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二律背反”是德国哲学家康德提出的,指两个相互排斥但同样是可以论证的命题之间的矛盾。我国正处在特殊的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价值观和道德观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传统的道德到与市场经济相联系的现代道德接轨过程中出现种种矛盾。这些矛盾相互排斥、合理并存,出现了品德教育中的二律背反现象。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过程中,经济发展与道德进步之间出现了种种不协调甚至相矛盾的现象。从道德进步判断的标准、道德发挥作用的特点、人性的复杂性以及我国历史文化影响进行考察,可以得出结论:经济发展与道德进步虽不完全一致,但也并非二律背反,而是一种动态平衡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从经济与道德的互动性与一致性来看 ,要解决当前经济增长与道德滑坡的“二律背反”问题 ,需要正确处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加强道德建设的关系 ,实现经济发展与道德进步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4.
探讨市场经济与道德的关系,必须区分市场经济的两层含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各种社会活动。目前社会上出现的各种道德堕落现象,其根由不在于市场经济体制本身,而在于市场经济实际运行中人的经济活动。因此,市场经济体制与道德进步不是“二律背反”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拉摩的侄儿>从道德、历史、历史与道德的相互关系三个层面表现了历史与道德的二律背反.通过这种二律背反,小说深刻地表现了恩格斯所赞赏的意识与世界之间的相互作用,表现了它们的产生与消失,前进的与后退的变化.<拉摩的侄儿>之所以被誉为"辩证法的杰作",主要就在于它表现了道德与历史的这种深刻、复杂、相互作用的二律背反现象.  相似文献   

6.
从经济与道德的互动性与一致性来看,要解决当前经济增长与道德滑坡的“二律背反”问题,需要正确处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加强道德建设的关系,实现经济发展与道德进步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7.
一、当代教育中“二律背反”的现象“二律背反”是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提出的基本哲学概念,它指的是这样一种现象:两个命题各自依据普遍承认的原则可以论证而且公认正确,但同时它们之间又相互对立、相互矛盾。它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如在政治上,我们既要民主但同时又要集权;在经济上,我们既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但又必须强调政府的调控等。教育作为社会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其中存在的许多问题也集中反应在了各种各样的“二律背反”现象之中。研究生的招生自主权与腐败之间的“二律背反”,人才培养的专业性与综合性之间的“二律背…  相似文献   

8.
<正> 一、教育中的悖论现象悖论(paradox)按其本来意义是指一种逻辑矛盾的现象。《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1解释说:悖论“指由肯定它真,就推出它假,由肯定它假,就推出它真的一类命题。”用康德的哲学概念来说,就是二律背反(antinomies)。在教育理论中存在着普遍的悖论现象,但这种悖论,不是一种逻辑矛盾,而是辩证矛盾的反映,即教育本身  相似文献   

9.
康德提出的“二律背反”命题,与身心修养中的境界有着复杂的区别和联系。“二律背反”具体到生活中,表现为道德的普遍法则与人们幸福感的矛盾,而只有通过身心修养,以变化气质,止于至善,才能真正解决这个矛盾。  相似文献   

10.
“经济(关系)决定道德”作为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对道德现象基本规律的揭示,其真正实现是一个具体、复杂的过程。它有特定的实现形式和适用范围,而且实现过程还需要外在条件的参与,即还要以“人性”为中介、以“文化”为背景。对“经济关系决定道德”不能完全按照“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逻辑来理解,否则就会陷入机械的经济决定论。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认为康德形式主义的实质不在于他只讲一般的道德法则,而没有讲具体的道德规范。它的实质在于,康德在解决各种伦理矛盾时,只从概念上改变对矛盾的思想规定,而不从实质上去改造产生矛盾的现实基础。表现在,他把道德与利益、“应当”与“正当”、“应然”与“实然”对立起来,使道德关系变成纯思想关系,道义力量成了来自彼岸世界的无力呼声,然而,一切旧的道德理论都有形式主义倾向。而康德形式主义有三个特点:逻辑化,将道德性等于逻辑性,从而把现实矛盾引向了思想逻辑领域;二元性,将感性与理性、爱好与义务、幸福与道德等矛盾割裂开来,分派到不同领域,从而避开矛盾;自律性,使道德活动成为理性的一种自慰活动。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认为康德形式主义的实质不在于他只讲一般的道德法则,而没有讲具体的道德规范。它的实质在于,康德在解决各种伦理矛盾时,只从概念上改变对矛盾的思想规定,而不从实质上去改造产生矛盾的现实基础。表现在,他把道德与利益、“应当”与“正当”、“应然”与“实然”对立起来,使道德关系变成纯思想关系,道义力量成了来自彼岸世界的无力呼声,然而,一切旧的道德理论都有形式主义倾向。而康德形式主义有三个特点:逻辑化,将道德性等于逻辑性,从而把现实矛盾引向了思想逻辑领域;二元性,将感性与理性、爱好与义务、幸福与道德等矛盾割裂开来,分派到不同领域,从而避开矛盾;自律性,使道德活动成为理性的一种自慰活动。  相似文献   

13.
实践是社会的存在方式。本文首先依据人们的实践方式与社会矛盾相关性道理,提出了实践方式的发展必然导致社会矛盾变化的观点。其次,认为仅从政治实践的角度只能直观社会矛盾的表象,只有从经济实践的视野才能剖析社会矛盾的本质,因为经济实践是当今社会矛盾的动力。这种动力来自经济实践内部的“主体创造社会财富的共同性和享受社会财富的个别性的矛盾”。再次,认为经济实践又一定会走向文化实践,文化实践最终会超越经济实践。但我国现阶段还处于经济实践和文化实践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阶段。我们应该在经济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孕育、设计新的文化实践,用新的文化实践的雏型来解决经济实践所引发的各种社会矛盾。  相似文献   

14.
编辑活动,是编辑出版领域中编辑工作者特有的行为方式。对这种行为方式的认识和探讨,是涉及编辑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拟就编辑活动的创造性问题发表一些不成熟的意见。一、编辑活动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编辑活动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一种文化存在,而它作为一种劳动,又担负着创造文化的功能,是一种区别于其他文化创造劳动的劳动。从社会精神文化的构成来看,编辑活动作为一种颇有特色的社会精神文化活动,它贯串在精神文品创造、审辨、选择、组合等有序化构成的整个过程中。在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之间,连结着一个之被称为文化世界…  相似文献   

15.
在当代大学生身上汇聚了社会主流文化所要求的各项基本素质,孕育着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未来和希望。但不容忽视的是,大学生在基本道德素质方面仍然存在诸多缺失——考试舞弊、自私自利、损坏公物……。对于这种属于基本道德序列而大学生却又明知故犯的行为,有学者称之为“知其不善而为之”的道德现象。大学生这种“知其  相似文献   

16.
十年改革,随着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空前的辉煌成就。但与此同时,在经济、社会、政治生活中也出现了一些消极现象。于是,一些同志提出了:“历史进步与道德落后”的二律背反问题——即工业文明、商品经济的发展,必然带来道德的退化。如何正确认识和回答这一问题,笔者以为对于“两个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应用现代逻辑方法分析研究我国古代传统思想文化,挖掘、阐释其深刻意蕴,具有重要学术价值.我国古代思想家孔子提出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一个古老的基本道德准则,得到人们普遍公认.国内外学术界普遍将这个准则称为道德“金规则”.近年来,对这个道德准则提出了一些不同看法,有观点认为,从这个准则会推出一些不适当的结论,甚至会产生逻辑矛盾,因此它不能成为具有普世价值的道德“金规则”.应用现代逻辑方法对这个道德基本准则进行严密的逻辑分析,得出的结论是,这个道德准则是成立的,不会推出不适当的结论,也不会产生逻辑矛盾,它是一个具有普世价值的道德“金规则”.  相似文献   

18.
教师良知关乎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有所为有所不为”的道德选择问题以及“是非善恶”的价值判断问题。教师良知是无私利他行为的外显与专业道德义务内化相统一的表现,具体体现为直觉与情理判断、反思与评价的综合能力,既服从于教育正当的伦理要求,又怀有教育美善的愿景。教师良知的形成逻辑包括:基于人的良知;出于身份转变;终于教育信仰。教师良知作为一种专业伦理的觉察力,是先天自足与后天生长相结合的产物,是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一种道德行为的价值实践。基于教师良知的形成逻辑,教师良知的发展可以从教师个人善端、道德自律以及信仰建构等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19.
康德在其先验逻辑中说明“先天综合判断”的存在,认为是主体创造了客体,人为自然立法,从而在唯心主义的基础上对人的主观能动性作了抽象的发挥。“二律背反”学说则是先验逻辑的精华所在。它赋予理性矛盾以特有的形式,机智地批判了旧形而上学的僵硬和独断,达到了消极的辩证法。  相似文献   

20.
欧洲文坛上不少重要作家一方面渴望社会变革,历史进步,经济文化繁荣发展,另一方面,他们又发现“进步与发展”所带来的并非“理想王国”的实现,而常常是道德沉沦、世风日下。为此,他们产生了困惑与痛苦的矛盾心态,这正是他们历史现与道德现发生冲突的具体显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