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化负载词的处理历来是口译界的难题,在翻译方法和策略的选择上一直缺少科学、规范的参考。文章以我国国家领导人在记者招待会上的讲话及其译语为例,结合口译现场性、及时性和时限性的特点,探讨将彼得·纽马克的交际翻译及语义翻译应用于汉语文化负载词口译的可行性,认为适当地运用"交际口译"、"语义口译"或"对等口译"(交际口译与语义口译的结合)方法能帮助译员更好地完成文化负载词的汉英口译。  相似文献   

2.
文化负载词的处理历来是口译界的难题,在翻译方法和策略的选择上一直缺少科学、规范的参考。文章以我国国家领导人在记者招待会上的讲话及其译语为例,结合口译现场性、及时性和时限性的特点,探讨将彼得·纽马克的交际翻译及语义翻译应用于汉语文化负载词口译的可行性,认为适当地运用“交际口译”、“语义口译”或“对等口译”(交际口译与语义口译的结合)方法能帮助译员更好地完成文化负载词的汉英口译。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汉英会议口译语料库3.0版,以情态动词"应该"的英译为例,考察了记者招待会汉英交替传译的释意性。研究表明,记者招待会口译对"应该"一词的处理体现为"释意翻译"和"语言翻译"交替使用,但其释意性程度显著高于同类主题的政府报告笔译;就"意义"的传递而言,记者招待会汉英口译对"应该"的释意翻译主要体现在语用功能的再现和语境意义的对等。本文认为,口笔译在释意性程度上的不同主要源于两者在时间压力、交际环境和源语冗余度三个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文化负载词的处理历来是口译界的难题,在翻译方法和策略的选择上一直缺少科学、规范的参考。以我国国家领导人在记者招待会上的讲话及其译语为例,结合口译现场性、及时性和时限性的特点,探讨将彼得?纽马克的交际翻译及语义翻译应用于汉语文化负载词口译的可行性,认为适当地运用交际翻译及语义翻译策略能帮助译员更好地完成文化负载词的转译。  相似文献   

5.
吴晓蓉 《文教资料》2008,(11):28-29
自然语言具有模糊性.模糊语言是人类交际所不可缺少的.在不同的文体中,由于言语使用的交际目的不同,模糊现象的表现手法也不同.本文试图对记者招待会中模糊语言的使用特点进行归纳分析,并揭示模糊语言的使用在记者招待会中是一种积极的交际策略和手段.  相似文献   

6.
语言本来应该尽量明确,但模糊性也是语言的固有属性。语言中的模糊信息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是交际者在交际活动示意和释义过程中出现的种种不确定的总称。语言的模糊性必然带来翻译的模糊性,在口译中是保留还是去"说穿它",其效果是不同的。本文浅析了口译中模糊语言产生的原因及其一些翻译策略,以求达到最佳翻译效果。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来,每年三月份国务院召开的记者招待会都会成为世界人民的关注热点,人们希望在记者招待会上更好地了解中国最新的国情和政策。现场的口译员准确机智的口译表达也受到了大家的热捧,几位口译员一度成为网络红人。由此,不少翻译爱好者们开始关注会议上的交替口译,试图总结出一些翻译技巧。这就为翻译研究开辟了一片新的领域。该文以释意派理论为主要理论依据,结合近几年来记者招待会的口译实录,从听力因素、文化因素和记忆因素这三个方面分析会议口译的难点,并探究其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8.
郭小菡 《海外英语》2014,(22):128-129
近几年来,每年三月份国务院召开的记者招待会都会成为世界人民的关注热点,人们希望在记者招待会上更好地了解中国最新的国情和政策。现场的口译员准确机智的口译表达也受到了大家的热捧,几位口译员一度成为网络红人。由此,不少翻译爱好者们开始关注会议上的交替口译,试图总结出一些翻译技巧。这就为翻译研究开辟了一片新的领域。该文以释意派理论为主要理论依据,结合近几年来记者招待会的口译实录,从听力因素、文化因素和记忆因素这三个方面分析会议口译的难点,并探究其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9.
政府记者招待会中出现的中国特色词汇具有较强文化特征,大多承载着文化历史背景。结合中国特色词汇在记者招待会中口译的例子,对释义理论提出的口译理解、脱离原语外壳、再次表达三个不同阶段进行分析,并提出可行策略,尤其针对第三阶段的译语产出阶段,列举如语言对等翻译、意译、直译加解释、句式重组等不同策略。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2012年3月14日温家宝总理在两会之后的最后一次记者招待会上回答记者提问时引用的古诗词翻译为例进行评析,结合口译原则说明以塞莱丝柯维奇为代表的法国释意学派释意理论,在中国古诗词口译中很好地将诗文的形式与内涵用现代的外语语言忠实地再现出来,使听者能够从译文中获得尽可能与本国听者同样的共鸣和美感。  相似文献   

11.
口译是一项高智能的思维形式和艺术再创造活动,口译思维中语言知识固然重要,但如果忽视或缺乏思维分析与推理则更容易使思维混乱,翻译出来的东西必然支离破碎,很难实现交际目的。在口语交际中,模糊表达的现象颇为频繁。由于口语交际的即席性和瞬时性特征,人们在交际过程中有意使用模糊言语以适应特殊的交际环境。  相似文献   

12.
目前,口译研究主要是借鉴的巴黎高等翻译学校的释意派理论。本文结合中国古诗词的特点,选取"两会"记者招待会中所引用的古诗词及译者现场口译版本进行分析,总结出基于释意理论的政府记者招待会上中国古诗词的口译策略。  相似文献   

13.
宣念念 《海外英语》2012,(12):174-175
在旅游跨文化交际中,涉外导游人员除了要具备出色的语言运用能力外,还应该具备该领域内的跨文化意识,了解中外语言文化差异,把握旅游者的文化心理、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熟练掌握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及其特殊的翻译技巧,才能真正将跨文化语言转换的翻译策略灵活巧妙地运用到导游口译工作中去。  相似文献   

14.
模糊限制语作为模糊语的一部分,在外交场合中 被频繁使用。本文基于2010年至2017年总理记者招待会现场口译员转 录文本,采用定性分析方法对模糊语进行研究,旨在探究现场 口译员如何介入及口译模糊限制语,并探究其如此介入及口译 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2003~2015年的"两会"记者招待会口译语料进行分析发现,"两会"记者招待会口译过程表现出非常显著的范化倾向。其动因主要表现为汉英语言文化规范的差异对译者的影响,以及由于"两会"记者招待会的特殊性,译者对目的语读者接受程度的关注度较高。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来,虽然许多学者对语用模糊作了深入研究,但很少分析外交语言中模糊信息的语用功能和翻译策略。本文在分析模糊语言在外交活动中发挥的语用功能的基础上,总结了外交口译活动中模糊语言的口译策略。  相似文献   

17.
张兴福 《海外英语》2014,(9):161-162
语言从本质上来讲就是为了交流而诞生的,而翻译则是在全球化的影响下为达成使用不同语言的人沟通而产生,而口译是翻译之中较为特殊的一种翻译形式。从语言交际层面来看,口译与传播学有着惊人的相似的地方,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翻译行为。从传播学的效果论、价值论来探讨口译的交际效果解释了深藏在语言背后的强大的文化渊源。  相似文献   

18.
一、语言模糊性和口译概述语言的模糊性是人类语言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人类自然语言体系中客现存在的且难以避免的一种基本属性。1965年,美L.A.Zadeh教授发表的论文《模糊集》,使模糊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形式化、数学化,模糊理论向我们揭示了客观事物各类别之间经常没有紧缺规定的界限这一事实。语言的模糊性源自人类思维和人子的不确定性,包括认知的局限性,语言环境的变化,以及口头语言的随机性和松散性。人们交际过程中离不开模糊语言。模糊语言具有独特的语用功能,巧妙地使用模糊语言可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解释记者招待会口译过程中译员显身和隐身的必要性,并通过详细案例,指出在记者招待会的口译过程中译员是即是忠实的"传话筒",也是对话的共建者和协调者。  相似文献   

20.
作为翻译的一种形式,口译在本质上是交际活动,也是一种特殊的语言交际行为。基于释意理论,可以从交际的角度审视口译译员的主体性:在口译这一特殊的交际活动中,译员不仅仅是信息传达者,而且是促进交际活动顺利进行的积极的参与者和协调者。口译交际中译员的主体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语言知识的再处理;文化语境的协调;现场气氛的调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