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黛玉是小说《红楼梦》中的女主人公,是红学家公认的泪美人形象,在《红楼梦》前80回中有39次提到了黛玉的泪,但是通读《红楼梦》,林黛玉的笑却远多于泪,前80回中,描写黛玉的笑高达135次,微笑、逗笑、说笑、冷笑、嗤笑各种情态,充满灵气。故而笔者认为,黛玉不但是一位泪美人,更是一位笑美人。文章将从黛玉的笑出发,通过黛玉的笑与书中其他女性笑的比较,剖析黛玉的笑背后的美学意义与精神意蕴。  相似文献   

2.
《红楼梦》第七十回中的五篇《柳絮词》不仅语意丰厚而且饱含深蕴。它们出自六人之!zr却同写一物,同述一物又各有不同,在“柳”与“我”之间的变换过程中呈现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曼妙情境。这组词中“韶华”与“东风”两词的反复出现,不仅表现了黛玉和宝钗赛词的“对撞”,而且加深了读者对宝琴、黛玉和宝钗三人写作水平及其异样情怀的认知。  相似文献   

3.
缥缈孤鸿影──探春悲剧浅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楼梦》侧重描写金陵十二钗的人生悲剧。作品以人生的辛酸、历史的无情、美的被毁灭震撼着读者的心灵。这里既有尚处在蒙昧中的迎春悲剧;也有被送进风雨飘摇圣殿的元春悲剧;还有刻骨铭心的黛玉悲剧。本文仅就倾注了作者激越情感刻画出的探春这一女性形象,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谈谈粗浅的认识。一、“才自清明志自高”出生于三月初三的贾探春,是赫赫荣国府贾政的女儿。三月初三,又叫上已日。清代《借当》唱本中有:“上已时节三月三,老师父探春去游玩。”之说。洪秋蕃在《红楼梦抉隐》中说她:“有春则赏之。元春则探之,不肯虚掷春光,…  相似文献   

4.
带刺儿的玫瑰——试论探春的性格张思铭张思光贾探春是《红楼梦》中最引人注目的形象之一。初识探春,是在黛玉进府时,那不过是几笔写意式的描述:“削肩细腰顾盼神飞……见之充俗。”略具形神之概,却也给人留下非常美好的印象。她虽是蔗出,却也锦衣玉食,使奴唤婢,无...  相似文献   

5.
《林黛玉进贾府》的宝黛初见的场面中,曹雪芹很。表现了一番贾宝玉的才学:那就是宝玉为黛玉取字。宝玉问了黛玉的名,黛玉告诉了他,宝玉接着问表字,黛玉说“无字”,宝玉说,我送妹妹一妙字,“莫若‘颦颦’二字极妙”。探春便问何出,宝玉随口诌到,“《古今人物通考》上说,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况这林妹妹眉尖若蹙,用取这两个牢.岂不两妙?”  相似文献   

6.
《红楼梦》后四十回真伪问题是学者们热心探讨而又悬而未决的问题,林黛玉之死有人认为写得好,也有人不同意。本文从文本出发,依靠“内证”,将黛玉之死和前八十回中金钏儿、晴雯、尤三姐之死进行比较研究,从而证明黛玉之死这部分文字是违背前八十回创作思想的,是败笔。  相似文献   

7.
钱钟书先生说:“天下无错不成书。”《红楼梦》亦莫能外。谓予不信,请看几例:△人民文出版社一九七四年版三十七回,为探春之别早“蕉下客”,黛玉戏谑说:“庄子说的‘蕉叶复鹿’……”此语错误有二:①将“覆”误作“复”。“覆”在这里是掩蔽、遮盖之意,而无“复”意;②“蕉叶覆鹿”语出《列子·周穆王》,《庄子》中无此语,不当让黛玉出此洋相。  相似文献   

8.
《红楼梦》的人物系统是以贾宝玉为中心的。贾珍、贾琏等红楼公子与贾宝玉形成一种对比关系;王熙凤、探春的才干与贾宝玉的“无才”形成另一种对比关系;黛玉与宝钗,袭人与晴雯烘托了贾宝玉的政治理想;贾母与贾政是贾宝玉性格形成中的一个对立统一体……  相似文献   

9.
高中语文课本第二册(人教版)《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宝玉又道:“妹妹尊名是那两个字?”黛玉便说了名。宝玉又问表字。黛玉道:“无字。”宝玉笑道:“我送妹妹一妙字,莫若‘颦颦t二字极妙。”探春便问何出。宝玉道:“《古今人物通考》上说:‘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况这林妹妹眉尖若蹙,用取玟两个字.岂不两妙!”  相似文献   

10.
在《红楼梦》第三回中,林黛玉在外祖母的惦念和期盼中,在众人的簇拥下,来到了贾府.她的到来,成为荣国府上上下下的一件大事,从王夫人、邢夫人到李纨、王熙凤再到迎春、探春、惜春、宝玉等都来看望.表面上看,对于黛玉的到来,贾府热热闹闹、欢天喜地.但热闹、欢喜的背后,其实隐藏着冷漠. 先看王熙凤,她携着黛玉的手,先上下细细打量,笑着赞叹:"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后提到"姑妈",用帕拭泪,又转悲为喜,还携黛玉手问长问短,好不关切.其情感、神态之变化,令人"叹为观止".她的一切"表演",其实都是为讨好高高在上的贾母.  相似文献   

11.
《红楼梦》中宝钗和黛玉如影随形,黛玉在第三回中进了荣国府,宝钗后脚就跟来了。“木石前盟”与“金玉良缘”的偈语始终在矛盾与冲突中激荡着读者的心弦。宝钗深知对手的强大,因此为了实现自己的目的,她使尽了手段。我们且看宝钗之三“借”。  相似文献   

12.
在中学语文教材所选《红楼梦》之《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中,作者四次使用了“半旧”这一修饰词。细读文本与研究者的文章,笔者发现在对“半旧”一词的解读上,我们忽视了黛玉这一环节的重要性,即所谓的“半旧”是黛玉视角中的“半旧”。加强对黛玉视角中“半旧”的诠释,不仅能深化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更能深刻体会到《红楼梦》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3.
刘文琼 《文教资料》2021,(2):18-19,9
赵姨娘,《红楼梦》中描写的荣府二老爷贾政的妾。她身份低微,生有一子一女,言行无状,常惹是生非。贾探春,荣府贾政的庶出女儿,生母赵姨娘。本文以《红楼梦》第五十五回中赵姨娘和探春的言语行为为语料,分析她与探春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菊花诗赏说红楼——从探春《簪菊》说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湘云以菊花为友,黛玉当菊花为情人,探春视菊花为亲人,宝钗将菊花作丈夫,这四人所写之“菊花诗”是对宝玉情谊的诗化描写;而宝玉所写之“菊花诗”却是怡红快绿、追求自由之“浊玉”的夫子自道。十二首菊花诗,是作者精心编织的红楼一梦的影子,湘、黛、探、钗四人构成宝玉精神探索的四个角度,形成宝玉精神支柱的形而上四极,使此回书成为通部书的又一大关键。  相似文献   

15.
与教材内容配套的自读课本里有一篇文章《<红楼梦>物情态》,用“参透情天证佛天”来赞美鸳鸯的“忠”。可依我看,鸳鸯的“忠”并没有那么高尚,甚至还不乏其残忍的一面。《红楼梦》第九十七回中黛玉得知宝玉和宝钗定婚的消息就一病不起,日重一日。这天黛玉咳嗽数声,又吐出好些血来。紫鹃看着心疼就每天三四趟地去告诉贾母。这时的鸳鸯是怎么做的呢?她“测度贾母近日比前疼黛玉的心差了些,所以不常去回了”,这就是鸳鸯的“忠”,残忍的“忠”!作为贾母身边的一等“秘书”,鸳鸯手中握有一些太太奶奶们没有的特殊权力,但贾母不似先前般疼黛玉了,…  相似文献   

16.
崔莺莺这一人物形象,是元代名剧《西厢记》中的女主人公,也是中国古典文学、戏剧文学画廊中的一朵奇葩。这一人物形象的与众不同,有着耐人寻味的人格魅力。用文学比较的方法,探究其所蕴含的文学形象之美,可以"秋香式"、"探春式"、"黛玉式"三种表征形象来总结勾勒。以此可获得对"崔莺莺"这一传统人物形象全新的美感体验。  相似文献   

17.
新《辞源》2448页:“【绿蜡】绿色蜡浊。才调集一钱珝未展芭蕉诗:“冷烛无烟绿蜡屹,芳心犹卷怯春寒。”新《辞海(增补本)》370页:“绿蜡芭煞的别称。钱珝《未展芭燕》诗:“冷烛无烟绿蜡乾,芳心犹卷怯春寒。”台湾《中文大辞典》第二十六册第三九页第421条:“【绿蜡】谓芭蕉也。[钱(?)·未展芭蕉诗]冷烛无烟缘  相似文献   

18.
注重激疑促思,有助于提高中学语文教学的效率。本人在教学实践中作了如下激疑促思的尝试。一、“小荷才露尖尖角”教学一项语文知识、技能或一篇课文之始,是激疑促思的良机。我采用多种方法,尽可能展露一下学习、训练内容的“朦胧身影”、“尖尖荷角”,让学生顿生疑问,并对即将进行的学习心驰神往。在教学《宝玉挨打》之始,我先吟诵“林黛玉重建桃花社,史湘云偶填柳絮词”一回中黛玉的柳絮词《唐多令》和宝钗的柳絮词《临江仙》,让学生试析,指出文如其人,言与行也会如其人的道理,说明《宝玉挨打》是学习个性化语言的典型范例,并描绘了宝钗来…  相似文献   

19.
徐连梅 《课外阅读》2011,(10):347-347
《红楼梦》第四十八回中有一段黛玉教香菱学诗的精彩描写,不仅展示了黛玉高超的诗歌才艺,她教香菱学诗的方法更为我们今天的作文教学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一) 《红楼梦》“三家评本”护花主人总评中说道: “一部书中,翰墨则诗词歌赋,制艺只牍,爰书戏曲,以及对联扁额、酒令灯谜,说书笑话,无不精善……” 《红楼梦》全书有尺牍九封,前八十回两封,后四十回七封,都各具特色,细细品味,也都是“无不精善”的翰墨。 (二) 前八个回中的两封信都在第三十七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部分里。一封是探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