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新型实验教学模式的构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从传统实验教学存在问题及树立创新、创业一体化的教育理念和CDIO工程教育理念入手,将现代经济活动较为系统地融入教学,模拟学生目标职业的现实状况及社会环境,以轻化工程专业为例,阐述了构建新型实验教学模式的构建目标、基本思路、构建原理和实验教学体系的创新,构建了一种基于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培养的与现代经济社会直接对接的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2.
CDIO工程教育模式对电工电子课程实验教学改革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CDIO工程教育模式与工程素质的培养,对电工电子实验教学课程进行改革尝试,从开放式实验教学内容、项目式实验教学方式、基于实验过程的评价方法等方面进行。以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提高该专业学生的CDIO能力。  相似文献   

3.
作为国际工程教育研究的最新成果,CDIO工程教育模式在对于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培养的过程中突出了创新、设计、构思以及操作四个基本环节。本文主要论述了CDIO在我国工程技术人员培养过程中的意义,分析了将CDIO教育模式应用到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日常教学环节中的实施方法,对如何基于CDIO的理念创新教学方式、优化教学内容,突出实际工程能力的培养做了详细的阐述。  相似文献   

4.
在介绍CDIO和DIY工程教育背景的基础上,简要论述了CDIO和DIY模式运行方式及培养大学生工程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方法。结合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特点,提出了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团结协作精神的工程教育模式改革的有效途径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针对目前高校数学实验课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借鉴和吸收先进的CDIO工程教育理念和标准,并结合我校"大德育、大工程、大实践"三大教育理念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而提出的MPE-CDIO工程教育模式。在此模式下进行数学实验教学改革,分别从实验教学观念、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实验考核及评定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与探索。结果表明在MPE-CDIO教育模式下进行数学专业实验课教学,有效提高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分析综合能力、编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从而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结合区域产业发展特点与国家制造业发展战略,依托省市重点学科专业和省重点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优势,基于CDIO工程教育理念,以"产品"为导向整合教学内容,以CDIO课程模式组织设计教学过程,深化生物工程、制药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4个专业的专业实验课程教改。围绕"产品"的CDIO实验课程对学生专业知识、工程实践能力和人际团队能力进行整体培养,专业实验课群的教学质量明显提升,优化了实验教学体系,凝炼了生物与化学工程实验教学中心"产品-产业"的教学特色,完善了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为建设区域特色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做有效的探索实践。  相似文献   

7.
剖析了当前机械类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机械工程专业特点,把CDIO工程教育大纲理念引入机械工程实验室建设。提出了机械工程CDIO实验室建设思路和内容,阐述了机械工程CDIO实验教学的设计,并对CDIO实验室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进行了探讨。该实验室的建设打破了传统实验室建设理念,改革了实验教学模式,提升了实验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CDIO国际工程教育新理念,针对目前高等教育数字电路课程实验教学中存在实验环节薄弱、缺乏工程能力培养等问题,重点探讨和研究了基于CDIO理念的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提出以项目设计为导向的教学改革方法及具体改革措施。实践表明,在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团队合作能力、工程系统能力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9.
电磁场方向人才培养模式是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人才培养的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CDIO教育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工程应用能力培养的一种有效模式。本文将CDIO教育理念应用于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教学活动中,针对传统教学存在的不足,围绕教学方法、课程实验教学、项目驱动教学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提出了一些经验总结。  相似文献   

10.
针对目前高校电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实验环节薄弱、工程能力培养不足等问题,引入CDIO教育理念,并将CDIO教育模式运用于该课程的教学改革中,提出了具体的改革方法和教学改革措施。实践表明基于CDIO模式的教学方式在电路课程中的应用可以有效实施"做中学"、"做中悟",实现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一体化建设,既可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灵活运用,并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工程能力、团队协作精神。  相似文献   

11.
围绕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阐述了机电实验室引入CDIO教育理念后在实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考核等方面的探索和实践情况。实践证明,基于CDIO的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团队沟通能力及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数据库课程的地位、作用及存在的弊端,构建了基于CDIO模式的数据库及其实验课程体系,设计了基于CDIO模式的数据库课程实验项目教学内容及细节,详细给出了CDIO各阶段实验教学实施的单元内容、实验报告及成绩评定。实践证明,基于CDIO模式的教学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以及信息化项目的工程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3.
结合多年的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经验,将CDIO工程教育模式引入到物理化学实验课教学中,从实验教学模式、实验内容、实验与理论的融合、考核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改革探索,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提高,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CDIO在高校实验教学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DIO( Conceive&Design&Implement&Operate)是近年来在工程教育改革中兴起的一种工程教育模式,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和有效解决就业问题.围绕实验教学的三大主体:教师、实验设施、学生,结合常州大学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实践结果,从实验队伍建设、实验教学改革、实验设施建设、实验管理机制4方面分别阐述引入CDIO理念后的高校实验教学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和新方法,特别强调了学生在参与实验管理中的主体角色.  相似文献   

15.
李艳艳  戎贤 《天津教育》2014,(21):116-117
CDIO工程教育理念是近年来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它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瑞典哥德堡查尔姆斯技术学院、瑞典皇家技术学院和瑞典林雪平大学四所大学提出的国际工程教育与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CDIO即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和运行(Operate)这四个教育和实践训练环节.CDIO培养大纲将工程毕业生的能力分为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四个层面,旨在培养复合型、创新型、有实际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因此,CDIO工程教育模式必将成为培养工程人才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CDIO以工程项目从研发到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服装作为一门应用学科,其教学规律与CDIO模式有许多相似的地方。在总结以往教学特色的基础上,将CDIO模式引入服装实验教学,对整个实验教学体系和方法进行改革,同时,根据国内服装产业发展和服装教育的现状,进行了融合与创新。  相似文献   

17.
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试模式中,教师让学生主动地进行课程实践,将工程实践性与课程知识体系之间建立有机联系的方式进行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性。本文主要阐述了基于CDIO教育模式的实验教学改革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并探索了解决相关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庞然  吴彪 《林区教学》2013,(10):88-89
针对高校工程教育脱离企业实际、大学生缺乏工程实践经验的问题,将CDIO工程教育模式引入交通运输系统规划课程的建设,提出了适用于交通运输专业的CDIO课程内容体系,采用案例导入的讨论式教学方式,加强实践环节,在完成项目的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的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及综合应用能力等,提高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9.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教育界和工程界广泛认可的国际化的能力和资格确认.首先,介绍了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评估和认证的历程,阐明了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和理念,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不仅可以提高学校、专业的社会声誉,而且还可以提升办学实力,提高教育质量,指出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必将是未来较长时期内我国高等院校积极追求参与的一项事业.其次,介绍了CDIO培养模式的含义和人才培养标准,论述了中国特色的CDIO培养模式及教学效果.最后,指出:CDIO培养模式有规范的能力培养大纲和标准,能显著提高人才培养质量;CDIO培养理念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相吻合,CDIO的能力培养标准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是无缝对接的.CDIO培养模式是顺利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20.
本文首先介绍了CDIO工程教育模式,然后讨论了基于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改革.以移动机器人为项目对象,重点讨论了项目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等实施情况.将CDIO工程教育模式应用到人才培养中,增强了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创造思维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