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周易·家人》以家庭问题为主题,奠定了中国古代家庭伦理的基调,为中国古代的家庭伦理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渊源。《家人》表达了女性在治家方面的重要作用,确立了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分工模式,确认了家长在家庭中的至尊地位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等级制度,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淘金记》《困兽记》与《还乡记》通称"三记",是沙汀个人创作历程中的重要成果,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收获。既有的"三记"研究,侧重于人物形象刻画、思想内容、艺术形式以及作者的创作风格等方面。其实,沙汀这"三记",在客观上呈现出了1940年代川西北农村地区的家庭伦理关系。通过对父子伦理、婆媳伦理、兄弟伦理、夫妻伦理的分析,文章认为,沙汀在"三记"中既有对旧时代影响下不合理的父子伦理、夫妻伦理的批判,也有对新时代的婚姻伦理、朋友伦理的肯定,还有对旧时代背景下婆媳伦理的深沉思考。沙汀对家庭伦理的强调,真实地反映了1940年代中人性的复杂,真切地体现了他的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3.
《袁氏世范》在中国家训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中包含丰富的家庭伦理教化和社会教化思想,尤其在阐述主要家庭成员问的伦理关系,以及居处治家、持家兴业所应遵循的伦理规范等方面均有精辟的论述,它将中国古代家庭伦理教化和训俗的内容与方法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袁氏世范》的家庭伦理教化思想,对当今的家庭教育及社会道德教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碰撞与交融:关汉卿杂剧的家庭伦理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汉卿现存杂剧内容丰富,有相当数量的作品直接或间接涉及了家庭关系及伦理道德,反映了家庭伦理与亲情、法律两方面的关系。家庭伦理是古代社会伦理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浓厚的文化底蕴,既出于人的自然感情,也出于社会对人的道德约束。在这种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关剧中家庭伦理和亲情、法律产生了碰撞和交融,理性的超越和感性的升华在矛盾中达到了和谐。此现象的出现有着深广的文化内涵,是中国伦理文化的一种表现。  相似文献   

5.
《紫颜色》是美国当代黑人女作家艾丽斯.沃克的代表作。文章从伦理身份缺失,伦理意识觉醒和伦理环境压迫这三方面讨论了美国南方黑人女性被剥夺了最基本的为人子女、母亲以及妻子的伦理身份;失去了正常伦理属性家庭关系里本应享受的父母之爱与两性之爱。文章认为:《紫颜色》充分体现了黑人女作家沃克一贯主张的伦理诉求:即广大黑人女性只有通过自己的奋发自为,解除父权社会下"男尊女卑"观念的精神枷锁,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解放。  相似文献   

6.
中西家庭伦理比较论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西家庭伦理的差异根植于中西方不同的自然、经济、政治和文化条件,这些社会要素在漫长的岁月中的变迁和发展,对中西家庭伦理发生了深刻的影响,形成了中西方家庭伦理各自的基本特点,并由此导致了中西爱情伦理、婚姻伦理、性伦理、素子伦理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飘》中思嘉的人物形象向来是评论的热点。从文学伦理学角度看,她当时的伦理环境对于女性是十分恶劣的:无论在爱情婚姻上、经济上,还是社会地位上女性都从属于男性,没有独立自主的权利。然而,思嘉从这三个伦理困境中做出了与传统女性不同的选择:选择建立在金钱基础上的婚姻,当家庭的经济支柱,当有社会地位的新女性。虽然从表面看这些选择都不符合当时对贤惠妇女的标准,但它们却都是以保全和发展家庭为前提的选择。思嘉的勇敢与坚强使塔拉庄园在战争中得以保存,她本人也在男权社会里争得一席之位。结合女性主义的角度来看,思嘉是个敢于打破伦理困境,做出适应时代潮流发展的伦理选择的女强人。  相似文献   

8.
伦理是自由的理念,是抽象法和道德的统一,是客观精神辩证发展的最高阶段,包含三个环节:家庭——市民社会——国家.家庭是以具有法的意义的伦理性的爱为概念的直接的或自然的伦理实体,其发展亦经历了三个环节:婚姻——家庭财富——家庭解体.黑格尔对家庭伦理的独具建树的精神哲学阐发,为当前现实生活世界中因功利主义与“原子式自由主义”的双重殖民而引起的婚姻及家庭诸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理论资源.但是,它自身也存在着一定的理论局限,主要表现为对女性的歧视.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的家庭伦理以"孝"治家,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家庭伦理遭到一定程度上的破坏,影响着家庭和社会的安宁祥和。随着家庭结构、家庭功能、家庭关系的变迁,家庭伦理也发生急剧的变化。一般而言,个人生活得幸福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是否拥有一个和睦、温馨的家庭氛围;家庭这一细胞对社会的正常运行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当前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有必要解决好家庭伦理问题,使其良性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的和谐构建。  相似文献   

10.
王丹彤 《文教资料》2014,(36):149-150
饮食文化可以视作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央视《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将传统饮食作为切入点,上演了一场中华文化的饕餮盛宴,掀起了海内外的持续热议。本文旨在通过对《舌尖上的中国》中的文化符号的解读,挖掘其热映背后的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11.
“乐”是中国哲学和伦理学的重要论题.《庄子》是历史上对这个主题进行系统深入讨论的最早的思想家.在文本分析的基础上梳理《庄子》论“乐”的伦理学内涵,诠释其理论层级,说明《庄子》以世俗之乐谈处世伦理,以自然之乐说生命伦理,以得天之乐论体道伦理,达成了其思路完整和具有现代意义的关于“乐”的伦理思想.  相似文献   

12.
在《法哲学原理》中,家庭是黑格尔伦理观念发展链条上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也正是在这一阶段中,黑格尔阐述了自己的婚姻家庭观,认为婚姻是具有法的意义的伦理性的爱,而家庭则是以爱为本质的直接的伦理实体。既深刻又片面,深刻于伦理性的突出,片面于经济关系的遮蔽;同时倒置了家庭与市民社会、国家的关系;且充满了对于女性的歧视。  相似文献   

13.
《唐山大地震》是一部亲情被地震灾难的暴力撕裂又在地震中弥合的悲剧,其潜文本是对儒家伦理合法性的叩问。冯小刚在主流意识形态、灾难叙事、影像奇观中寻找到了平衡点,扬长避短,弱化灾难场景的时长和震惊、恐惧的镜头,影像表达聚焦在伦理化、情感化的故事上,博得了亿万观众的认同,实现了他在悲剧电影探索道路上的跨越。《唐山大地震》的成功不属于美学形式上的成功,而是建立在对儒家伦理文化秘密勘破的基础上的成功,整个影片始终回荡着基于血缘家庭的亲情和冲突。正是这一亲情破裂又重新愈合的叙事构架完成了自然灾难的悲剧和文化观念导致的悲剧的无间的融合和互动,也契合了中国电影观众的观影经验、文化期待、情感期待、审美期待,从而获得了"爆炸性"的反响和触及灵魂的共鸣。  相似文献   

14.
汉调二黄《五女拜寿》是一部劝孝诫逆的家庭伦理剧。以中国传统家庭伦理规范为参照,可以发现该剧折射出传统家庭在亲子伦理关系、夫妻伦理关系方面存在的部分疾症。梳理并揭示出这些疾症,对促成传统戏曲《五女拜寿》在当下文化语境中的意义再生,对探索传统家庭伦理完成现代转型的路径都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文艺复兴先驱薄伽丘的《十日谈》,弘扬人文主义精神,在人类文学、文化乃至思想史上均具有重要地位,而作品的伦理革新精神是其不朽价值的主要体现。它一方面无情地讽刺、批判旧的中世纪封建伦理规范;另一方面又不动声色地描绘出新的伦理理想。《十日谈》所倡导的人类智慧与自然美景和谐共荣的自然伦理观,回归人性、融入社会的宗教伦理观,尊重女性、爱情平等、婚姻自由等新的人与人之间的伦理规则,在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均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段治乾 《红领巾》2004,(3):134-136
教育对伦理精神的培育既涉及教育本质、功能、作用的基本理论,也关系到教育发展的基本走向和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一是教育在原初意义上培育伦理精神,二是教育在人性基础上培育伦理精神,三是教育在家庭伦理基础上培育社会伦理精神.  相似文献   

17.
对于梁山三女将在《水浒传》中存在的意义,历来有两种截然对立的观点:褒扬者誉之为巾帼英雄,贬损者则认为她们毫无女性特征,是被异化的典型。本文试图从家庭伦理的角度对之解读,认为三女将分别是黑道、灰道、白道的代表,作者是以她们的婚姻同主流社会诸多淫妇对照,较为成功地阐释了一种“义以为上”的新型家庭伦理观念,这种观念也进一步证明了“义气为重”的水浒精神的正当性与合理性。  相似文献   

18.
上海市1985—2002年的社会伦理状况表现为社会公德不断提高,职业道德呈波浪式发展。个人与家庭道德及自然道德均稳步提高。总体而言,上海市社会伦理状况呈上升趋势。其社会伦理状况与其经济发展水平相互影响、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当代青年社会伦理整合面临如下问题:大家庭分裂为核心家庭,父母缺少抚育子女的知识和经验;缺损家庭日渐增多危害青年社会伦理整合;电视机等家用电器的普及霸占了许多亲子沟通机会;升学竞争压力导致青少年伦理认知偏差;生活节奏的加快淡化了亲子关系。为了达到当代青年社会伦理整合的目的,帮助青少年明确自己的角色地位和社会对该角色的要求,应从家庭做起,做好亲职教育工作,密切亲子关系,加强家庭、学校、社会三者间的沟通联系,携手共建成功的家庭,以期有助于社会伦理状况的根本改善。  相似文献   

20.
秦汉时期,三代以内的小家庭取代传统的宗法制成为社会政治的基础,非家庭本位的官僚系统成为社会政治的治理主体,这对家庭伦理以至社会生活产生了根本性影响。秦汉时期以三纲为代表的儒家家庭伦理占据社会主导地位,皇权的获得、传承都依据家庭伦理;作为政治治理主体的官僚阶层虽然是非家庭本位的,但在治理的目的和治理的方式上都要依据家庭伦理;一般民众在家庭内外的生活中都是依据家庭伦理做人做事,把家庭伦理置于治道以至皇权之上。秦汉时期奠定了其后中国传统社会家庭伦理的基础,在今天的社会大转型中,作为中国传统家庭伦理和社会政治指导思想的儒家学说须有一个脱胎换骨的转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