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主体间性是对主客对立的消解,是不同主体通过共识表现的统一性。主体间性教育思想是现代教育的价值追求,是教育活动中的本体关系。主体间性所表现出来的交互性、理解性、共生性、平等性,为师生关系分析提供了基本的价值维度,主体间性教育思想价值实现的实质、前提、途径、机制是对这一新的教育哲学观价值的深刻揭示以及从思想到行为的落实。  相似文献   

2.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客体关系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学中的根本问题。在“主体间性”理论视阈下.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以教育者为中心主导的“教育者主体”即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这种模式在现实中难以收到良好的效果。“主体间性”作为社会交往理论的一个重要思想,有着独特的理念和优势,在主体间性理论视阈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其内涵十分丰富,它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思路、新途径。  相似文献   

3.
高玉梅 《文教资料》2012,(16):178-179
主体间性教育理论的提出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本文阐述了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涵及对教育教学活动的启示,并提出了主体间性视野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实施途径,以期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4.
教育研究范式转换: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康伟 《教育科学》2006,22(6):1-4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教育对主体性教育研究的重视,既是教育研究的一大理论收获,也对教育实践起到了积极指导作用。但是,主体性教育研究背后的主客二元对立哲学基础,使主体性教育面临着自身难以克服的矛盾和局限,即用“学生是主体”的理论指导“学生是客体”的实践。笔者明确提出对象的二分法(对象包括主体与客体两部分)、主体性二分法(主体性包括客-主体性与主-主体性两部分),对主体性教育理论进行分析扬弃,确立主体间性教育在主体教育研究中的本体地位,认为主体间性教育就是主体间主体性和理解性平等共在的指导性学习。  相似文献   

5.
理论灌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原则与方法。传统灌输理念指导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生主体性缺失,导致强输硬灌;教师主体性缺失,导致价值虚无主义。主体间性教育理论的提出为思想政治教育灌输理念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灌输理念主体间性转向,变"主体—客体"关系为"主体—主体"关系;变单向灌输为平等对话;变对象化过程为交往建构过程。  相似文献   

6.
从主体间性视角审视远程教育,可以发现隐藏在现代远程教育观背后的哲学观是主客二元对立论。主体间性提供了一个回归教育本真的哲学路径,教育中师生“主一主”关系的确立,为远程教育的教师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建构主体间性远程教育的着力点有两个:从静态而言,课程建设是“主体间性”思想的静态呈现;从动态而言,教学活动是“主体间性”思想的动态实施。  相似文献   

7.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性教育理论突出教育者的主体性,但由于受教育者不是一般的普通对象,传统的"主体一客体"思维模式将向主体间性转变,人与人的关系不应是单纯的主客体关系,而是还具有"主体一主体"的关系.文章也阐释了主体间性教育所坚持的三个原则,即地位平等原则,双向沟通原则,情境性原则.  相似文献   

8.
主体间性是高校教育的内在必然属性,信息素养教育是新形势下高校教育的客观求。传统“主体-客体”模式把学生作为教育的客体,造成其主体地位丧失。主体间性视角下将学生从传统“主体-客体”模式中解放出来,恢复其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信息化教育的今天,主体间性教育是对传统教育深刻反思的结果,也是社会发展、教育改革的现实需。贯彻主体间性思想,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应坚持人本准则、主体间性准则、指导性准则、全面发展准则。  相似文献   

9.
传统教育理论建立在主客二分的哲学基础上,认为在教育过程中师生关系是一种主客体关系.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现代教育的发展,这种传统的认识论已日益显示出其局限性.而主体间性从"主体-主体"的模式出发,为教育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哲学范式和方法,实现了对主体性教育的超越,从而使主体间性教育成为现代教育的一个新的转向.  相似文献   

10.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是新时期一种新的哲学范式和方法论原则。信息时代的到来和全球化的发展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由主体性向主体间性的转向成为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克服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弊端的必然要求。近年来,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有了新的发展与突破,主体间性越来越成为一个“时髦”的话题,对主体间性方法的兴起和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研究显得十分的必要,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走向科学化、现代化。  相似文献   

11.
潘懋元教授是我国“高等教育学”学科的奠基者与开拓者。在长期的教学工作和教学管理实践中,潘懋元教授坚持潜心教学和研究,建构起层次分明、结构完整、逻辑严谨的大学教学思想体系。基于教育史学与学习科学的双重视角,从发展脉络、基本内涵、实践智慧和教育意蕴四个方面,深入剖析了潘懋元教授的大学教学思想体系,分析了潘懋元教授的大学教学思想的理论基础、实践基础和发展历程,总结了潘懋元教授的大学教学原理论、大学教学过程论、大学教学原则论和大学教学方法论思想。潘懋元教授教学思想的实践智慧在于: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相结合、深度教学与深度学习相融合。潘懋元教授教学思想的时代意蕴在于:基于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促使教学关系转型、师生角色转型和师生发展转型,即实现知识建构与知识创新的统一、“以师为要”与“以生为本”的统一、自我发展与协同发展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作为新中国国际私法学奠基人之一,李双元先生教育思想不仅仅限于国际私法领域,而是广泛照耀于他几十载法学教学研究的历程中。这一思想宝藏,蕴含着对新中国教育尤其是国际法学教学科研有突出贡献的一代宗师的智慧灵光。而今初探先生的教育思想,涵括法学教育思想与法哲学思想等,不仅是出于后学敬仰先生的中华传统,更主要的是这对促进中国教育尤其是法学教学与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是中国共产党人对我国进入社会矛盾高发期的理论应答,它首次阐明了和谐社会的科学范畴与基本特征,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发展动力、发展目标的认识,丰富了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实现了对毛泽东社会主义矛盾学说的重大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理顺分配关系、发展民主政治、实施科教兴国和以德治国方略、建设生态文明、形成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合力,促进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人与自然关系以及社会生活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4.
正确理解"语言工具论"的观点,直接影响着我们对语文性质的科学认识。西方美学的语言学转向,为我们认识与思考语言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从语言的本体性、主体性角度告诉我们:语言与人类是相互依存关系;人的思想是在语言中生成;语言不等于文字。这些为我们反思"语文工具"说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基于维果茨基的经典著作《思维与语言》,深入梳理其关于科学概念的论述,逐一讨论科学概念的本质、形成过程以及发展规律,探讨维果茨基对科学概念发展的研究为教学带来的启示。维果茨基对科学概念和日常概念作出区分,开创性地指出二者是同一概念形成过程的两个方面。他结合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重点分析了科学概念的发展方式,指出儿童智力发展与学校教学之间的紧密联系,认为教学先于发展。教师教授科学概念时,儿童的高级心理机能尚未成熟,而是在互动教学中通过与所学概念不断建立内在联系而逐渐发展的。在这个过程中,儿童的主动性、教师的积极性和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共同构建了概念的发展,而这些教学概念和方法同时也为科学概念在儿童内部心理机能中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路径,不断深化人们对掌握概念和学科知识规律的认识。维果茨基对儿童科学概念的研究为教学研究注入了新的动力、开拓了新的角度,推动了社会建构主义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服务地方是高等学校的一项重要职能,作为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之一的衡水学院,在发展历程中经过不断摸索,凝炼形成“服务地方,引领地方”的转型发展理念。它是基于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在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及与区域共建共赢的背景下产生的。其理论基础为教育基本关系中外部关系规律理论和生态系统理论等。以地方需求为出发点,以校地合作为途径,其终极目标是实现校地共赢。通过开展产学研合作,利用学科与人才优势,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承办各类专业培训等实践历程,为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及文化的传承做出一定贡献。  相似文献   

17.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观与课程开发向度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课程事实与课程价值是对应统一的关系,课程事实是课程价值指导下的事实,课程价值的实现依靠课程事实。当代教育在对“科技理性”、“功利主义”的批判基础上,指出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身的关系并形成了提出健康、和谐发展的“新主体价值观”,“自然”,作为课程开发的独立向度受到课程理论界的普遍重视,从而出现“自然”、“社会”、“自我”、“知识”四维的课程开发向度。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应以追求健全的职业人格为价值日标。  相似文献   

18.
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说的精义,在于不仅把现代教育理解为人才培养活动,而且理解为一项社会事业,从而在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中研究和揭示教育规律。教育外部关系规律主要指宏观层面的教育发展规律,教育内部关系规律主要指作为教育活动的人才培养规律。以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指导高等教育研究,对于促进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关于高等教育质量概念的研究和界定学界众说纷纭。对于高等教育质量的研究,需要回答高等教育的本质,需要从内部与外部、过程与结果、时间与空间几对关系进行考察,最终回归提升人价值的高等教育本质。在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背景下,应该固守精英教育,继续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以保证高等教育的质量。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人性学说主要以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性恶论为代表,他们的人性假设蕴含了丰富的道德教育思想,在道德教育方法上分别提出了“内求说”和“外砾说”,这些教育思想和方法有其历史的局限性,但其中积极的充满教益的东西对于今天和谐社会背景下的高校道德教育仍有很好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