索,后者开始勇猛呐喊,孤独与分裂是他们的共同特征。  相似文献   

7.
最近有人写文章认为:鲁迅小说《狂人日记》中狂人的悲剧,不仅在于他在改造封建社会的斗争中遭到了失败,更在于他本身也被封建社会“改造”过去了。其根据是,“小序”中有这么一句话:“已早愈、赴某地候补点。”这就意味着“狂人”不但“不再反对吃人的封建社会了……,而且还转变为吃人营垒中的一员”。这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8.
《狂人日记》的主题恐怕并非学术界所津津乐道的“吃人”,而是“吃人”背后的“对人的关怀”,这种关怀,在《狂人日记》分成三个阶段而演进,本文力图描述这一演进的过程,从而对《狂人日记》的主题进行重估。全文分三部分如下:1、自我关怀——狂人一切行为的出发点是自我关怀;2、关怀他者——狂人对他者的关怀来自推己及人的“同情”;3、关怀未来(孩子)——狂人的关怀未来(孩子)来自对“纠缠”自身的环境的反叛。  相似文献   

9.
在传统农业社会的文学中反映的生活、事件与地点有一种固有的附着性和粘合性,它们反映的社会内容很有限,孩子更是从未被关注.在西方,孩子们在田园诗的笼罩之下首次进入长篇小说,而在中国,自鲁迅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孩子”才正式登陆中国的小说,进入文学的视野,肩负着启蒙的重任.  相似文献   

10.
一鲁迅先生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中说:“《狂人日记》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这句话不仅揭示了《狂人日记》的主题,而且显示出《狂人日记》在思想内容上与欧洲各国反封建文学迥然不同的特色。我国“五四”前夕的反封建主义斗争,在思想文  相似文献   

11.
开拓华语文学的灵性空间“灵性文学”的诠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灵性文学”这一文学概念,是基于圣经的“人论”神学,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零与超越。“灵性文学”的三个层面就是:1、有灵活人的写作;2、呈现有灵活人的思想与生活;3、启示出住在人里面的灵的属性。灵性文学创作在思想、体验、语言三个方面有其特点:神性光照的思想特质、灵性空间的创作体验、信望爱的文学语言。  相似文献   

12.
李贽的“最初一念之本心”是真心,教材《中国文学史》的有关论述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3.
“寻根”文学是新时期启蒙文学的最后一站,它的文化审美启蒙的姿态很鲜明,其时代性及延后性影响巨大,值得重新反思研究。贾平凹作为贯穿当代文坛的大作家,他的小说创作是“寻根”思潮中很复杂的一个文学现象,他与“寻根”思潮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意义,在以往的研究中没有得到足够充分的阐释。贾平凹成功地避免了“寻根”文学的两大致命遗憾,在继承中国性灵文学的创作传统方面甚得神髓,真正达到了“寻根”的文学目的。这一波文学思潮给贾平凹的最大受益,则是他在创作上尝试探索出了将西方现代叙事艺术与中国传统的艺术表现手法成功结合的范例,创作出了《天狗》、《黑氏》这样的佳作。而拉美文学将神秘文化与象征艺术相结合的特点,启发了贾平凹将魔幻象征的艺术思维与禅宗思维契合,形成贾平凹式的神秘象征艺术。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从三个角度分析了《说文解字注》使用的训诂术语“浑言”、“析言”:“浑言”、“析言”术语的提出在训诂学史上的意义;“浑言”、“析言”在汉语词汇学方面的成就;“浑言”、“析言”对语言研究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新文学是在诸多因素的刺激下发生的。但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一种新的文学观念诞生,必先是在思想上产生了变革,而思想的更新往往与注入思想的教育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国外先进的教育思想引起了国内思想的转变,随即促成近代文学思想发生变迁,即而在文学观念上产生诸多新的理念和见解。文学的教育作用也发生了质的变化,文学不仅仅是歌颂和文人骚客的个人专用品,它更强调了那个时代所赋予它的时代使命,教育一词也不仅仅局限于学院,在社会上更是为五四文学革命和五四运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而近代留日学生无疑是新文学发生的启蒙思想者。  相似文献   

16.
解读新时期的"新闻审判"现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代中国"新闻审判"现象的出现有其特殊的背景,从结构功能主义角度分析,它是传播的社会协调功能干预法的社会协调功能的结果,其本质是舆论力量的权力化,影响了法的权力的正常履行。解决这一问题,一是要通过法律使传媒活动规范化,二是要通过传播的教导完善法的执行环境。  相似文献   

17.
吴励生 《天中学刊》2014,29(6):5-10
许总有关“宋明理学与中国文学”的深入研究,体现了从思想史的视角切入,从宋代的国家哲学观照到元、明、清长时段交替反复着的中国文学史进程展示的宏观视野.许总的文学史研究兼顾时代、文体和源流之考辨,更融会贯通学术史、思想史、文化史,最终汇流于文学史.许总的这一研究理路与研究成果的取得,不仅有利于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对当下文学的理论现实和创作现实同样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从“革命”和“启蒙”两方面去阐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起源与材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特定的时代情绪才是这一运动爆发的直接导火线与触发剂,并以此为出发点重新梳理出“五四”新文学十年我国文学演进的脉络顺序与文学场景。  相似文献   

19.
明清之际,以利玛窦为代表的耶稣会士为了达到传播基督福音之目的,翻译介绍了大量的西方科学书籍,希望中国人能由科学真理走向启示真理。他们所传入的科学,对当时的部分中国士大夫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他们的贡献不仅在于传入了一些新科学或学科,还在于他们把西方的科学理念带到了中国。中国的学术在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影响下,强调的是人的道德层面,重身心,轻实用,并认为修身之类才是“实学”;而把具体的科技斥之为“器末”,则不“入流”。这是中国为什么有科技成就而没有系统的科学的原因。相比较而言,西方哲学从亚里士多德时代起在重视人的道德层面的同时,一开始就强调对事物对自然的究诘;这与西方科学明的形成是密不可分的。这样,西方所强调的“实学”更是一种能带来物质明的“实学”。跟西方的“实学”相比,中国古代所强调的“实学”,倒更像是空疏之学。所以,本通过对双方“实学”的比较研究,试图从这个角度看中西化在这个方面的差异,从而更好地认识这两种化。  相似文献   

20.
五四前后掀起的“科学思潮”成为新文化运动高举的“科学”与“民主”两面大旗之一,中国科学社主办的《科学》杂志在此间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的作用不仅在于对科学概念的完善,使它提倡的科学的精神和方法影响了当下许多学人的治学,而且对科学知识的普及也成为启蒙运动的一部分而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