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目的:了解新生正性情感、负性情感情况及其与自杀意念的关系.方法:采用情感量表和大学生人格问卷(UPI),对全校新生进行群体心理测评.并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出自杀意念的情感影响因素.结果:艺术和管理类别学生负性情感明显高于其他类别学生;管理和文学类别的学生正性情感明显高于其他学生.女生的正性情感明显高于男生.城市学生的正性情感明显高于农村学生.女生的情感平衡得分明显高于男生.无自杀意念学生的负性情感高于有自杀意念学生,自杀意念学生情感平衡得分高于无自杀意念学生.以上差异都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负性情感与自杀意念呈负相关(B=-0.57,P=0.000);而理学与城市生源与自杀意念呈正相关(B=0.84,P=0.046;B=0.31,P=0.040).结论:理学和城市生源的新生产生自杀意念的可能性大,而负性情感得分高的新生是自杀意念可能性小.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大学生死亡态度与生命意义及自尊的相关.方法:采用死亡态度描绘修订版、大学生生命意义问卷及罗森伯格自尊量表(SES)对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死亡恐惧、趋近接受、逃离接受与生命意义呈显著负相关,中性接受与生命意义呈显著正相关,(P<0.01);死亡恐惧、死亡逃避、趋近接受、逃离接受与自尊呈显著负相关,中性接受与自尊呈显著正相关,(P<0.05~0.01).结论:大学生死亡态度与生命意义及自尊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新生自杀意念的发生情况及其与人格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16PF)和大学生人格问卷(UPI),对全校新生进行群体心理测评.并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出有自杀意念学生的主要人格特征.结果:敏感、怀疑、忧虑、独立、紧张、适应与焦虑型、懦弱与果断型7个因子的得分显著高于无自杀意念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聪慧和有恒人格特征与自杀意念呈负相关(B=-0.22,P=0.000;B=-0.14,P=0.000);而忧虑、独立和紧张人格特征与自杀意念呈正相关(B=0.18,P=0.000;B=0.12,P=0.001;B=0.23,P=0.000).结论:人格忧虑、独立性高和紧张是学校新生产生自杀意念的不利因素,而人格聪慧、有恒和实验是预防新生自杀意念发生的有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大学生网络音乐爱好者的爱情态度。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得到有效问卷196份,根据对网络音乐的喜爱程度分为厌恶组、中立组和喜爱组三组,并对三组在6个分量表上的得分进行方差分析,比较三组爱情态度的差异。结果:三组在浪漫型、游戏型、同伴型三个分量表上的得分有显著差异;在浪漫型分量表上厌恶组的得分显著高于其他两组(F=13.51;P<0.01);在游戏型分量表上喜爱组得分明显高于其他两组(F=31.35;P<0.01);在同伴型分量表上,中立组得分明显高于其他两组(F=43.16;P<0.01)。  相似文献   

5.
将优化模拟高仿真教学引入医学生教学,评价其实施效果.采用高仿真教学的优化方案,结合问卷调查,比较2015级50名全科医学生(实验组)与2014级50名全科医学生(对照组)的教学效果.结果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前测在量表得分上均没有明显差异(p0.05);实验组干预后,量表总分(t=31.17,p0.01)、寻求真相(t=10.50,p0.01)、开放思想(t=7.00,p0.01)、分析能力(t=6.54,p0.01)、系统思维(t=6.00,p0.01)、自信心(t=14.32,p0.01)、求知欲(t=16.47,p0.01)、认知程度(t=4.40,p0.01)存在显著差异;追踪测量的结果:总分及量表各个维度,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优化模拟高仿真教学有利于医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讨殡仪专业大学生死亡态度现状及其影响因素,采用死亡态度量表对殡仪专业273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显示,被试在自然接受因子上的得分最高,在趋近接受上得分最低;专业、年级、独生子女和家庭类型对其死亡态度的自然接受因子有影响;从事实习工作状况、家庭讨论死亡情况、是否认识自杀身亡者和自身有无自杀想法或行为对其死亡态度因子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提出应加强殡仪专业大学生生死观教育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采用社会支持、抑郁与自杀意念问卷对200名男性服刑人员进行调查,以探讨服刑人员社会支持、抑郁与自杀意念的关系。结果显示:(1)在自杀意念上,服刑人员总体上保持中立,社会支持程度较低,抑郁程度中等;(2)有无配偶及狱前职业状况对社会支持、抑郁及自杀意念有显著影响,年龄及文化程度对三者影响都不显著;(3)抑郁与自杀意念和社会支持都存在显著相关,社会支持只与对自杀者家属的态度存在显著相关;(4可以通过社会支持来预测的抑郁程度及通过抑郁程度来预测自杀意念。  相似文献   

8.
探讨生命教育对于贫困大学生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的影响,找到应对压力的新的应对源.方法:从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和河北大学学生处随机抽取500名申请贫困补助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结果:(1)男生在消极生命意义(t=3.375 p=0.001)、意义追寻(t=02.583 p=0.011)、消极应对(t=4.418 p=0.000)和心理症状(t=4.810 p=0.000)方面显著高于女生;独生子女在生命控制感(t=3.210 p=0.002)和消极生命意义(t=3.402 p=0.001)、心理症状(t=4.980p=0.000)方面均高于非独生子女;学生干部在生命控制感(t=2.926 p =0.004)、消极生命意义(t=2.955 p=0.004)和心理症状((t=5.644 p=0.000)方面显著高于非学生干部;文科学生在意义追寻方面高于理科学生(t=2.160 p=0.031).(2)生命愿景、应对方式、心理症状存在两两显著相关(p<0.01).结论:生命教育可以作为新的压力源对心理健康起着直接作用和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9.
《集宁师专学报》2016,(1):109-114
目的:用自编的流动儿童学校归属感问卷对流动儿童学校归属感进行调查。方法:采取整群分层抽样的方式,对广东、浙江和安徽的多所学校1055名流动儿童进行调查。结果:流动儿童学校归属感在独生子女、学校类型、年级、区域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独生子女的学校归属感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的(t=2.189,p<0.05);公立学校的流动儿童学校归属感显著高于私立学校的(t=10.941,p<0.001);初中阶段的流动儿童学校归属感显著高于小学阶段的(t=-5.066,p<0.001);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流动儿童学校归属感显著高于经济发达地区的(t=-8.688,p<0.001);在性别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t=-1.030,p>0.05)。结论:流动儿童学校归属感在独生子女、学校类型、年级、区域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在性别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0.
希望特质在生活事件与自杀意念关系中的调节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青少年自杀意念量表(PANSI)、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和成人一般希望量表(ADHS)对348名大学生的有效样本进行调查,探讨生活事件、希望特质对自杀意念的影响作用。研究结果发现:自杀意念与生活事件呈显著正相关,而与希望特质呈显著负相关。分层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生活事件量表得分与希望特质的交互作用显著,低希望水平被试比高希望水平被试更容易受到负性生活事件的影响,从而产生自杀意念,因此希望特质在生活事件与消极自杀意念之间起着显著调节作用。这一调节作用模型提醒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关注大学生自身心理保护机制的建设,从积极心理角度来减少和防御大学生自杀。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大学生羞耻心现状及特点。方法t采用自编问卷对南京市4所高校646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①大学生羞耻心总平均数为3.16介于“中等符合”与“大部分符合”之间;②女大学生的非道德因子、自律因子和正确因子得分高于男大学生(t=-6.05~-2.04,P=0.000~0.05),而错误和他律两因子得分低于男生(t=3.24,2.17,P=0.001,0.030);③道德因子、自律因子、他律因子及错误因子存在年级差异(F=2.66~8.86,P=0.000~0.047);④文科大学生非道德因子得分高于理科大学生(t=2.60,P=0.10);⑤非独生子女自律因子和正确因子得分均高于独生子女(t=-3.39,-3.00,P=0.001,0.003)。结论:大学生羞耻心总体体验程度居于中高水平,并受性剐、年级、专业、独生子女与否等人口社会学变量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进一步加强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方法对襄樊职业技术学院2007级大学生316名大学生(男64人、女252人),其中独生子女145人,其它171人,进行匿名性的自编问卷调查,然后进行χ^2检验分析。结果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两类学生之间心理抑郁与心理健康等级无统计学差别(P〉0.05);抑郁原因有较大的统计学上的差别(P〈0.01),独生子女前四位原因为升学就业压力、恋爱情感矛盾、人际关系孤独与教书不育人;非独生子女为升学就业压力、教书不育人、人际关系孤独与经济困窘;心理抑郁造成自杀的因素具有相似的排序,心理抑郁是可能自杀的首要因素,有一定的统计学的差别(P〈0.05);心理应激强度过大是自杀时可能的心理状态的首要因素,其次是两周来严重抑郁,有明显的统计学的差别(P〈0.01);相似的自杀后的危害后果,以个人的所谓“仇人”作为侵犯对象,无统计学的差别(P〉0.05)。结论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关注抑郁、预防自杀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3.
研究采用问卷法,选取600名自学考试考生,考察其学习障碍和学习满意度的现状,并分析二者的关系。结果发现:(1)自学考试考生的学习障碍总均分为2.71±0.59,学习满意度总均分为3.52±0.46;(2)考生学习障碍和学习满意度存在显著的负相关(r=-0.485,p0.01);(3)回归分析表明,学习障碍中的"考试评价"、"社会助学"、"课程内容"维度对考生学习满意度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女大学生对月经知晓情况、态度和行为及其影响因素,为女大学生月经期保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选取样本,利用自编问卷进行调查,利用Epidata软件包建立数据库和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女大学生月经相关知识主要来源于课堂学习、同学或朋友、父母或师长和书籍杂志,医学专业和非医学专业女大学生二者在课堂学习(χ^2=13.620,P=0.020)、书籍杂志(χ^2=11.684,P=0.033)、互联网(χ^2=7.968,P=0.041)这3种知识来源渠道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医学专业女大学生月经相关知识知晓率为89.56%,非医学专业女大学生月经相关知识知晓率为71.09%,二者在"月经"概念(χ^2=10.263,P=0.027)、月经周期(χ^2=14.274,P=0.013)、月经经期(χ^2=12.827,P=0.038)这3方面的知识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通过Logsitic回归分析,女大学生是否学医、年龄和独生子女因素会影响月经知识的知晓,OR及其95%的可信期间分别为1.980(1.345-2.916)、2.827(1.382-5.785)和0.604(.367-.992)。结论:女大学生对月经相关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不全面,高校应针对不同专业的女大学生进一步加强学校教育。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学生的死亡图像谈起,发觉大多数人是最需要在死亡议题上重新为自己作厘清及追寻意义的人。人常忽略死亡的存在,活在“心智自我外造化”的世界申,唯有借助死亡的觉知,才能迫使个体对生命有全面真实性的观照,重建生命的意义价值,勇于面对死亡、超克死亡。依傅朗克意义治疗学的理论,强调人有追寻生命意义的意志和自由,所以建构生命意义以超克死亡,实在是死亡教育最核心的价值。虽然死亡教育包含的学科领域广泛,但依此角度来思考死亡教育的课题,仍可以提出四项要点作为授课重心:(1)意义的探问,贯串所有课程;(2)参考宗教生死智慧;(3)强调人伦的和谐圆满;(4)莫忘人间三法宝:微笑、幽默、爱。  相似文献   

16.
杨瑞 《教育技术导刊》2021,19(12):261-265
学前教育专业设有基于微信的家园共育平台开发与实践课程,为提升学生信息技术素养,分析该课程实施可行性与效用性,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选取40名该专业学生进行公众平台基础知识、架构栏目设计等8个项目任务教学实训,通过学生成绩及其课程体验等相关因素分析该课程可行性与效用性。学生对基于微信的家园共育平台开发与实践课程评价平均分为(4.64±0.680),其中“课程内容充实,能覆盖制作幼儿园公众平台的全部内容的程度”条目得分最高,达(4.70±0.648)分。学生对教学效果评价均分(4.644±0.676)分,其中“学完本课程,自己的收获程度及对自己信息技术使用习惯的影响”条目得分最高,达(4.70±0.608)分。实践证明,该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高效利用信息技术的行为习惯,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综合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有助于学生信息素养全面提升,具有较高的可行性与效用性。  相似文献   

17.
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对云南民族高校大学生进行随机调查,了解其睡眠质量现状,结果显示:大学生PSQI总分为5.69±2.90,其中汉族大学生PSQI总分为5.42±2.676,少数民族大学生为6.05±3.149;睡眠质量问题发生率为24.5%,其中汉族大学生为18.9%,少数民族大学生为31.8%;男女生PSQI总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专业大学生PSQI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理工类大学生睡眠质量较差,体育类大学生睡眠质量较好.说明云南民族高校大学生总体睡眠质量一般,亟待提高,睡眠质量问题发生率较高,少数民族大学生尤为突出,为此,提出的对策措施是:增强民族大学生的睡眠卫生意识,多参与体育锻炼,优化宿舍环境.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大学生自杀意念产生的影响因素,从而为更好地预防大学生自杀事件的发生提供帮助。方法:在维普数据库中,以大学生、自杀意念作为关键词,搜索相关文献,进行文献综述。结果:判断自杀意念的标准不一致,测查自杀意念的时间段存在区别;自杀意念的影响因素包括:抑郁、人格特征、心理健康、应激等;自杀意念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欠缺,各因素之间交互作用的探讨等。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道教学员的人格特征,及其生活满意度状况,通过对比为现代人生活提供借鉴.方法:采用16PF人格问卷和生活满意度量表(SWLS)对湖北武当山道教学院33名学员进行调查.结果:道教学员在16PF的9个维度均与大学生样本存在显著差异,具体表现为B(t=3.92 p〈0.00)、C(t=2.76 p〈0.01)、F(t=-3.19 p〈0.00)、G(t=2.67 p〈0.05)、H(t=2.80 p〈0.00)、L(t=-3.86 p〈0.00)、Q1(t=-4.58 p〈0.00)、Q2(t=-2.91 p〈0.00)、Q3(t=4.07 p〈0.00);同时道教学员的生活满意度得分显著高于大学生样本(t=2.95,P〈0.01);道教学员的积极情感显著高于大学生群体(t=3.55,P〈0.01),其消极情感与大学生群体无显著差异.结论:道教学员人格特征在多个维度与一般大学生存在显著差异,他们生活满意度水平和积极情绪均显著高于后者。  相似文献   

20.
研究旨在探讨中学生疏离感、自尊以及安全感的现状及关系.采用疏离感量表、自尊量表、安全感量表对444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疏离感、安全感发展年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中学生环境疏离感最高,人际疏离感最低;疏离感、安全感、自尊相关显著(P<0.01);回归分析发现,社会疏离感得分对安全感总分预测力最佳,解释量达到58.9%.自尊、疏离感对安全感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自尊在疏离感与安全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P<0.00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