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创新推广理论是最早被应用于组织层面信息技术采纳研究的理论之一。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创新推广与实施过程必然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制约。信息技术实施过程中影响组织采纳技术创新的5类情景因素分别是个人因素、环境因素、组织因素、技术因素和任务因素及其交互影响,在纵向上比较完整地概括了影响组织信息技术采纳的脉络。  相似文献   

2.
在技术接受模型、创新扩散理论及其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一个教育信息技术个体采纳行为模型.利用国内四所不同类型高校教师网络教学采纳情况数据,对模型进行了检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教师对一项教育信息技术的持续使用意向决定着其使用水平。即持续使用意向越强烈。使用水平越高。对于正式使用的教师来说,他们对教育技术的相容性感知和有用性感知直接正向影响其持续使用意向.而对试验使用的教师来说.只有相容性感知直接正向影响其持续使用意向。易用性感知不直接影响教师对一项教育信息技术的持续使用意向.但会直接正向影响有用性感知。  相似文献   

3.
基于TAM和TTF模型的教师信息技术接受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分析技术接纳模型(TAM)与任务技术适配模型(TTF)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新的用于解释和预测教师接受信息技术行为的理论模犁,提出了模型的四个核心因素,并对模型因素进行了特性分析与适配关系的探讨,试图找出影响教师采纳信息技术主要因素,从而为提高信息技术在课堂应用的有效性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4.
为揭示信息技术影响企业竞争力的过程黑箱,基于过程观、资源观和互补资源观提出了信息技术影响企业竞争力的过程模型.该模型包括信息技术转换过程、信息系统采纳过程、信息系统使用过程和竞争过程等4个阶段,其中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扮演了一个关键角色,它是决定4个过程效率和效能的组织能力.基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信息技术影响企业竞争力的过程模型用于解释信息技术为什么、在什么条件下以及如何增强企业竞争力,该模型为进一步实证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教师和学生是否接受和采纳某一项教育技术,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国外学者提出了一些信息技术接受和采纳行为的理论或模型,有助于研究和理解这些因素。本文重点阐述了理性行为理论、计划行为理论、技术接受模型等六个有代表性的理论或模型,并对它们各自的特点、适用性进行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6.
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特别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已对传统的教学、教育产生了激烈的冲击和深刻的影响。本文从信息技术教学的任务、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角色观念以及信息技术教学大纲所确立的“任务驱动”教学原则等几个方面着手分析了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正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的发展,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加强道德教育,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通过实践,我体会到:在信息技术教育中渗透德育应从教材实际及学科特点出发,在教学中自然而然地渗透,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相似文献   

8.
课堂教学中教师合理接受信息技术,能有效发挥信息技术使用效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通过探讨课堂教学中影响教师信息技术接受行为的主要因素,发现技术接受模型(TAM)和任务技术匹配模型(TTF)被引入到了教师信息技术接受行为模型的构建中。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教学经验、教学效能感、技术特性、教学环境、任务技术适配度对教师的易用认知有显著影响;易用认知、任务技术适配度对教师有用认知有显著影响;有用认知和易用认知对教师信息技术接受意向有影响。研究结果从实证角度,为教师合理接受信息技术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信息技术对企业生存发展的战略意义和重要性与日俱增,而信息技术只有得到用户真正接受才能对组织绩效产生影响,对信息技术接受理论的研究是信息系统领域备受关注的重要课题。文章从过程与行为两个方面对目前国内外的信息技术采纳研究进行了概述,分别介绍了这两种视角下的主要研究模型、理论成果,最后指出了研究的不足以及今后相关领域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的时代发展性特点的新兴学科,如何针对农村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种种现状,有针对性、有效地完成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任务呢?笔者认为农村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当前的首要任务是转变教育观念,纠正课程认识上的偏差。  相似文献   

11.
华丽刚 《成才之路》2010,(22):35-35
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提高信息技术课程的效益,对实现教育信息化。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信息技术教学中,“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各种信息技术教材编写时着力贯彻这一教学方法。“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是“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基本特征。本人就如何优化信息技术课程浅谈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2.
随着教育改革逐步推进,实施素质教育势在必行,国家教育部已将加强信息技术教育作为我国教育发展纲要的一个重要内容。但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这一新兴学科在教学研究方面明显滞后,还未形成适合本学科特点的好的教学模式和结构,沿袭其它学科的教学模式又不能适应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要求。这一矛盾影响了该学科教育教学质量和发展速度。为此,本人经过几年的大胆探索,结合本学科的要求和特点以及中学生的年龄特征,摸索出一套适合该学科的教学模式,归纳为“任务驱动,实践跟进”。  相似文献   

13.
姜峰 《考试周刊》2014,(45):119-11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道德是信息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小学生开展信息道德教育是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如何在本学科中成功地渗透德育呢?教师要把握本学科的性质和特点。  相似文献   

14.
1更新观念,明确目标任务 1.1信息技术教育不同于计算机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计算机学科比较,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它涉及众多的边缘和基础科学。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本身就不具备严格意义上的所谓计算机学科性,它兼有基础文化课程、劳动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特点,也兼有学科课程、综合课程和活动课程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正>今天,加快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提高信息技术课程的效益,对于实现教育信息化、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信息技术教学中,"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各种信息技术教材编写时着力贯彻这一教学方法。"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是"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基本特征。本文就如何优化信息技术课程谈以下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6.
基于任务的信息技术课程探究型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信息化是我们所处时代的发展主流,它决定了信息技术人才是当今社会的宠儿,信息技术教育是当今时代的必然产物。该文就我国目前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为确保信息技术教育在培养新型人才方面应有的作用,在“任务驱动”的教学思想、课程整合思想、探究教学思想的指导下,在分析基于任务的探究型教学模式的特点的基础上,构建出信息技术课程的基于任务的探究型教学模式,同时提出了具体的操作步骤。  相似文献   

17.
加快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提高信息技术课程的效益,对实现教育信息化,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信息技术教学中,“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各种信息技术教材编写时着力贯彻这一教学方法。“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是“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基本特征。本人就如何优化信息技术课程浅谈以下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8.
当今世界信息爆炸,具有一定的信息素养、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已成为信息时代社会每个成员的基本要求。随着社会信息化的深入发展,我国也将教育信息化列为基础教育的重要任务。这就要求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而普及和发展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是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同时其他学科应用信息技术教学也是教学模式发展必然方向。然而在实际教育教学实践中受诸多因素的影响,课程整合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问题多多。本文就当前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对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过程存在的诸多误区作简单的思考和探讨。  相似文献   

19.
以教学设计和主题任务驱动教学是信息技术实验课教学改革中的一个探索。信息教育技术的特点是可视听、趣味性、生动性以及自主学习等。依据道奇(Bernie Dodge)等人的理论,对课程做了一定程度的研究探索,试图找到信息技术实验课教学中的一些特点,力图使实验教学能够更加具有针对性和趣味性,目的性更强。  相似文献   

20.
当今信息技术教育已经成为信息化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成为教育目前面临的紧要任务。信息技术学科集实践性、应用性、知识性、技术性为一体,既符合一般的教育教学规律.又具有鲜明的学科特点。如何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目前还没有固定的模式可遵循,本文就信息技术教学如何提高课堂效率谈几点体会,以求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