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朝项链失,十年辛酸苦。莫泊桑的《项链》自问世以来的一百多年间,魅力经久不衰,既给人留下了巨大的惊叹号,让人惊叹于这样一个天才的杰作:同时也留下了一连串的问号,经典小说巨大的艺术张力让人不断地追问,《项链》究竟表达了什么?[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正在小说《项链》中,莫泊桑讲述了一对夫妇由一串假项链所引起的生活变故的故事。以往对《项链》的解读都着重进行阶级分析,把焦点放在讽刺资产阶级爱慕虚荣、贪图享乐等弱点和批判金钱至上的社会制度上,事实上,这种解读有些牵强。我们怎能把普通人追求"锦衣玉食"、向往上层富裕生活看作是罪恶的表现?我们应警惕简单粗暴的阶级决定论,每一个人都有追求真善美的权力和充分表达自身欲望的诉求。贫穷不是美德,富裕也不是罪恶,只  相似文献   

3.
<正>各个版本的中学语文教材中都选了许多文学经典,如苏教版"执子之手"专题中的《罗密欧与朱丽叶》《长亭送别》,"忠孝两全"专题中的《陈情表》《木兰诗》,"总借俊眼传情意"专题中的《林黛玉进贾府》,"日久常新的故事"专题中的《边城》《祝福》,"淳朴虚荣两重天"专题中的《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等等。文学经典以深厚的文学底蕴、永恒的人  相似文献   

4.
《项链》是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的重要代表作品,一直以来,它的主题一直被定位在"批判小资产阶级浮华心理"上。而本文则在对法国历史文化和《项链》人物情节的具体分析的基础上,对其主题提出新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我国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出现了《项链》的中译本,随后《项链》被选入当时的国语文课本。新中国成立后,《项链》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几经沉浮,解读也呈现出不同的风貌。我们从《项链》进入中国语文教材的历史,可以追溯中国社会意识形态对待外国文学的态度变化轨迹。  相似文献   

6.
莫泊桑是19世纪后期法国最负盛名的中短篇小说家、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发表于1884年的短篇小说《项链》,是他众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项链》,原题为《首饰》。它讲述了令人发笑又让人同情的故事:小职员的妻子玛蒂尔德为了参加一个舞会丢失了借来的项链。为了赔项链,含辛茹苦地过了十年艰苦生活。最后才发现借的项链是假的,整个故事构思精巧,独具匠心,情节发展波澜起伏,引人入胜。尤其是小说最后出人意料的结尾,更让人拍案叫绝。小说的后半部分写路瓦栽夫妇为了偿还买项链的债务,辞退了女仆,迁移了住所,租赁了小阁楼。路瓦栽夫人每天像一个  相似文献   

7.
王永军 《学语文》2003,(5):54-54
由于《项链》在行文上看不到作者明显的褒贬 ,对它的主题 ,人们颇有争执 ,或曰讥讽、或曰同情 ,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陈先生的《〈项链〉的思想和艺术》认为“小说的主旨在于通过玛蒂尔德追求奢华而遭受的不幸来讽刺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张树生先生的《人生命运的变奏曲———对〈项链〉内蕴的再认识》认为“《项链》为我们塑造的是十九世纪法国文学画廊中追求人的自尊和人的尊严的女性。”从某种意义上讲 ,他们的观点都具有一定的道理的 ,但有心者不难发现他们或偏执于传统的阶级论 ,或走向唯心而不顾作品的实际。细细品味《项链…  相似文献   

8.
仔细研读《项链》,觉得爱慕虚荣,追求享受只是马蒂尔德性格的一个侧面,而诚实正直、勇敢坚强、辛勤耐劳才是她性格的主流,小说通过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以及假项链的故事情节,完成了主人公性格的发展转变,从而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虚伪本质,宣扬了劳动能改变人的生活困境的观点。  相似文献   

9.
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构成了一个隐喻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主人公玛蒂尔德从自欺走向自我救赎,但救赎却是以荒诞结束。小说向我们揭示了"人之存在"往往与荒谬相伴这一命题,这与人不再"是其所是"的生命状态密切相关,如此,人不可避免地陷入自己给自己设置的圈套中。  相似文献   

10.
《项链》的主题究竟是什么?作者在《项链》中都隐喻了哪些思想?莫泊桑想在《项链》中启示读者哪些方面的内容?《项链》的艺术价值何在?诸多问题一百余年来世人一直没有停止过探讨。下文是金传富老师引导两个班的学生的探究所得。  相似文献   

11.
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不仅因其以小见大地概括出生活的真实,具有深刻的思想性,而且具有精湛的写作技巧,使人常读常新,百读不厌。《项链》一文发表于1884年,当时法国的阶级矛盾十分尖锐,资产阶级不但在政治上,而且在文化、思想上也越来越腐朽堕落,整个社会呈现着一种病态。在这种社会里,人们普遍爱慕虚荣,追求享乐。小说《项链》里,一个小公务员的妻子玛蒂尔德想凭着自己的美丽动人,成为上流社会的贵妇人。她为出  相似文献   

12.
《外国文学研究》八○年第一期刊登了董星南同志的《项链三题》一文,认为我国解放后关于《项链》主题(“讽刺小市民或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的一般看法不够正确,应该是“对小资产阶级中少数人不择手段向上爬的思想作了深刻的揭露,客观上反映出了他们的经济地位极端脆弱不稳,在资产阶级的残酷剥削下,终究逃不脱破产的结局。”我认为这种观点仍然不够准确,不尽全面。《项链》的主人公玛蒂尔德是一个普通的小资产阶级妇女。社会环境和她的社会地  相似文献   

13.
谈到《项链》的主题,教室里炸开了"锅":一个说"我不同意莫泊桑的人生‘虚幻说’,虽说世事难料,但如果玛蒂尔德少那么一点虚荣,也不会落得这样的下场";一个说"什么下场?玛蒂尔德丢了项链,却找回了自我,这是命运的成全啊";另一个说"如果命运这么成全你,你愿意吗?真是少年不识愁滋味……‘项链’是刺破小人物的命运的利剑啊"。  相似文献   

14.
《项链》是法国文学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代表作。小说以“项链”为线索,组织了借项链、失项链、赔项链的基本情节。它深刻而又辛辣地嘲讽了路瓦栽夫人爱慕虚荣的性格。  相似文献   

15.
一、《项链》乃喜剧而非悲剧《项链》自问世以来,深得中外读者的广泛喜爱,但《项链》也仅仅是篇小说,说到底,它不过是讲了个带有讽刺意味的故事:一个女人想风光风光,想表现表现那美丽的形体身段,出出风头,结果风头倒是出了,却乐极生悲,把使她显尽风头的“宝贝”项链给弄丢了。她为赔偿那串向好友借来的项链,付出了十年的辛劳和青春。最后抖出“包袱”:所借项链是假的。———而我们常没来由地把它拔高神秘化,硬要说它是“批判了什么什么”,“揭露了什么什么”。其实顶多是讲了一则显得有点“巧”的故事而已。《项链》巧就巧在“那项链原来是…  相似文献   

16.
正莫泊桑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大师,世界短篇小说巨匠。他的短篇名作《项链》自问世以来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广泛关注,也是对中国学生产生深远影响的篇目之一。小说中莫泊桑成功地塑造了女主人公玛蒂尔德这个人物形象,其复杂的性格和突转的命运强烈震撼着读者的心灵,为读者留下了一个永恒的话题。长期以来,人们把《项链》中玛蒂尔德被生活捉弄的经历称为悲剧。诚然,在"借项链——丢项  相似文献   

17.
钱理群同志的《<项链>告诉读者什么》一文(载《语文学习》1994年第1期)对《项链》的思想内容提出了颇有新意的见解。然而,笔者却不敢苟同,现提出两点看法。钱文认为,《项链》通过对玛蒂尔德及其丈夫的性格和命运的描写,表达了这样一个题旨:一切都是“造物”的安排。换言之,就是认为《项链》表达了一个宿命论的主题。笔者认为,这种论断与作品的实际不符。事实上,作品通过匠心独运的构思和生动细致的描写,形象地告诉了读者:不是冥冥中的造物,而是人物的性格决定了他们的命运。《项链》的构思布局十分独特。首先,在开篇之后,…  相似文献   

18.
《项链》是法国著名短篇小说家莫泊桑的代表作之一,是批判主义文学的经典之作。一直以来,一提到《项链》中的女主人公——马蒂尔德,人们就会想到她是一个爱慕虚荣的人,不少人都对她持批评的态度,不否认这种理解,但这种评价不够全面。虽然马蒂尔德追求享乐,但她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作者在评判的同时也表现出了对她的同情,并且展现出了她不同的特质。  相似文献   

19.
项链     
《海外英语》2013,(2):46-46
法国作家莫泊桑曾写下了闻名世界的短篇小说《项链》。现在,我们的小作者也创作了一部发人深省的《项链》,一起来欣赏!  相似文献   

20.
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中的女主角玛蒂尔德富有个性,可关于《项链》的主题,众说纷纭。本文试将玛蒂尔德与俄狄浦斯、包法利夫人作比较,以探寻《项链》的主题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