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教育公平包括对教师的公平.在教师职称晋升中存在不公平现象,严重影响了教育公平.职称晋升应该以师为本,取消指标分配,建立职称晋升资格考试制度,规范晋升机制,统一评价标准,科学、公开、公平、公正地进行职称评定,激励教师不断专业自我,优化教师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2.
和谐社会是一个体现公平、公正的社会,而体育在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精神及内涵正是公平、公正社会的一个缩影。所以,群众通过参与体育运动,有助于和谐社会的形成、有助于法治社会的形成、有助于德治社会的形成。文章对现代体育与公平,公正的社会秩序建立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3.
"高考加分政策"作为高考制度的补充与完善,其初衷无疑是美好的。可是由于政策执行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政策执行主体的"有限理性"与"经济人"特性,"高考加分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受经济、社会资本侵蚀而失真,背离了政策制定的预定目标,政策的执行结果产生了不良的社会影响。我们应透视加分政策失真现象,分析政策失真的原因,进而提出对"高考加分政策"的改进意见以及对策,以期建立一套真正透明公开、公平、公正的加分模式,既体现高考加分的初衷,又不损害教育的公平与正义。  相似文献   

4.
公正与公平、平等、正义之间既有某种相似性,又存在着不同。公正与公平的差别表现在:公正是一个具有正价值取向的概念,是人们对社会政策或制度设计的理想追求,其应然性强,而公平则突出衡量标准的一视同仁,具有很强的工具性;公正与平等的差别体现在:公正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且具有积极意义,而平等则更关注权利、地位、义务的等同,不适当地运用平等原则往往带来负面效应;公正与正义的差别在于:正义侧重于道德性的内涵,而公正则侧重于政治和社会层面的意义,正义与公正是一种属种关系,公正是正义的特殊表现形式,是社会普遍认同的正义。  相似文献   

5.
实现教育公正是全球各国对教育的永恒追求,然而在看似公平公正的学校生活中,隐藏着许多非外显的教育歧视现象。这种歧视以微观的方式存在于所谓的"好生"与"差生"之间、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及男生与女生之间。等级化的文化观念、功利化的教育模式、制度及政策的漏洞及教师职业道德的缺失是其形成的主要原因。基于生态学的角度,从政府、社会、学校与教师四个方面分别探析规避微观歧视,促进学校教育公平的路径。  相似文献   

6.
教育公正是近年来的社会热门话题,它不仅影响着社会公正,也是社会公正的重要表现。众所周知,教育公正能够创造"起点公平",直接关系到社会公正的最终实现。目前,我们国家早已意识到它的重要性,纷纷出台各种政策以保障教育的公平公正。然而,教师教育公正观念的欠缺给学生身心所造成的伤害,却常常被忽视。  相似文献   

7.
徐艳霞 《教书育人》2011,(23):46-47
我校一年一度的教师职称评定工作,终于尘埃落定。顺利过关的参评教师欢天喜地,无缘入围的落选老师情绪低落,以致好长时间找不到工作的动力。本是以评促建、以先进优秀典型带动广大教师锐意进取的队伍建设工程,为何出现了如此消极的"后遗症"呢?排序选举办法的弊端2003年,我校恢复了教师职工代表制度,凡重大事情,都坚持在全体职工多元参与、广泛民主的基础上拿出意见。尤其是教师评优评先,更是坚持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坚持考核与民主评选相结合、群众民主与领导集中相结合的办法产生。  相似文献   

8.
国家奖学金评定工作是高校学生资助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学生、家长及社会的广泛关注,公开、公平、公正地开展该项工作意义重大。评定标准不明确、评定过程不科学、评定结果有失公正,是当前国家奖学金评定工作中出现的主要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提出科学分配名额,合理制定评选标准,保证选拔程序公平等改善建议,以真正实现国家奖学金评定工作的公平、公正。  相似文献   

9.
我国高考制度恢复重建与改革创新,具有多方面意义,而促进社会公正公平,则是其最本质的意义。高考制度促进了人才选拔的公平、促进了出生地位的公平、促进了户口身份的公平、促进了社会群体的公平、促进了公共信息的公平、促进了社会秩序的公平。研究高考制度恢复重建与改革创新,对促进教育公正公平,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现代中国高考制度是国家筛选人才的权威性制度安排,具有特定的社会资源和社会利益的分配功能,因此高考公正是社会公正的底线。由于一些高考政策存在程序不足、选拔过程不透明、招生主体范围不合理等因素,出现社会优势群体利用社会资本的运作占有更多更好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该过程同时是对社会弱势群体实施了教育排斥,阻碍了高考促进社会流动的功能。国家应该正确处理高考中公平与效率的冲突,将公正置于高考政策改革的中心。  相似文献   

11.
职称制度对贯彻教师队伍建设政策和推动实现教育现代化至关重要。采用个案研究法,基于“过程-事件”分析范式,发现教师职称评定遵循三重逻辑:“业绩”导向的政策逻辑,“关注日常”导向的实践逻辑,以及政策逻辑与实践逻辑互动生成的独特行为逻辑。政策逻辑表现出“竞演性”特征,为实践逻辑圈定框架,在形塑教师注意力的同时实现“业绩”积累;实践逻辑彰显着教育评价的初心,为政策逻辑作出补充,在引导教师关注日常教育教学的同时抑制投机取巧。优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需要强化日常考核与业绩累积并重的评价导向,探索中小学教师日常教育教学的评价指标,创新教师教育科研绩效的评价体系;保障基层学校教师职称评审自主权,完善学校内部评定机制,引导学校坚持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的双重导向;构建县域教师职称评审的保障机制,畅通监督渠道。  相似文献   

12.
我国农村基础教育在教育机会、教育过程、教育结果上存在着严重的不公平。主要原因是我国原来的教育资源配置模式、教育政策和学制结构存在不当。应依照公正原则调整教育资源配置模式、教育政策和学制结构,实现基础教育的公平。这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社会稳定、实现社会的公正与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2013年3月20日,国务院第一次全体会议提出了促进教育公平的部署和要求。明确表示:"持续发展经济、不断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正是本届政府的三大任务。"教育公平具有起点公平的意义,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可以使人们通过自身努力,提升参与平等竞争的能力,这有助于促进社会纵向流动。  相似文献   

14.
公共政策排斥,是指政策主导者通过显性或隐性的政策安排,自觉或不自觉地将部分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排除在政策受益范围之外,使其未能享受某种权利和社会机会,实现对社会价值进行分配的过程。依据是否公正的价值标准,公共政策排斥可分为政策正排斥和政策负排斥两种类型。这两种排斥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政策排斥分析框架直接把关注对象投向被排斥群体,深入地研究被排斥对象利益被排斥的过程及形成机理,这种研究视角具有与社会排斥、政策歧视、政策分配、社会公平等分析框架所不同的分析范畴,为揭示社会公正问题的深层成因与治理路径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5.
国家助学金评定工作只有以国家资助政策为指导,始终坚持公平、公开、公正的评定原则,才能体现激励和资助作用.精准资助是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主要目标,但是在国家助学金政策实施过程中,仍存在分配操作困难、评定标准模糊等现象和不公平倾向,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国家助学金评定的效果.应当增强国家助学金助人的精准程度,提高学生对国家助学金评审工作的满意度,使资助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6.
面对教育改革面临的诸多社会挑战,包括新冠疫情对美国教师队伍的冲击以及美国中小学教师队伍离职率高、缺乏多样性等问题,美国联邦政府将教师教育改革纳入其“重建更好”一揽子改革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平”价值转向、从“缺陷”到“优势”的政策话语转变和弗雷泽三维社会公正理论构成了美国联邦政府教师改革政策的重要理论基础。美国联邦政府采取的教师教育改革措施主要包括:修改大学和高等教育的教师教育援助计划;实施“培植你自己”教师教育项目;完善一年制教师驻校培养模式;加大对少数族裔学校的资助力度;提高教师工资与专业发展水平。美国联邦政府的教师教育改革凸显了社会公平与多元种族和谐相处的政策价值导向,其政策机制体现了联邦政府协调角色的不断增强和市场化教师教育改革方式的适度消退。  相似文献   

17.
通过多任务委托代理模型分析高校职称评定与业绩奖励机制对教师教学科研活动的影响,从委托代理理论角度解释"重科研轻教学"现象的成因,探讨高校业绩奖励政策与职称评定政策之间的关系,建议:高校业绩奖励政策与职称评定政策需要合理配合,两种激励机制应该呈反向替代关系.  相似文献   

18.
关注理由:省教育厅的“不应以任何理由将外语作为晋升中小学教师职务的必要条件”的规定把我们的视线聚焦、定格在教师职称评定上。职称评定的本真意义是对教师专业能力的反映,在其运行的20余年中,对教师队伍专业能力的准确度量与激励提升发挥出了积极的意义,但也出现了一些“弊端”:“职称评定是个框,什么东西都往里装”;“职称到手,什么都有,就是积极性没有”……教师的抱怨道出职评的“软肋”与无奈,“权力职评”、“关系职评”、“金钱职评”、“论文职评”、“证书职评”折射出职评的公平与公正受损。理应起促进作用的职评却在运行中变了形、走了样,偏离了设立职称的初衷,甚至造成了“职称腐败”。在不断的追问中,对职评本真的思考渐显清晰:职称不仅是一种资格、待遇,还是对教师教学水平、教科研能力等绩效、水平的表征和鉴定,更是导引教师专业发展的风向标。引动职称变革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尚需政策的导向和各方的支持,但缺失教师自觉和主动发展的意识,任何手段都只会沦为形式。为此,摒弃职称评定中的不足,挤掉职称评审中的水分,不断引动职评制度的完善,职称评定就会真正成为撬动教师活力的杠杆,引领教师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19.
关注理由:省教育厅的“不应以任何理由将外语作为晋升中小学教师职务的必要条件”的规定把我们的视线聚焦、定格在教师职称评定上。职称评定的本真意义是对教师专业能力的反映,在其运行的20余年中,对教师队伍专业能力的准确度量与激励提升发挥出了积极的意义,但也出现了一些“弊端”:“职称评定是个框,什么东西都往里装”;“职称到手,什么都有,就是积极性没有”……教师的抱怨道出职评的“软肋”与无奈,“权力职评”、“关系职评”、“金钱职评”、“论文职评”、“证书职评”折射出职评的公平与公正受损。理应起促进作用的职评却在运行中变了形、走了样,偏离了设立职称的初衷,甚至造成了“职称腐败”。在不断的追问中,对职评本真的思考渐显清晰:职称不仅是一种资格、待遇,还是对教师教学水平、教科研能力等绩效、水平的表征和鉴定,更是导引教师专业发展的风向标。引动职称变革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尚需政策的导向和各方的支持,但缺失教师自觉和主动发展的意识,任何手段都只会沦为形式。为此,摒弃职称评定中的不足,挤掉职称评审中的水分,不断引动职评制度的完善,职称评定就会真正成为撬动教师活力的杠杆,引领教师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20.
关注理由:省教育厅的“不应以任何理由将外语作为晋升中小学教师职务的必要条件”的规定把我们的视线聚焦、定格在教师职称评定上。职称评定的本真意义是对教师专业能力的反映,在其运行的20余年中,对教师队伍专业能力的准确度量与激励提升发挥出了积极的意义,但也出现了一些“弊端”:“职称评定是个框,什么东西都往里装”;“职称到手,什么都有,就是积极性没有”……教师的抱怨道出职评的“软肋”与无奈,“权力职评”、“关系职评”、“金钱职评”、“论文职评”、“证书职评”折射出职评的公平与公正受损。理应起促进作用的职评却在运行中变了形、走了样,偏离了设立职称的初衷,甚至造成了“职称腐败”。在不断的追问中,对职评本真的思考渐显清晰:职称不仅是一种资格、待遇,还是对教师教学水平、教科研能力等绩效、水平的表征和鉴定,更是导引教师专业发展的风向标。引动职称变革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尚需政策的导向和各方的支持,但缺失教师自觉和主动发展的意识,任何手段都只会沦为形式。为此,摒弃职称评定中的不足,挤掉职称评审中的水分,不断引动职评制度的完善,职称评定就会真正成为撬动教师活力的杠杆,引领教师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