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王改菊 《甘肃教育》2014,(15):87-87
正现行初中语文教材大致可划分为三大块,即: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这些板块涉及到的"自然"、"社会"都是人活动的大环境。在环境的范畴中,自然与社会环境是外在的,精神环境是内在的,而外在的环境污染总是由内在环境的"污染"造成的,所以要解决自然环境的污染就必须加强精神环境的教育。《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解释"人文性"时说"我们所希望的  相似文献   

2.
环境是指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环境问题在生产力不大发达的阶段不成其问题。譬如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以至于资本主义社会初期都没有突出的环境问题。因为当时人类向自然索取的东西有限,自然恩赐给人类的东西绰绰有余,人类对自然的“糟踏”,自然界也完全承纳得了。但随着人类的进步,生产迅速发展,人类向自然索取的东西越来越多,种类浩繁,数量惊人。自然资源日趋枯竭,自然环境遭到严重污染,环境问题急迫地摆到了人们面前。所谓环境问题可以包括下述的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自然界是人类社会产生的前提 ,人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人必须依赖自然界才能生存。进入工业社会以来 ,人类破坏生态平衡 ,造成环境污染。维持自然的稳定与和谐是人类幸福和繁荣的首要条件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辩证的发展过程。只有正确解决自然与人之间的关系 ,才能解决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相似文献   

4.
生态学是一门专门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人类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同时,排向大自然的废物也与日俱增,致使环境污染严重,自然界的生态平衡遭到破坏.  相似文献   

5.
俞丽萍 《生物学教学》2001,26(11):41-41
生态伦理学探讨的是人、社会与自然环境三者之间的伦理关系。生态伦理观认为自然环境有其自身的作用和权利 ,并对人与社会发生影响 ,人与社会的一切活动都应充分考虑到自然环境的伦理权利。关于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在古代人类就已经认识到人与自然界的相互作用 ,如《吕氏春秋·义岂》中说 :“竭泽而鱼 ,岂不获得 ,而明年无鱼 ;焚薮而归 ,岂不获得 ,而明年无兽。”意思是酷渔滥猎 ,破坏了鱼兽的生存 ,终究对人类没有好处。然而到了现代 ,随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加强 ,当代人已可以依照自己的愿望随意地改变自然…  相似文献   

6.
人和自然环境既相互依赖又相互制约,人是自由自觉的存在,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以遵循自然规律为前提.承认自然的内在价值,将自然纳入人伦关怀的范围,社会发展要以相应的生态平衡关系为基础,要依赖社会内部关系和外部自然环境联系的状况来界定,人类必须摆正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只有在可持续发展观的视野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才能获得和谐的发展,达到"天人合一"、"人地共荣"、"人人幸福".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环境保护思想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长期以来,受种种原因的影响,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环境保护思想长期为人们尤其是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所忽视,甚至被西方不同立场的学者予以否定.事实上,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经典著作中,涉及生态环境保护的内容十分丰富.他们充分认识到人和自然界的相互依赖又相互制约,关系密切,提出了人要尊重自然,与自然界和睦相处的观点,同时主张既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又要合理地利用自然界,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的不同时期都对自然界造成了影响乃至破坏,尤其是工业革命以后,人类社会在取得迅猛发展的同时也加速了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掠夺,使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工业的发展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并影响到人类的生活,对此,马克思恩格斯都作了深刻的讨论和严厉的批判.  相似文献   

8.
人地关系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类对自然的影响与作用,包括从自然界索取资源与空间,享受生态系统提供的服务功能,向环境排放废弃物;二是自然对人类的影响与反作用,包括资源环境对人类生存发展的制约,自然灾害、环境污染与生态退化对人类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人与自然环境关系(人地关系)演变的历史阶段的探讨,进一步阐明了持续发展理论产生的必然性及其特点。文章指出人口资源环境问题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出现了人与自然的原始共生,人类顺应自然,人类改造自然,人与自然的共生四个阶段,新技术革命促进了生产力和经济的大力发展,产生了当今人们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六大表现:人口爆炸性增长,耕地与粮食短缺,淡水供应日益紧张,能源与矿产渐趋枯竭,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森林破坏与失调,同时新技术革命又帮助人们认识到资源的有限性,促进了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产生,另一方面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又体现了新技术革命所具有的几大特点。人们通过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才能正确解决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10.
地理教学与环保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如何在地理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是一个不容忽视、亟待研讨的重要课题。众所周知,在环境的三大范畴中,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是外在的,精神环境是内在的,而外在的环境污染总是由内在的环境污染造成的。因此,要解决世人瞩目的自然环境的污染问题,就必须加强环保教育。古语格言讲得好:"文以载道"、"寓教于乐"。在地理教学中借助美文,渗透环保教育,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现代生产力结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巨乃岐 《天中学刊》2006,21(1):50-54
现代生产力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认识、改造和创造世界的能力。生产力系统是由自然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构成的有机整体。其中,自然生产力是其前提和基础,社会生产力是其主体和核心。在自然生产力中,自然界的自然力是其基础和要素,生物的生产力是其主体和核心;在社会生产力中,物质生产力是其基础和条件,精神生产力是其关键和先导,人才生产力是其主体和主导。生产力系统是一个有规律的运动发展着的统一整体,有机联系、重心转移、互动发展的生态规律是生产力系统发展的内在规律和一般法则。  相似文献   

12.
放环境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污染是20世纪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面临的重大危机。就我们绥化地区整体范围看,随着工农业迅速发展,人口不断增长,在人们不断向自然环境支取资源又不断向自然环境排泄各种废弃物的过程中,由于人们对环境问题缺乏应有的认识,没有及时采取有效的污染控制对策,因而水质污染已成为我区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1.绥化地区的水污染问题。1.1水资源的污染状况。地面水、我区地面水的主要本体有松花江水系、呼兰河、通肯河、扎音河、棺木克河、和安达闭流区的水库泡沼等。据《绥化地区“…  相似文献   

13.
当前,环境保护问题已成为人类谋求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课题之一。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是非常必要的。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在显示出人类改造自然的巨大力量和从自然中获取大量资源与财富的高超能力的同时,也破坏了自然界的平衡,使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倍受污染,[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卢风 《教师博览》2008,(10):50-51
启蒙运动把传统社会指斥为在很大程度上受神话和迷信支配的社会。启蒙学者们号召人们“公开地动用自己的理性”,号召人们用知识去驱除迷信,用独立判断去克服盲从。启蒙学者们告诉人们,世界上并不存在什么上帝,宇宙间的一切都是自然的,所谓自然事物就是自然科学所描述的那种事物。自然界是有秩序的,而且自然界的秩序又可为人类理性所揭示。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在阐明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如所周知,这在他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作了经典性的论述)时,指出:人类社会包含有以下几个组成部分:(1) 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界的物质生产过程,这体现为一定的生产力。人们这种改造自然界的物质生产的成果就是物质文明。(2) 人们在改造自然界的劳动生产中结成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经济关系,它的总和即社会的经济基础,或称为经济结构。(3) 反映人们对自然界和社会自身的各种关系及其变革规律的认识,即社会意识形态(或称思想形式)以及与之相应而建立的各种  相似文献   

16.
1环境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重大问题目前,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全球性的严重问题,是全人类普遍失控的重大问题之一。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直接威胁着生物和人类的生存。尽管人们已经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并且近几十年来人们也作了多方面的努力,但是,环境状况还在进一步恶化,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制止。相反,自然界一次又一次地向人类发出警告,迫使人们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必须得改造人类自己使人与自然环境并存和谐地发展。2.我国环保所面临的形势我国党和政府非常重视环境保护工作,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已初步建立起一套特合我国国情的环境…  相似文献   

17.
施密特在《马克思的自然概念》一书中首先继承了马克思关于自然界对人类具有先在性问题,来确立他唯物主义的立场。关于社会与自然的关系,施密特从非本体论的层面提出了自然与社会"互为中介"的一对逆命题。其实,马克思在理解自然概念时,既从物质层面注重自然的先在性和客观实在性,又从实践角度强调自然所具有的社会历史特征。社会无论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还是作为自然界的对立物,都可以中介自然;但自然只有作为社会的外部环境和生产要素时才能中介社会,当把自然看作全部存在物的总和的自然时,它包含人类社会,总体中介部分显然在逻辑上行不通。所以,施密特的这个"双向中介"理论中的"自然"的内涵不同,把它作为一对逆命题来理解社会与自然的关系是不符合马克思的原意。  相似文献   

18.
文明是人类社会对属于他们的那部分地域加以组织、利用和加工的结果,可以被视为"环境的人为部分"。在一定的地域内,自然环境要素是人类文明形成与发展的基底,尤其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古代社会,自然地理环境为每个民族文明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性和可塑性,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同时,文明也对其所处的自然环境发生作用,使自然环境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特别是近代两次技术革命和现代科技革命以来,人类对自然的能动作用越来越大。文章将对人类文明与环境的复杂关系予以简要的介绍,以期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9.
人类以科学技术改造自然,推动社会进步,但同时也给自身带来环境污染的不幸.近年屡屡发生的公害事件终于使人们承认了这一事实,并发现化学品造成的环境污染最为严重.治理已发生的污染同然重要,而根本大计还在防患于未然,要使人们在建设的同时考虑到环境的影响,树立"环境意识".可见,在中学向学生介绍有关环境化学与防止环境污染的知识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20.
人类社会是自然界中有序度极高的组织,它的发展变化同人类所特有的物质生产力的发展相关联。以往,我们把生产力仅看作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但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清楚地看到,生产力象自然界中的物质系统那样,也是一个系统,而且是内部结构有序度更高的系统。不仅如此,我们还发现,生产力系统同自然界中的物质系统一样,也会由于条件的变化而发生质态的变化,从低级的有序质态跃迁到高级的有序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