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庐山不仅是一座地理概念的大山,它也高在典籍中,高在中国历史上。历史的庐山,政治的庐山,宗教的庐山,文学的庐山,建筑的庐山,名人的庐山,在岁月的沧桑里依然光彩照人。那曾经烛照过几千年时光隧道的庐山也依然在湿润朦胧的云雾中若隐若现。当年的苏轼,曾经为“不识庐山真面目”作出颇具哲学意味的思考。今天,一个从小居住在庐山脚下、一如庐山的婉约女子,多少次沿着那陡峭的台阶,从号称好汉坡的山路上,在游人如织的寻访中不断去重新发现庐山的真面目。她沿着那些石阶小径反反复复走了许多遍,从牯岭街头那些沐浴在清风阳光之中与庐山息息相关、像草木一般在庐山上生生死死的小人物,在尽管“浸透了以前的风霜雨雪”,却仍然萦荡着“脚步的回音”的颇具童话色彩的别墅构成的“庐山幽深的历史隧道”中,从“一块石头,一扇驳落的门,一堵沉思的墙里,”这名叫姚雪雪的女子,用灵性的眼光拨开了庐山神秘的面纱。于是有了她的《夏都绘影》。  相似文献   

2.
江美利 《云南教育》2002,(13):32-32
宋神宗元丰七年,苏轼由黄州赴汝州任团练副使途中,路经九江,登临庐山,庐山胜景令诗人赞叹不已。“山谷奇秀,平生所未见”的瑰丽景色触发了诗人的逸兴遐思,写下了若干首庐山纪游诗,《题西林壁》是其中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这道诗寓哲理于景物描写之中,给人以启迪,“以筋骨思理见胜”,使形象与哲理达到了高度的统一。“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诗人从不同侧面描绘了庐山峰岭的奇秀风姿。由于作者不断变换观察的位置和角度,移步换景,感受各异。横观庐山,连绵起伏,重峦叠嶂,侧观庐山,高峻挺拔,峭壁突兀,可谓多姿多…  相似文献   

3.
谢灵运是晋宋之际的名士兼佛学家,慧远乃庐山高僧。谢灵运“志学之年”便崇拜慧远,发愿“希门人之末”,而且也曾游庐山,见慧远,为檀越,凿池筑台植白莲,应邀撰《佛影铭》。其庐山情结不为不笃挚,但“诚愿弗遂”,最终没有成为慧远的弟子。他与慧远的交往情形比较复杂和特别,若即若离的深层原因乃在于谢灵运诸端“心杂”的个性与思想特征。  相似文献   

4.
小学语文课本第八册课文《题西林壁》是北宋大文学家苏轼第一次游庐山时写下的一首哲理诗。《题西林壁》的“题”是书写的意思,作题诗解。“西林”,即西林寺,是庐山上的一座庙宇。“题西林壁”,即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全诗四行共两句。第一行:“横看成岭侧成峰”。“横看”,即正面看,“岭”,不很高的山,形状长而平;“峰”,山的尖端,形状尖而高。这行诗的意思是:正面看庐山是一座座巍然屹立的大岭,侧面看庐山却成了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陡峭高峰。第二行:“远近高低各不同”。这行诗的意思是:随着视线的转移,从远近及高低不同…  相似文献   

5.
庐山天下牛     
大家都知道“峨眉天下秀”、“华山天下险”、“黄山天下奇”、“泰山天下雄”……可庐山又是“天下什么”呢?庐山的导游告诉我:“庐山天下牛!”这里的“牛”,是“牛气”的意思。  相似文献   

6.
发生在庐山东林寺的“虎溪三笑”故事,虽非真实,却在宋代被广泛流传,反映了三教合流的时代趋势,表达了们期望社会和谐的美好愿望,体现了庐山海纳百川的人文特征,还体现了庐山佛儒道三教文化的发达。  相似文献   

7.
由汪国权等人编著的《庐山古今诗词选》是九十年代以来,宏扬庐山文化,整理庐山文献的一本引人注目的选本,纳入了“庐山风景名胜区旅游丛书”。比较前后两版发现,前版中的瑕疵在第二版中并没有得到修 正,而新增补的篇目在注释等环节上又产生了新的错误。  相似文献   

8.
五老峰位于庐山东南,东临鄱阳湖,西接含鄱岭,海拨为1358米。“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这是唐代大诗人李白赞美五老峰的诗句。  相似文献   

9.
祝盛 《小学生导读》2013,(12):25-25
小朋友,你去过庐山吗?庐山的景色一一定留给你美好的印象。你也许喜欢庐山的“花径”,或许喜欢“险峰”,佩我喜欢的是庐……“三叠泉”,气势澎湃的瀑布令人迷恋。  相似文献   

10.
匡庐奇秀     
庐山,雄峙于九江市区以南十三公里处。它北依长江,东临鄱阳湖,呈椭园形的山体,自西南而东北连亘29公里,宽16公里,面积300平方公里。绵延的九十余座山峰,势如九叠屏风,拱护着江西省的北大门。由于山高林密,江湖环绕,庐山春光姗姗归去,夏令凉爽宜人,成为著名的避暑疗养的胜地。 庐山,古称“匡庐”、“匡山”、“南障山”、“天子都”。庐山之名,首载于《史记》:“太史公曰,余登庐山,观禹疏九江……”至今已有二千多年了。晋朝以后,庐山成为儒、释、道三教名流的活动圣地。一方面高僧云集,名刹迭兴。有“东林”、“西林”、“大林”三大名寺,有“海会”、“秀峰”、“万杉”、“栖贤”、“归宗”五大丛林,有  相似文献   

11.
匡庐晚钟     
对庐山的认识,一般读者只停留在《题西林壁》、《望庐山瀑布》等几首古诗上,因而对庐山的印象便只是雄伟、奇秀之类。本文聚焦于深秋的庐山,着力讲述了“虎溪三笑”的故事.在笑声与钟鸣的共振中讴歌了庐山“广阔的胸怀”,为我们展示了庐山别一样的风采。  相似文献   

12.
风从哪里来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是唐代诗人李白描写庐山瀑布的著名诗句。由于庐山香炉峰山上、山下水位差大,水从山上流下来时,就形成了壮观的瀑布景观。  相似文献   

13.
“庐山”之最早见于典籍,是司马迁的《史记·河渠书》:“余南登庐山,观禹疏九江.”这是庐山文化史上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徐效钢著《庐山典籍史》第一章和第二章两次引用《史记》此节.徐先生文中说:“司马迁特意指出他是从南面登山的.这说明庐山当时已有了比较方便和固定的登山道路.”这种理解恐怕有误。  相似文献   

14.
马孟龙 《丹东师专学报》2003,25(2):11-12,19
李白的《庐山遥寄卢侍御虚舟》是一首描绘庐山的佳作,诗中的“银河倒挂三石梁”句被认为描写的是庐山“三叠泉”瀑布。笔者结合文献、古人诗文并与该诗的内容相对照,对其重新考辨,认为李白并没有见过三叠泉瀑布,他所描写的应当是庐山“石门洞”瀑布。  相似文献   

15.
崂山散记     
提及旅游胜地,名山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言“挺拔俊秀、雄伟壮丽”,则必登东岳而感受“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气势;曰“险峻难攀、奇险甲天下”,则必至西岳华山而体验“自古一条路”的陡峭;说“秀丽迷人、天赐飞瀑”,则必临庐山而品味“匡庐奇秀甲天下”的秀外慧中。但若想身临兼有泰山之雄、华山之险、庐山之秀,甚至拥有几分海韵的奇境,唯有去细品“海上名山第一”的崂山风采。  相似文献   

16.
王牧天 《山东教育》2004,(35):58-58
时近初冬的庐山,已经是“门庭冷落”的季节了。恰在这时,我们几位老教育工作者由张家界来到九江,想要“一识庐山真面目”。  相似文献   

17.
古诗板书十例吴芳一、词语式:以古诗中关键的词语板书。如《望庐山瀑布》:(远)香炉紫烟↓(近)瀑布前川(低)飞流三千尺↓(高)银河落九天雄奇瑰丽这则板书紧扣“远”、“近”、“高”、“低”,抓住主要词语,突出了庐山瀑布的雄奇瑰丽。二、条幅式:将诗句用线条...  相似文献   

18.
《庐山云雾》(浙教版第七册)是一篇写景的文童。课文的第五自然段以“庐山云雾中最壮观的要算云海”作为过渡,引出对庐山云海壮观景象的具体描写。现以该文第五自然段教学为例,来探讨虞老师高超的教学艺术。  相似文献   

19.
在风景秀丽的庐山,有一所花园式的学校,那就是江西庐山旅游职高,它坐落在庐山东谷地带的中段,与“庐山会议”会址相邻。校园内绿树葱葱、青草茵茵,环境十分清新优美,给人以心旷神怡之感。   建校几年来,庐山旅游职高,不但为莘莘学子们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而且为社会输送了大批人才,一部分人走进了高等学校,一部分人走向不同的工作岗位。如今的庐山,繁花似锦、绚烂多姿;如今的庐山充满着希望,而在这希望的背后,有着职高人浓重的一笔。职高人的思索和发展,职高的美丽和辉煌,是匡庐之巅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回首职高的…  相似文献   

20.
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选有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一诗,《小学语文》在2007年第3期以及人教版教材答疑栏目均有历岗先生《(望庐山瀑布)中的“疑”字怎么解释好》(以下简称“历文”)的文章,历文认为《望庐山瀑布》之“疑”字释为“疑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