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高等教育的区域化发展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高等教育的区域化发展方向四川师范学院李化树区域经济发展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梯度推进战略的体现。经济发展的日趋区域化,必然要求受制约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高等教育发展的区域化、地方化。一、区域化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所谓...  相似文献   

2.
一、高等教育区域化趋势 高等教育区域化,包括两层涵义:其一是高等教育要适应地方区域经济发展,为地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使之成为地方区域经济的科学、文化、教育的中心;二是高等教育管理权归属地方政府,并以地方政府财政拨款作为办学资金的主要来源。高等教育区域化,在西方发达国家有不少成功的先例,并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方面收效显著。随着现代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带动了世界  相似文献   

3.
“高等教育区域化”概念辨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我国,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区域化也必将成为我国高教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本文通过具体阐释高等教育区域化与高等教育地方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联系与区别,对高等教育区域化的含义,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它是一种由过去的中央一级办学变成中央、省两级办学(也包括发达地区的中心城市办学)的新办学思路,其办学宗旨是为了促进区域高等教育与区域科技、经济、文化等诸系统的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
从区域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分析中国高等教育区域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国是一个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大国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反映到高等教育上也呈现出区域间的非均衡发展趋势 ,高等教育区域化也就成为题中之义。从区域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分析中国高等教育区域化 ,将有利于二者的相互促进 ,形成个性化发展特色  相似文献   

5.
多角度研究高等院校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闫露 《上海教育》2001,(4):19-21
高等教育的区域化研究一直是各国高等教育研究的重点课题。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这一跨世纪发展战略的展开,再一次掀起了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研究的热潮。开展这一研究将有助于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紧密结合,使高等教育适应、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有助于高等教育自身普及化、特色化发展;最重要的是为制定正确的区域发展和高教发展政策提供参考。因此要从各个角度分析高等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传统研究主要从投资的角度出发,更多地关注高等院校对区域经济发展的  相似文献   

6.
云南高等教育区域均衡发展的问题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教育区域均衡发展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源。由于经济、政策、地理及民族心理等方面因素,云南高等教育在布局、规模、结构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区域不均衡现象,应从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强化区域协作、增强经费投入及推行区域化战略四方面推进云南高等教育区域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7.
高等教育与区域互动发展研究--中国的实证分析及策略选择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首届世界高等教育大会指出,大学的根本使命就是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进步。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取代物质资本,成为经济中最重要的生产要素,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更加密切,已从社会的边缘走向中心,成为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发动机。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区域化和高等教育地区化的出现,高等教育与区域通过良性互动,谋求共同发展已成为必然。一、高等教育:区域经济、社会、科技发展的发动机(一)理论基础1.区域竞争力理论:以高等教育为源泉的“国民素质与科学技术”是提升区域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区域竞争力主要是指在经济全球化环境中一个国家…  相似文献   

8.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互动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国家加强宏观调控下,我国经济发展格局将日趋区域化、地方化.发展区域经济,一方面必然要求本地区的高等教育为其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另一方面,高等学校也要求地方为其发展提供支持.因此,必须建立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地方高等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9.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与区域化时代的来临,谋求区域发展赢得区域优势成为一股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区域发展的联系日趋紧密和直接。本文以河南省为研究对象,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在新增长理论、非均衡发展理论、后发优势理论、全息结构理论等理论基础上分析了河南省高等教育区域化的现状,认为河南省高等教育区域化整体水平较低,区域化的道路依然十分漫长,区域化的整体水平仍需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0.
区域高等教育非均衡发展特点及战略选择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对我国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区域的高等教育发展规模,高校师资水平、经费、办学效益等的比较,可以得知:三大区域间的高等教育发展具有非均衡性,而且与自身的经济发展水平之间也存在着非均衡性.而适应高等教育非均衡发展的战略选择是区域化.  相似文献   

11.
根据经济发展阶段划分的标准,我国已进入工业化阶段,但工业化任务远没有完成。现阶段经济发展的复杂性对高等教育改革提出了要求:我国工业化任重道远,高等教育要为加速实现工业化股务;区域经济与全球化经济兼具,高等教育要区域化和国际化并举;多种经济形态并存,高等教育要多样化。  相似文献   

12.
高等教育区域化发展,可以有效整合教育资源和社会资源,促进高校的快速发展;高校的发展,又可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实现区域和高校的双赢.美国的高等教育区域化不仅起步较早,而且运作较为成功,对我国高校发展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高等教育区域化视野中的地方高校特色生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教育区域化是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高等教育区域化与地方高校特色互相依存,互相促进。为促进高等教育区域化发展与地方高校特色生长,必须进一步落实省级政府管理职责,明确地方高校办学定位,加强高校与地方的融合,注重人才培养质量与特色。  相似文献   

14.
西部大开发与高等教育区域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推动中华民族新的发展和进步,是西部高等教育区域化的根本前提,西部高等教育区域化要处理好与高等教育国家化、国际化的关系,处理好西部高校区域性协调与省区市具体管理的关系、西部可持续发展与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关系、科技创新与化建设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正在出现地方化、区域化的趋势,区域和地方高等教育蓬勃发展且各具特色,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但是,也存在一些不同的看法,例如,是否发展过快,是否需要严格加以控制等存在分歧。我们认为,对于区域高等教育的发展,应该提高到战略的高度来思考和研究,其决策应以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研究为依据。为此,弄清区域教育发展战略研究的特点十分重要。一、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战格研究的特点和应该注意的几个问场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研究不仅要研究高等教育内部的发展规律,更重要的是要将高等教育置身于整个外部环境中去考…  相似文献   

16.
高等教育区域化发展的现实趋势,证明现行高等教育“两级办学”体制的内在制度规范,缺乏区域高等教育协调发展机能。要实现不同区域高等教育的共同和谐发展,在高等教育“两级办学”制区域化发展模式内,必须外生有协调发展机能的高等教育制度机制。  相似文献   

17.
文章梳理国内近三十年高等教育区域化的研究成果,概括如下:高等教育区域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全面、系统;研究视角多样化,定量和定性方法相结合;研究范围全面,研究重心由宏观转向微观。今后,跨省域高等教育发展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政策研究、不同区域高等教育的"特殊性"主题研究、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比较研究等应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8.
高等教育与区域发展-以"首都教育"为视角的考察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高等教育与区域发展具有相关性 ,我国经济发展呈现区域化趋势 ,沿海地区展开教育资源竞争 ,以此带动人才战略、技术升级和产业换代及文化发展。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背景下 ,教育被列入第三产业 ,高等教育的发展有可能也有必要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 ,研究北京地区高教发展的有利与不利条件以及高教向边缘发展 ,向沿海发展 ,向企业教育和民办教育发展的趋势。高等教育发展正面临着新一轮资源配置 ,高等教育走廊和远距离校区就是资源重新配置的表现。可以看出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 ,以及与交通及通讯事业发展的相关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突出  相似文献   

19.
国际化是当前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主流趋势,而区域化发展是我国高等教育实现高等教育强国战略的必经途径.文章在探讨了高等教育国际化与区域化的内涵及二者关系的基础上提出在国际化背景下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区域化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20.
高等教育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既是当今区域经济社会对其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高等教育主动参与经济社会发展、体现自身价值的职能之一。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相互支持、相互制约的关系。本文将从探讨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两者的关系、高等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高等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中所产生问题的原因以及提升高等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能力四个方面对高等教育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这一现实问题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