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9 毫秒
1.
中央苏区文化建设是一个从传统文化向苏区文化发展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中央苏区建立文化教育领导机构,通过一系列有关文化建设的指导性文件,开展文化建设具体工作等。乡村学校是教育儿童读书的地方,是推进儿童家庭、学校四周乡村文化建设的场所,所以成为当地文化的中心。乡村教师是乡村社会中具有丰富知识的领袖,具有提高乡村文化的社会责任,因此成为苏区乡村文化建设的主要力量和乡村运动的中心。在当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同样不能忽视乡村学校和乡村教师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2.
乡村振兴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战略意义重大,乡村学校教育在乡村振兴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作用。本文以卢曼的社会系统理论为基础,阐释了乡村振兴和乡村学校教育的互动逻辑关系。乡村学校教育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子系统之一,对乡村振兴起巨大的助推作用,而乡村振兴则为乡村学校教育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支持。审视当前影响乡村学校教育发展的三大主体——课堂、教师、学生,未来应该落实乡村学校教育实现“小班化”“数字化”“乡土化”“个性化”的变革,构建“理想信念、角色认同、专业发展”的乡村教师服务体系,抓住优质乡村学生生源、增强乡村学生学习动机和能力这几个突破方向。以乡村学校教育为主阵地,构建乡村社会发展共同体,实现乡村学校教育和乡村社会的同频共振。  相似文献   

3.
刘和平 《山东教育》2014,(10):63-64
学校是乡村的文化中一心,是一个村庄的未来之所在。留住了乡村学校,就留住了农村教育的根。就留住了农村现代化的希望,就留住了乡村文化的灵魂。可近些年来,一些学校和村民们之间的疏离感在加剧,逐渐沦为乡村社会的一方“孤岛”。  相似文献   

4.
城乡文化一体化与乡村学校的文化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是文化的生命机制,乡村学校在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社会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当前乡村学校自觉或不自觉地放弃应有的文化担当。面对城市文化和乡村文化,乡村学校逐渐迷失自我,陷入尴尬的文化困境。坚持城乡文化一体化的发展方向,以生态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立足平等原则、差异原则和补偿原则,乡村学校一定能走出文化困境,培养出具有文化担当、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合格公民。  相似文献   

5.
乡村学校社会资本是乡村学校所享有的社会信任、所具有的互惠规范和所构建的关系网络,具有集体性、教育性和乡土性等特征。优质的乡村学校社会资本有助于凝聚先进的专业信念和公共精神,培育高度的自主意识和参与意识,改善校长的管理方式,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生的全面发展。乡村学校良性社会资本的积聚,需要营造浓郁的教育氛围,需要深度推动教育系统内部的各类主体互动,需要大力拓展乡村学校与其他社会组织的关系网络。  相似文献   

6.
学校与乡村的需要紧密联系.通过传递符合乡村实际需要的知识理念和对村民进行有利于其身心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教育活动,促进村民的进步,净化乡村社会空气、整治乡村社会风俗。乡村学校这一社会教化功能的发挥要依靠学校自身、学校教师、乡村学生以及乡村大环境的共同作用。  相似文献   

7.
社学是元、明、清三代统治阶级在广大乡村设立的学校,是古代乡村开展成人教育的重要组织形式。社学在古代乡村教育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而且对我国现代的农村教育仍然具有借鉴和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8.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的一个突出社会问题,是在家庭教育缺失、学校教育的不足、乡村文化不良影响等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通过对留守儿童问题产生原因的分析,认为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家长的关键作用、学校的基本作用和社会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中国近代在向工商社会转型发展的进程中,乡村社会日趋凋敝,建设乡村的运动应时而起,教育的工具性价值备受重视。然而,乡村学校数量少,办学方向"城市化",乡村民众教育不发达,影响乡村建设的成效,亟需从根本上改造整个的乡村教育。陶行知面向乡村建设,探讨乡村教育的意义和作用,以及如何发展教育的"乡村性"。他创办南京晓庄试验乡村师范,提出乡村教师做改造乡村生活的灵魂,乡村学校做改造乡村生活的中心,其理论和实践具有重要的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10.
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乡村教育的振兴。城镇化浪潮下的乡村教育面临诸多困境:教学内容缺乏乡土元素,乡村学生与乡村生活渐行渐远;新生代乡村教师乡土情怀淡漠,乡土资源与学校教育日益疏远;学校管理模式城市化,乡村学校与乡村社会明显隔膜。传统耕读教育在新时期具有多重意蕴:劳动教育功能,创新劳动教育的理念与实践;全面育人功能,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多方联动力量,连通古今联动家庭学校社会。新时代乡村振兴进程中发挥耕读教育作用的路径:深入开发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中的耕读教学元素;搭建多层次、多形式的耕读教育实践基地;因地制宜创建生动、活泼的耕读校园文化。  相似文献   

11.
《教育》2014,(9):17-17
刘和平在2014年7月31日人民网教育频道撰文指出:学校是乡村的文化中心,是一个村庄的未来之所在.留住了乡村学校,就留住了农村教育的根,就留住了农村现代化的希望,就留住了乡村文化的灵魂.可近些年来,一些学校和村民们之间的疏离感在加剧,逐渐沦为乡村社会的一个“孤岛”.  相似文献   

12.
陈斌 《安顺学院学报》2020,(1):18-23,79
工业化背景下的乡村学校教育,其制度性缺陷的本质主要表征为或忽视或边缘化村落社会的作用。实质上,村落社会是助推乡村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力量。在我国,并不缺乏村落社会与乡村教育相互成就的成功案例。文章以号营村由生计教育、礼制教育、习俗教育和学校教育共同构成的“农村社区教育体系”为例,在概述屯堡村社教育基本内涵及社会特征的基础上,彰显村落社会与乡村学校教育相互成就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3.
学校是乡村的文化中心,是一个村庄的未来之所在。留住了乡村学校,就留住了农村教育的根,留住了农村现代化的希望,留住了乡村文化的灵魂。可近些年来,一些学校和村民们之间的疏离感却在加剧,并逐渐沦为乡村社会的一方“孤岛”。  相似文献   

14.
乡村小规模学校是我国乡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实现教育现代化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但在城镇化的发展进程中撤点并校背离了全面调整乡村学校布局的初衷,产生了一定的价值误区,同时对学生自身、学校、家庭、社会产生了不少的负面影响。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存在价值主要表现为有利于小班化教学、开展劳动教育、促进个人能力的提高、促进社会教育公平和乡村经济的发展等方面,但在深度教学、财政资金、教师队伍建设、办学条件等方面还存在困境。因此,需要抓住时代发展的机遇,完善乡村小规模学校的相关制度,增强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增强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办学活力,提升自身内生发展力;构建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办学共同体,实现互利共赢。  相似文献   

15.
刘和平 《教师博览》2014,(12):10-10
学校是乡村的文化中心,是一个村庄的未来之所在.留住了乡村学校,就留住了农村教育的根,就留住了农村现代化的希望,就留住了乡村文化的灵魂.可近些年来,一些学校与村民们之间的疏离感在加剧,逐渐沦为乡村社会的一方“孤岛”.  相似文献   

16.
英语教学的重要性已经得到人们的广泛认同,从家庭到学校再从学校到整个社会对学生的英语教学备受关注。乡村小学英语教学对培养学生英语能力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能最大限度的培养乡村学生的英语能力,也是培养学生英语能力的关键。笔者从乡村小学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了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的一些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7.
乡村教师的乡村社会身份是县以下学校任教人员依据城乡二元结构所共有的身份认定。乡村教师乡村社会身份的自我认同是隶属乡村客观属性与追求乡村社会价值吻合的结果。然而,受主客观、历史与现实、国家政策与个体因素制约,乡村教师普遍在认知上理性拒绝、情感上主观排斥和行动上客观逃离乡村社会身份。为保障乡村学校教师的有效供给,开展高质量乡村教学,需减弱“外地化”师资供给方式、在乡村教师的培养和培训中渗透乡村理念,积极干涉和解决乡村教师的生命成长需求。  相似文献   

18.
在目前的农村教育中,非正式教育起着很大的作用,通过家庭、教育基金会、关协会、地方性知识等方式,在家庭、社会和学校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为孩子的教育创造出一个良好的环境,它和正式教育一起推动着教育现代化和乡村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学校布局结构调整的战略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最近,北京电视台播放了一部韩国影片《乡村男教师》,描写的是一位汉城男教师被派到一个只有五六个学生的乡村学校当教师,以及他为了能被派回汉城而申请取消教学点的过程。戏剧性的结果是,当他在与当地的学生和村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不再想取消这个教学点时,却收到了从下学期起取消这个教学点的通知。这样一部电影,既说明了一个教学点对于当地社会文化的作用与影响,也反映了在整个社会转型与发展过程中,学校布局调整的一个必然。如何理解学校布局结构调整的意义?学校布局结构调整在我国出现的背景是什么?其实,学校布局结构最初是与教育资源利…  相似文献   

20.
学校课程建设是在物理与社会空间中开展的课程资源特色化开发、序列化建构的教育实践.在乡村振兴和城镇化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乡村学校的课程建设蕴含着特定的空间权利及空间哲学问题.现实的乡村学校是嵌入乡村的,拥有特色化的课程发展空间,但在价值定位上却是逃离乡村的,在课程建设中漠视甚至吞噬着乡村取向的课程发展空间,由此形成乡村学校课程建设的空间悖论.为消除上述悖论,乡村学校需要立足本土知识与儿童经验,建设乡村学校优质课程;同时要整合地方经验与开放空间,拓展乡村学校课程视域,还要加强课程知识转化与价值建构,改善乡村儿童的自我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