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研究生学术道德是近年来学术界高度关注的问题,从已有的文献看,我国学者主要从概念定义、行为表现、原因分析、对策建议等方面对研究生学术道德的培养与监管体系进行了较为深刻的研究,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观点。从趋势看,从理论研究上升到实证或者案例分析研究,从宏观性对策研究深化到针对性对策研究,从单纯的国内研究上升到国内外的分析比较研究等,应是我国研究生学术道德培养与监管体系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2.
国外研究生学术道德培养与监管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达国家研究生教育历史悠久,并且一直保持着优良的学术道德传统。各国研究生在学术道德培养和监管上各具特色,也有许多共同点。国外研究生学术道德的培养体系,主要体现在各国都十分重视新生入学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广泛开设学术道德课程,积极营造诚信学术氛围,注重发挥导师作用等方面。国外研究生学术道德的监管体系,主要体现在重视加强学术制度建设,拥有健全的学术道德管理机构,广泛运用防剽窃技术手段和法律手段等方面。当前我国研究生在学术道德上出现的一些问题,可通过借鉴国外研究生学术道德培养和监管的经验来解决。  相似文献   

3.
研究生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的趋势与途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分析了研究生几种主要学术不端行为,讨论了开展研究生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的趋势与主要途径.从趋势上看,学术道德和规范教育将渗透到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强化对研究生的科学精神、追求真理、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并将形成具学科发展特色的内容体系;在途径上,做好研究生学术道德与规范教育,必须加强有关的课程教学,强化导师的育人责任,建立有效的防范机制,完善制度环境体系,形成求真的创新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4.
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于培养和造就创新性人才。研究生教育是培养创新性人才的重要阵地。但是,目前我国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显得不足。研究生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受到生源质量、导师队伍、学术风气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文章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表现入手,分析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因素,进而从控制生源质量、规范学术道德、完善培养体系三个方面阐述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研究生是我国高等教育培养的高层次人才,其学术道德和学术能力对实现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至关重要。针对目前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行为屡有发生的现象,本文以分析影响和制约研究生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的因素为突破口,提出注重对研究生学术道德的培养,增强其学术自律性,是研究生学术道德与学风建设的切入点,并提出了加强研究生学术自律性培养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研究生是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有生力量,切实加强其学术道德建设是不断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近年来,随着研究生群体中学术道德缺失现象的不断上升,加强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已经成为了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通过分析研究生学术道德缺失的表现与成因,结合加强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的现实意义,提出了形成学术道德诚信的“自律”氛围与构建三全育人视野下的“他律”体系相结合的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策略,为高校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近十年来,国内学界对研究生学术诚信问题从研究生学术失范行为表现、形成原因及治理对策等方面展开了广泛研究,目的在于加强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防范研究生学术失范行为发生,培养研究生学术诚信品质,提升研究生学术道德素养。这些研究对学术理论与教育实践做出了贡献,同时也存在研究不够深入、系统,研究结论对于解决问题的操作性和普适性不强等不足。规范研究方法,注重诊断性研究、注重定量与质性相结合的研究是进一步深化该主题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近十年来,国内学界对研究生学术诚信问题从研究生学术失范行为表现、形成原因及治理对策等方面展开了广泛研究,目的在于加强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防范研究生学术失范行为发生,培养研究生学术诚信品质,提升研究生学术道德素养。这些研究对学术理论与教育实践做出了贡献,同时也存在研究不够深入、系统,研究结论对于解决问题的操作性和普适性不强等不足。规范研究方法,注重诊断性研究、注重定量与质性相结合的研究是进一步深化该主题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构建优质的医学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培养体系,促使其养成良好的学术道德修养,是保障医学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也直接关系到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长远发展。目前,我国部分高校在研究生学术道德培养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本文分析了当前环境下国内医学院校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学术道德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关的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0.
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是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一个严重的问题。根据所列举的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行为的主要表现,来分析导致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原因,并提出了治理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1.
美国、法国与德国的研究生教育历史悠久,很多办学经验是值得借鉴的,秉承培养科研人才的办学宗旨使得这些国家的研究生具有较高的含金量.我国目前的教育状况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这个宗旨,部分学生的硕士或博士学位获得目的并不是为了从事科研事业,并且学位论文的质量也非常令人堪忧.研究生教育中存在诸多问题:学位变成敲门砖;教育中存在马太效应;教育过程严进宽出;教育模式一成不变;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不对称;科研精神不断弱化.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就需要不断完善研究生的教育制度,在净化科研队伍的过程中保证研究生的质量,使得传统的科研精神得以传承  相似文献   

12.
对英国高校研究生学术研究能力培养状况进行实地考察,并从学术道德规范、研究方法的课程设置、学术写作技能的训练、学术讲座的组织以及学术研讨的支持等方面的管理和培养进行了详细分析和论证。研究表明,英国高校已经形成成熟的研究生学术研究能力培养机制,成为英国研究生教育标准严、效率高、质量好的重要保证。在国际化语境下,对于我国研究国际化教育具有极好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研究小组对广西中医药大学184名医学学术学位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后得出,大部分医学研究生对社会实践有明确的认知,认为实践活动对自身能力有提升,同时在调查中也发现并总结出一些问题,从而提出相关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ISO9000族标准作为一种现代管理思想,将其引入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是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生学术道德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主要包括四方面内容:一是加强体系制度建设;二是以过程控制为基础进行科学管理;三是强化质量监控机制;四是建立持续改进的长效机制。运用ISO9000必将对规范研究生学术行为、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研究生教育可持续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学年制存在的问题入手,通过对学年制和学分制的比较,深入分析高等教育管理由学年制向学分制转变过程中的问题和原因,从完善管理体制、机制和制度等方面提出了高校推行学分制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16.
中国研究生教育逐步形成了自身的基本理论体系,其基本内容主要有:研究生教育的目标指向学生的创新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生教育在性质上归属于精英教育;研究生教育中采取课程与研究相结合的培养模式;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主要实施导师负责制;研究生教育是中国学生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接触学术研究。从内在逻辑来看,指向学生的创新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的应然逻辑;精英教育的定位是研究生教育在教育性质上的实然逻辑;采取课程与研究相结合的培养模式,是研究生培养中的过程逻辑;导师负责制是中国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管理控制逻辑;将研究生阶段设置为真正意义上的学术研究阶段,是中国社会对高等教育中的教育层级设置逻辑。  相似文献   

17.
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但是,在当前的学术研究中失信行为比较普遍,并严重阻碍了我国科技文化研究的创新与发展,为此,在学术研究和高等教育领域进一步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刻不容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融入高校研究生党建已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客观需要,特别是在当前研究生学术诚信危机凸显的情况下,应当积极利用研究生党组织凝聚力强、纪律性高的特性,引导和开展研究生党建,促进研究生党员在良好学风和学术诚信中的先锋模范和战斗堡垒作用的发挥,维护高校和青年学子思想文化创新的源动力。  相似文献   

18.
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提升的系统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升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是研究生教育中面临的挑战性难题。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本文在对系统中各要素进行剖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和制订相关政策措施以优化外部环境、突出共性问题和强调学科专业特色结合、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全方位开展学术交流、优化课程设置、重视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多方位调动研究生主观能动性等建议。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开展,学术管理成为高校管理乃至整个高等教育管理工作的核心问题。学术管理制度下,许多高校存在着学术行政管理为主导、学术民主管理弱化、学术管理理念缺失、学术管理组织不够完善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师德建设。通过提高教师思想修养,加强学术道德建设;协调行政管理和学术管理关系,营造师德建设良好氛围;完善师德考评体系,强化学术管理监督机制等,可以改善学术管理制度下的高校师德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