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随着现代化技术的不断普及和引入,在小学阶段对学生信息技术学习能力的培养更加重视。在新课改下,小学教育不再局限于数学、语文等文化课的教学,而是更加重视培养学生全方位学习的能力。小学信息技术课由此得到重视,但是在传统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教学方式较为单一,已不再适用于信息技术新课标对课程改革的要求。因此,本文主要基于翻转课堂教学理念,以小学高年级信息技术教材为例,通过分析翻转课堂教学的意义,并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进行分析,为今后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2010年9月,我参加了第八届全国初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质课大赛荣获了一等奖。本次大赛是根据上过的一节课为例,教师针对其中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教学环节,以评审专家及观摩教师为模拟教学对象,在7分钟内上一节微型模拟课,体现出运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的基本思路。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尤其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在化学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进行整合,  相似文献   

3.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小学信息技术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在实际教学中,信息技术教师认真钻研教学方法,与国际教学模式接轨,巧妙构思教学引导、设计教学主线、多元化评价、小组合作、汇报讨论等已经逐步成为重要的教学方法和策略。3D打印技术也逐渐成为信息技术课程创新改革的重要领域。而如何数据化显示课堂教学效果、设置学习任务单,将各种教学教辅手段协调统一运用并进行有效评价,是目前研究的重要课题。笔者经过长期的一线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摸索和论证,设计并成功将“多功能教学实时评价系统”运用到小学信息技术3D打印课程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随着现代化教育的不断发展,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已成为21世纪教育的主流,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更是当前实施素质教育、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现代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已经很广泛,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也是当前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信息技术与语文的有机整合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方面的技术、资源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学中我充分运用信息技术资源,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文探讨了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作用及整合过程中出现的弊端。  相似文献   

5.
从2000年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到2004年的《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因特网应用和信息的获取都是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的重要教学内容。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因而信息技术课程开放、多元、动态的特点与其他学科相比尤为明显。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要适应技术的发展变化,适应学生的需求变化,同一课题的教学思想、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也就需要不断地创新和变化。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名校长,如何更好地领导学校走新课程改革之路,如何让信息技术更好地为学校服务?2008年4月7日,在由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与清华同方教育技术研究院联合召开的“新课程教学成果观摩与课程资源应用研讨会”上,来自全国各地中学校长、各学科骨干教师以及国内知名教研专家260多人共同探讨了这一话题。  相似文献   

7.
本市高效课堂教学展示课活动在我校举行,笔者有幸观摩。其中,数学特级教师黄德忠执教的小学二年级《认识角》一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认为这是一节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相整合较为成功的范例,多媒体课件在导入、重点、难点、结尾几个关键点处恰到好处地运用,实现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多样化。  相似文献   

8.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不断进步,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也成为教育的方向和目标。小学信息技术被列为基础教育课程是现代信息飞速发展和经济水平不断提高的表现,提高小学生的信息操作水平和掌握必要的计算机知识是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目标。教师要在信息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对于信息技术学习的兴趣。游戏教学法,让信息课堂更具有趣味性,也逐渐成为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运用较多的教学方法。浅析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游戏教学法"的应用对于提高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效率和质量具有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当今的社会正处在一个剧烈变革的时期,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中,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模式,优化了教学过程,提高了教学质量,教师由"教会学生知识"向"教会学生学习"的角色转变。2000年10月,教育部召开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颁发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关于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的通知》等三个重要文件。课程的名称正式由"计算机课"改成定位更加准确、内涵更为宽泛、更国际化的"信息技术课程"。传统的计算机课程转变为信息技术课,这个转变不单是一个课程名字的改变,而是一种教育理念的转变,彻底把信息技术从一个学科,转变为一种技术,一种工具,倡导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现代教学媒体主要指多媒体计算机、教室网络、校园网  相似文献   

10.
在现代社会,人们的教育理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相较于对学生讲述基础信息技术知识来说,在当前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更加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致力于挖掘多样化手段,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为此,创客教育理念的提出,就为当前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指引了新方向。  相似文献   

11.
《考试周刊》2021,(54):110-111
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得到了广泛重视。当前,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小学阶段的教学科目之一,通过信息技术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基础的信息技术知识,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机操作,使学生具备初步的信息技术课程综合素养。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完成这样的教学目标,但在当前的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还存在一系列问题,需要教师进行深入研究并且提出有效的策略,对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进行创新,达到高效高质的教学目的。基于此,文章针对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模式创新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现代信息技术已经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计算机信息技术也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开展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教师需要采取必要的方式来提高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有效性。基于此,笔者在本文中着重分析了提高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有效性的途径,希望能够为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13.
由于信息技术课程进入中小学课堂的时间还不长,如何提高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艺术性,取得较佳的教学效果呢?笔者就自身及观摩其他教师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经历,谈一下信息技术学科课堂教学艺术。  相似文献   

14.
何丹 《中小学电教》2015,(Z1):63-64
微课程是针对现代日益增加的信息量、解决传统信息技术教学中知识的繁冗性和独立性弊端而设计的,是为解决学生面临的真实问题、满足每位学生的学习需求而开展的一项研究课题。本文将以信息技术和课程知识为导向,探讨高中信息技术微课程的设计。  相似文献   

15.
信息技术教育教会学生收集处理和运用各种信息,思想品德教育则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品质,思想品德课与信息技术整合将“信息”与“品质”联系得更加紧密。为使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朝着健康、正确的轨道前进,笔者认为,在“信息”与“品质”的联系中需要把握一些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6.
杨小东 《教师》2010,(29):68-68
随着新课程在高中的实施,信息技术课程进入高考,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因此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这样的情况下.信息技术教师如何适应新课程改革,怎样开展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才更加有效呢?通过笔者从事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工作的实践来看.笔者认为信息技术教师如果做到关注最新技术成果和信息,注意把握课堂气氛,选好教与学的方式这些方面。就可以使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更有效。  相似文献   

17.
刘鹏 《成才之路》2014,(30):50-50
正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兴课程,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主要体现在信息技术课的实践操作上,同时也形成了学生的某种"偏见",认为信息技术课就是技术操作课、上网课,进而导致信息技术理论课教师"难讲"、学生"厌学"的现象。尤其是在当前新课改的背景下,信息技术理论课成为教师面临的一个新问题。那么如何在比较枯燥、乏味的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我们既能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点,为相关技术操作打下基础,又能让学生感觉有趣、形象生动,提高参与的积极性呢?  相似文献   

18.
最近,笔者走进农村中学,观摩了一系列信息技术公开课。在这些公开课中,有两个教学插曲使我感同身受,但也产生了思想上的困惑。  相似文献   

19.
随着新课程在高中的实施,信息技术课程进入高考,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因此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这样的情况下,信息技术教师如何适应新课程改革,怎样开展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才更加有效呢?通过笔者从事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工作的实践来看,笔者认为信息技术教师如果做到关注最新技术成果和信息,注意把握课堂气氛,选好教与学的方式这些方面,就可以使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更有效.  相似文献   

20.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进入了炉火纯青的阶段,信息技术也被应用在了各行各业中。其中,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界的结合是新时代最突出的体现之一。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的结合使初中物理课程变得更加生动、具体,使教学关注点变得更加宽泛,重点难点变得更加突出,物理知识变得更加透明,学生在物理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更加轻松愉快,从整体上提升了物理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初中物理教学变得更加得心应手,教学效果得到了有效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