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本文从文化运行的视角来探究经济与道德之间存在“二律背反”现象的缘由、实质、对策。认为从文化发展的逻辑过程看,这是一种寻常的文化矛盾现象,是文化自身延续发展的逻辑过程中内在包含的东西。但这种矛盾现象又与人创造文化的主体性活动紧密相关,人类文化创造活动中的合理性行为与非理性行为都会导致经济与道德的“二律背反”。基于此,我们既不能为这种矛盾现象的出现感到失望、困惑,又要勇敢地承担起消除这种矛盾现象的责任。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过程中,经济发展与道德进步之间出现了种种不协调甚至相矛盾的现象。从道德进步判断的标准、道德发挥作用的特点、人性的复杂性以及我国历史文化影响进行考察,可以得出结论:经济发展与道德进步虽不完全一致,但也并非二律背反,而是一种动态平衡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从经济与道德的互动性与一致性来看 ,要解决当前经济增长与道德滑坡的“二律背反”问题 ,需要正确处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加强道德建设的关系 ,实现经济发展与道德进步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4.
在《拉摩的侄儿》这部小说中,狄德罗通过对拉摩的侄儿这一形象的塑造,体现了他对启蒙伦理的反思。狄德罗虽然反对“拉摩的侄儿”的处世原则,但又无法有力地反驳他,反映了启蒙运动的局限以及狄德罗能够意识这种局限但又无法克服的内心矛盾。  相似文献   

5.
从经济与道德的互动性与一致性来看,要解决当前经济增长与道德滑坡的“二律背反”问题,需要正确处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加强道德建设的关系,实现经济发展与道德进步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6.
历史叙事不只是对于曾经发生了的事件的再现.还饱含着叙事主体的评述立场,这就使作为文本的历史叙事,总具有着或隐或显的主观倾向性.司马迁的<史记·孝景本纪>是一个很典型的个案,从对<孝景本纪>与班固<汉书·景帝纪>及其他相关典籍的比较中可以看出,在司马迁冷峻的笔法后面,隐藏着严肃的对于汉景帝事功的道德评判.这种道德评判倾向,有其产生的深层原因,概而言之,与时代精神和作者为吏之动机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探讨市场经济与道德的关系,必须区分市场经济的两层含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各种社会活动。目前社会上出现的各种道德堕落现象,其根由不在于市场经济体制本身,而在于市场经济实际运行中人的经济活动。因此,市场经济体制与道德进步不是“二律背反”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一般认为,大江健三郎的早期作品<死者的奢华>反映了战后日本青年虚无的一面,是地地道道的萨特存在主义风格的小说.但事实上,从<死者的奢华>开始,大江健三郎的小说已经流露出与萨特存在主义异质的东西.存在主义与战后民主主义的二律背反性,使这篇作品具有了很强的张力,从而使他超越了对萨特的简单模仿,开始了自己的文学之路.  相似文献   

9.
作为历史评价的两重尺度,历史尺度和道德尺度在本质上都是人类认识世界、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是人类实践精神的体现,因而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终极意义上看,这两重尺度是一致的、投有冲突的;但就其现实性上,历史尺度和道德尺度却常呈现出二律背反现象。这种辩证关系要求人们运用时必须具备辩证思维。邓小平在历史评价中坚持历史尺度优先于道德尺度,坚持用先进的道德尺度衡量事物,并把历史尺度和道德尺度有机整合,他的科学方法对今天的各项事业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康德提出的"二律背反"命题,与身心修养中的境界有着复杂的区别和联系。"二律背反"具体到生活中,表现为道德的普遍法则与人们幸福感的矛盾,而只有通过身心修养,以变化气质,止于至善,才能真正解决这个矛盾。  相似文献   

11.
康德提出的“二律背反”命题,与身心修养中的境界有着复杂的区别和联系。“二律背反”具体到生活中,表现为道德的普遍法则与人们幸福感的矛盾,而只有通过身心修养,以变化气质,止于至善,才能真正解决这个矛盾。  相似文献   

12.
康德把"道德"和"幸福"的关系称之为"实践理性的二律背反",他的"道德学"正是致力于解决这个问题。依他的观点,道德和幸福完全可以在"至善"中实现统一,一个有道德的人最有资格配享幸福,以此,他高扬了德性的旗帜,提升了道德的崇高性。  相似文献   

13.
阿Q和拉摩的侄儿是两个受尽批判的人物形象,但从作者的主观意愿及小说的客观倾向上来说这两个形象无可奈何的堕落其实是值的同情的。阿Q和侄儿只不过是被黑暗的社会吞噬了的小人物,在这两个悲剧人物身上,鲁迅和狄德罗分别寄托了对各自所处社会的深刻批判。阿Q和侄儿这种内涵上的相似性印证了法国启蒙时期一句名言:人是社会的产物。  相似文献   

14.
在21世纪的中国,经济与道德之间的“二律背反”将被超越,它们将达成良性的互动与互助。一种以人的自由、全面、和谐发展为核心思想的崭新的道德精神将生长出来。道德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的危机有望克服。道德运行的机制和方式以及人们的道德实践也会出现全新的特点,例如制度化、常规化和注重普遍的公民意识教育等等。21世纪中国道德的前景归根到底取决于中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同时也有赖于中国公民的自觉选择和积极努力。  相似文献   

15.
沈从文的作品,读者从中透视出的不单是人性美、人情美的书写,还有作者心灵深处内隐的困惑和矛盾。从古朴自然的湘西走入大都会后,作者便产生了一种难融于都市的精神苦闷,而解脱这种精神苦闷的最佳方式就是回归故园。然而此时的故乡早已无法承载作者过重的心中理想,他试图寻找都市与乡村的完美契合点。但人类历史发展本身就存在的历史发展与道德进步之间的二律背反现象注定了他寻找的无望,也注定了他无法从困惑和矛盾中走出。  相似文献   

16.
阿Q和拉摩的侄儿是两个受尽批判的人物形象,但从作者的主观意愿及小说的客观倾向上来说这两个形象无可奈何的堕落其实是值的同情的。阿Q和侄儿只不过是被黑暗的社会吞噬了的小人物,在这两个悲剧人物身上,鲁迅和狄德罗分别寄托了对各自所处社会的深刻批判。阿Q侄儿这种内涵上的相似性印证了法国启蒙时期一句名言:人是社会的产物。  相似文献   

17.
实践中的社会主义是建立在现代化尚未完成的基础上的,因而工具理性与道德理性就处于矛盾状态中。以道德理性抑制工具理性必然忽视现代化,单纯强调工具理性又会失去对意义的追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使二者由"二律背反"走向了对立统一,从而体现了对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重大创新,在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8.
随着社会结构的变迁,我们面临着深刻的道德困境。道德困境之所以产生,正是因为现代性所倡导的理性、自由、普遍性都走向了自身的反面,致使伦理生活进入了无法解决的二律背反之中。要彻底解决道德践行中的困境,就必须恢复判断力的应有地位,这种判断力是一种服务于道德目的的理智能力,一种以达致道德为道义指向的判断力。  相似文献   

19.
经济全球化的蓬勃兴起和加速发展,冲击了西欧传统的福利国家制度,使其陷于一种"二律背反"式的两难境地。具体说来,这种"二律背反"主要表现为"福利经济"与参与全球竞争、社会变迁与福利制度滞后、"阶级妥协"与权力发展不平衡、集体福利意识与"个人主义化"之间的内在矛盾。  相似文献   

20.
提倡还是放弃道德批判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一系列文艺论战的一个焦点.真正的道德批判是建立在历史进步与道德进步相统一的基础上的.而这种道德批判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遭到了放逐.这种放逐存在三种方式:美学的方式、历史的方式、哲学的方式.真正的道德批判在对中国现代性的反思中悄然崛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