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追求的社会理想之一便是"和谐"。从郭沫若来看,"和谐"既是《女神》彰显的社会理想,也是其强调的人生追求。"和谐"包括个体的"人的和谐"和整体的"社会的和谐"。个体的"和谐"需通过正视自我、追求自由、坚守平等、破旧立新、超越现实,以达到人的情感与意志、道德、信仰相和谐。社会整体的"和谐"主要通过将物人化、将人神化、人与物相统一、"天人一体"化,以促进社会政治体制的合情合理化,从而达到民族的复兴和社会全体的自由欢唱。  相似文献   

2.
陶行知“和谐的教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行知"和谐的教育"理论是以哲学、社会学为理论依据,在生活教育和民主教育的实践基础上逐步形成的。他提出了"教育公平"的和谐教育思想,"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和谐教育目标,"推动中国普及教育"的和谐教育制度;主张教育必须为社会发展服务,教学做合一;建立"民主平等、民主合理"的各种关系,最终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  相似文献   

3.
一 和谐作为社会终极价值目标之一,是平等、公平、正义等价值的统领;作为人与入之间关系的理想状态,则是平等、公平、正义等价值得以实现后所结出的果实.我们不能想象,在某些人拥有先天社会特权或先天尊贵身份而其余人却一概没有的社会,会有和谐的人际关系;我们也不能想象,在分配不公平、贫富差距悬殊、个人发展机会不均等的社会,会有和谐的人际关系;我们同样不能想像,在不能公正解决各种社会矛盾或人际纠纷、不能正义地及时纠正不公正和侵害他人权益的社会,会有和谐的人际关系.因此,要想真正追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构建和谐社会,就必须首先建立起能够体现平等、公平、正义等价值的公正而合理的社会制度.所谓"政通人和",是此谓也.  相似文献   

4.
李发本 《大学时代》2006,(7):4-4,23
追求平等和自由是人类的天性,而人类社会对自由的追求多于对平等的追求;社会的原本功能是平衡群体之间、个体之间的利益分配,以趋平衡发展;人类的生存发展依赖于自然,人要平等对待自然,与自然平等相处。只有把平等观念贯注于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之中,才有真正的和谐。  相似文献   

5.
论以人为本与高校和谐校园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和谐校园建设本质是强调"以人为本".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需要在和谐校园建设中,正确认识学生与教师的关系、教师与职工的关系、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当前需要从师生关系、育人环境、人文精神教育、民主平等的管理氛围等角度,"以人为本"地促进高校和谐校园建设.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语言和谐所面临的几个关系入手,探讨语言和谐的外部条件。认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要强调以人为本,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要做到人与社会的同步发展,做在和谐社会里使用和谐语言的人;在人与语言的关系上,强调人与语言的共生互动;在语言与社会、民族的关系上,注重语言和谐在社会、民族进步中的作用;在人与人的关系上,认为建立平等互助的关系是和谐语言生长的土壤;在语言与语言的关系上,反对语言不平等,要求处理好不同语言之间的关系,主张语言与语言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7.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要求男女平等的呼声越来越高,然而,并没有明确的关于"平等"的标准.本文提出"和谐是男女社会地位平等的检验标准".作者认为,社会的全面发展,不仅需要"男女平等",更需要男女和谐,和谐才是社会平衡的终极目标.男女两性只有实现了基本权利的平等,才能随时代的变迁和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状况,根据自身的知识、文化水平和性别特点,在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发挥积极的作用,保持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的和谐、统一和持续进步.  相似文献   

8.
"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在坚持和贯彻的理论与实践中具有层次性:即在自然观层面坚持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在社会发展观层面追求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在人的发展观层面谋求人与人的平等发展.  相似文献   

9.
人际和谐是中国人情理思想的展现,以"仁义"为其思想之源,"礼"为手段,"乐"为目标."仁"、"义"、"礼"、"乐"体现了人与人之间一种自然有序、和谐美满的理想境界,体现出人与人之间仁义、礼让、秩序化的关系,人与人在互动关系中要达到和谐,需要以一定的前提条件为基础,以人们的认知和情绪为中介,通过合作、平等协商、共同分析和探讨,达成相互宽容和理解、彼此认可和让与,从而使得社会的普遍利益与特殊利益、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相互交融,使得人与人的关系在实践中获得最大限度的融洽相容.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从道家与儒、墨、佛教和谐观的比较研究中,着重阐述了道家和谐观的思想内涵及其现代意义.认为儒家的和谐思想,是整体和谐、群体和谐与道德和谐辩证统一的和谐观.墨家的和谐思想是以"兼爱"为中心、倡导社会平等的和谐观.佛教和谐观是一种陶冶心性、倡导众生平等的和平和谐理论.道家的和谐观则是一种崇尚自然无为、主张"和气生物"的"自然和谐"观.道家的"自然和谐"价值观对于消除现代社会的精神疾病、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清净优雅,对于保护自然资源不被滥肆开发是有积极作用的.它无论对于个人安身立命、处理人际关系还是建功立业、治理国家等都将发挥其作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实现社会和谐,是人类追求的共同理想。而社会的和谐,关键在于人与人的和谐,即人际关系的和谐。人际关系的性质和状态是由人的实践活动决定的,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着人际关系的发展状况。社会主义社会既为实现平等、互利、合作、公平竞争的人际关系提供了可能,也为和谐社会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和谐作为社会终极价值目标之一,是平等、公平、正义等价值的统领;作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理想状态。则是平等、公平、正义等价值得以实现后所结出的果实。我们不能想象,在某些人拥有先天社会特权或先天尊贵身份而其余人却一概没有的社会,会有和谐的人际关系;我们也不能想象,在分配不公平、贫富差距悬殊、个人发展机会不均等的社会,会有和谐的人际关系;我们同样不能想像,在不能公正解决各种社会矛盾或人际纠纷、  相似文献   

13.
和谐社会之谓“和谐”,从伦理意义上指人自身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及人与自然的和谐。要实现这种和谐,离不开独立自主的人格、平等原则、契约精神等一系列人的自律精神,而公民社会包含了这诸多因素,因此,只有培育公民社会才能为和谐社会的实现提供条件。  相似文献   

14.
论我国电视广告中和谐性别观念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和谐首先应该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在一个人的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首先应该是男女地位的平等。然而,我国长期以来,盛行男权主义,女人大都成为了男人的附属品。现代社会,这种观念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缓解,但依然缺乏必要的敏感和意识。通过电视广告中所产生的大量性别歧视现象就可窥见一斑。性别不平等不仅是社会不和谐的表现,从更深层次说是对女性人格的侵犯和尊严的亵渎。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性别歧视对家庭和社会所造成的不良影响,不断提高女性地位,促进女性维权意识的觉醒,努力营造男女平等的和谐社会氛围。  相似文献   

15.
信息资源是人类共同的财富,追求平等、宣扬理性是图书馆的精神。面临网络时代的新特点,从知识获取、话语权提供上援助弱势群体、促进社会和谐,重视当代纷繁文献的采集是图书馆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文章从对弱势人群的知识救助——使他们跟上主流文化、"真人图书馆"——使社会更多的人了解特殊群体,这两方面谈"加强对话,促进社会和谐"。从当代文化中纸质、多媒体文献的采集和原生态数字资源的处理,谈"重视文献收集,做好文化传承"。  相似文献   

16.
在某种意义上,当代社会中的"平等"师生观是对传统社会师生关系地解构。通过对当代"平等"师生观进行反思,发现"平等"存在虚假的两面:师生"伪平等"关系——形式平等中的实质不平等;师生"伪不平等"关系——形式不平等中的实质平等。由此而提出"真平等"的师生关系——形式平等实质亦平等,通过对"真平等"师生观价值诉求的合理阐释,构建和谐共生的师生关系,从而有效改善当下的教育教学环境。  相似文献   

17.
张恨水的"和谐"文化思想主要是以审美文化学和审美社会学为主体建构起来的,包括对国家与民族、人与社会、人与家庭等多方面的民族精神思考和人文人性探寻。他从国家与民族、人与社会、人与家庭等方面进行审视,所呈现的是一种对社会"和谐"、民族"和谐"和家庭"和谐"的文化追寻。而张恨水的"和谐"文化思想还包括他的"和谐"文学观和在文学创作上所追求的"新旧合璧"、雅俗和谐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18.
老子的思想博大精深,其中蕴涵着丰富的"和谐"的生态美学思想。老子的和谐思想以道论为其理论基础,"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道的基本特征就是和谐。老子的"和谐"的生态美学思想主要包括"道法自然"的自然和谐之美、"自然无为"的社会生态和谐之美、"万物齐一"与平等共生的和谐之美。和谐是老子美学追求的最终价值和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9.
在阐述性别与性别平等概念的基础上,深入剖析性别不平等与贫困、促进性别平等与实现千年目标之间的关系有重要意义。性别平等是实现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在当前经济危机情况下,应该提高性别意识,推动性别平等,更好地促进经济的发展,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和谐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夫妻在家使用/经历"第三者"行为(家庭暴力一种形式)情况的实证调研发现,它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因它严重影响婚姻和家庭的稳定与质量,严重影响受害者的身体和精神健康。定性访谈数据显示,夫妻在家使用/经历"第三者"行为存在社会性别差异,丈夫是主要施暴者,而妻子是主要受害者。因历史、文化和社会构建的男女社会性别不平等差异导致女性更易隐忍和原谅丈夫出轨行为,而忽略用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婚姻与家庭权益。因此,坚决反对家庭暴力,促进和谐家庭生活,提高全民男女社会性别平等意识是关键措施之一,有利构建和谐家庭与社会发展。加强和动员全社会力量反对家庭暴力,宣传和教育广大民众绝不姑息家庭暴力行为,为维护稳定和谐家庭与社会而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