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历史与社会》作为综合文科课程,它以人类历史和社会生活为学习探究的领域,关注学生的需要与体验,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是历史教学的重要目标,是一种追求高层次的人文教育。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体现这一主题,采取有效措施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相似文献   

2.
《历史与社会》作为综合文科课程,它以人类历史和社会生活为学习探究的领域,关注学生的需要与体验,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是历史教学的重要目标,是一种追求高层次的人文教育。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体现这一主题,采取有效措施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相似文献   

3.
现代课程设计追求的方向就是力求在科学与人文间找到一个最佳的整合点,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课程整合是当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以初等教育专业的课程规划为例,努力寻找科学课程与人文课程的整合与协调,全面提升本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4.
历史与社会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公民应具有的人文素质和社会责任感为宗旨的必修课程,是一门整合了历史、人文地理以及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相关知识与技能的综合文科课程,这一课程的特点是人文性、综合性、实践性。深圳市南山区作为国家级实验区之一,于2001年开始了文科综合课程历史与社会课程的试验,并在十年的实验中创设了相关的主题活动教学形式。  相似文献   

5.
面对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与挑战,中国的教育界已清醒地认识到人文素质的重要性。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是一门人文类基础核心性课程,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和人文魅力。本文以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为视角,从课程教学优势、课程教学方法、课程教学体系等三个方面探讨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教学与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历史与社会》是一门以历史和地理为主要内容,并揉合了部分人文社会科学的综合课程。它是以培养当代中国公民的人文素质和民族精神,为初中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环境、积极适应社会发展、主动参与社会生活,提供相关知识和基本技能为目标的课程。它是一门崭新的课程。  相似文献   

7.
《考试周刊》2016,(A5):168-169
《护士人文修养》是以提高学生人文素质为目的的课程,本文主要探讨在该课程教学中将人文修养教育与情绪智力培养相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和人文关怀能力,期望护士人文修养课程开设后对学生情绪智力有积极影响,为其他护理人文课程在提高护生综合素质方面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王珏 《凯里学院学报》2013,31(1):165-166
大学英语是一门提高学生人文综合素质的必不可少的课程之一,在大学英语中加强人文教育,有助于学生塑造理想人格,培养创新精神,促进自身文化发展,以宽容和开放的心态尊重不同的文化。当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偏重于语言学习,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应在人文通识教育的理念下,对教学方式、教材内容等多方面进行改革,以促进学生英语水平和人文综合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综合课程"历史与社会"是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产物,它是一门包容了历史、地理、政治等学科领域特有教育资源的综合课程,是以提高学生人文素质、铸造民族精神为宗旨的课程,强调社会主体观的形成和健全人格的培养,体现"以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解读(实验稿)>指出:"对学生而言,人文素质实际上是指经过学习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而形成的内在素养和品质,其核心是健全的人格.  相似文献   

10.
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相互渗透,已成为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建设人文课程,重视人文教育,也成为当今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因此,学校应该重视人文课程的建设,在人文教育方面形成结构合理、协调发展的课程体系,并以人文课程为载体,把人文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切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相似文献   

11.
论高职“科学与人文”融合的跨学科综合性课程及其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设跨学科综合性课程是实施“科学与人文”融合教育的最有效途径之一。科学史、STS(科学、技术与社会)是实施“科学与人文”融合教育的有效载体,但存在人文文化边缘化、高职针对性不强等局限。新开发的《科学与人文》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与人文素养为出发点,以科学与人文统一融合的思想为指导,综合了人生、社会哲思和现代科技与社会等内容,弥补了科学史和STS的不足,体现了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12.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是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方针。然而,部分高职学校片面理解这一方针,过于追求学生专业技能素质,忽略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导致高职生缺少文化底蕴,发展后劲不足,高职教育陷入规模有余而内涵不足的发展困境。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素质的同时,努力做到成人和成才目标相结合,专业技能课程与人文素养课程相结合,市场调研与学生人文素养差别化培养相结合,课内训练与课外濡染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考核相结合,着力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提高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是高职学校摆脱发展困境的良策之一。  相似文献   

13.
赵瑜 《考试周刊》2012,(10):61-62
增强学生人文素质,培育人文精神既是社会对复合型性人才培养的要求,又是大学英语课程的重要方向之一。2004年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强调:"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知识课程,也是拓宽知识面,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因此设计大学英语课程时也应充分考虑对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国际文化知识的传授。"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引起了很多学者和教师的关注。  相似文献   

14.
语文学科属于人文学科,具有先天性的人文教育优势。我校构建的语文学科课程链是学校人文教育的重要载体,是进行人文素养培育的重要抓手。基础型课程校本化为人文教育奠定了坚实基础,拓展型课程精品化为人文教育打造了重要平台,研究型课程系列化为人文教育开辟了新天地,在学科课程链的构建下,学生提高了人文素养,夯实了国学基础,吸取了文化精髓,陶冶了人格修养。我校语文三类课程的构建由主线"教与学的实际及由此产生的问题"贯穿其中,从而形成了相辅相成的"基础型课程校本化、拓展型课程精品化和研究型课程系列化"课程链。  相似文献   

15.
卫刚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4):135-137,139
本文阐述了"科学人文相互融合的学校教育"的内涵、理论与实践依据及其实施的意义。在此基础上提出,我校课程的目标是培养科学素质、人文素质全面发展的、具有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共在性独立人格",阐述其本质即为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自我意识)与求真、求善、求美的价值追求,揭示其根本的理论依据是核心价值观与辩证唯物主义,为构建以综合性为特色的课程体系提供方法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肖俊玲 《文教资料》2010,(20):209-212
《历史与社会》是2001年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中新设立的一门综合文科课程,以实施公民教育为目标,以培养现代合格公民所应有的人文素质和社会责任感为宗旨,以整合历史学、地理学、政治学、经济学及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相关知识与技能为内容。文章作者通过全面分析《历史与社会》课设立的宗旨和背景,结合调研,阐述了此课程在我国当前实施的现状及困惑,并指出了"课程就是教师本身",旨在强调通过师资建设改变现状。  相似文献   

17.
数学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现状调查表明:隐性课程的缺失是造成学生人文素质缺乏的重要原因。因此,明确隐性课程的特性和教育价值,开展数学隐性课程研究,是提高数学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医学模式的转变对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人文课程的学科性质使它为医学生开拓知识,完善结构,提高能力,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坚持人文课程设置的原则,重构人文课程体系、优化人文程设置将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融入全程、全方位的学校教学,可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协调发展和提高。  相似文献   

19.
课程的学习是人才培养的基本方式,决定着学校教育目的和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对课程的不同理解,直接影响着课程建设的方向。人文教育专业的课程建设,除了正规的课程计划、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之外,还必须重视隐含着教育因素的物质环境、规章制度、学生组织、教职工素质等方面的建设,尤其是营造一种精神氛围,体现人文关怀的价值理念、注重综合素质的思想意识、崇尚教育的理想信念。  相似文献   

20.
王婷 《教师》2012,(22):50-50
教育部《艺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艺术课程追求的总目标是"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的综合发展","艺术能力"不同于通常所说的"艺术知识技能"。艺术教育是要让学生具有一定的艺术素质,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