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1 毫秒
1.
范欣 《考试周刊》2012,(7):173-174
我国社会结构的深刻变迁,越来越影响着大学校园宁静的生活,大学生弱势群体问题日益凸显,帮扶大学生弱势群体成为高校社会工作关注的重点。因此,加强对这些学生的帮扶工作,促进他们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是学校社会工作现实而迫切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十年来大学生弱势群体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大学生弱势群体概念界定、影响因素、救助措施三个方面,其中概念界定和影响因素研究基本达成共识,救助措施研究刚刚起步,研究视角单一,理论研究多、实践操作少。未来的研究趋势一方面是扩大研究视角,在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框架中引入学校社会工作的理念与方法,另一方面要加强实证研究,提高实用性,真正帮助大学生弱势群体摆脱困境,变弱为强。  相似文献   

3.
学校社会工作视角下的高校学生工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大学生群体的人际交往、心理特征等的变化,传统的高校学生工作的功能需要拓展.学校社会工作的理论模式、方法介入高校学生工作尤为重要,学校社会工作的理念要求建构"学生--学校--家庭--社区"体系的学校社会工作模型和建设专业化、职业化的辅导员队伍,学校社会工作将为高校学生工作注入活力.  相似文献   

4.
田萍 《教育与职业》2012,(35):37-38
大学生弱势群体主要表现为经济地位、心理状况和能力水平的弱势。学校社会工作对于大学生弱势群体的支持存在着必要性和可能性。实现学校社会工作对大学生弱势群体的支持,必须采取实现与高校现有体制的衔接、设立学校社会工作专门的服务机构、以增权为核心综合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三个途径。  相似文献   

5.
高校学生工作中的许多工作是属于社会工作范畴或更适合运用社会工作的方法。社会工作是与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学有交叉但又不相同的社会科学,学校社会工作是社会学的分支社会工作专业的概念。学校社会工作通过学校、社会、家庭的工作配合,有效地整合各方面资源,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高校导入学校社会工作有助于从整体上搭建高校育人平台,协调家长与学校、社会与学校的关系,保证大学生在良好的育人环境中获得优质的服务,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高校社会工作的介入是高校学生工作开展和完善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弱势群体是一个同大学生强势群体相比较而言的概念,主要包括经济弱势群体、思想弱势群体、学业弱势群体、心理弱势群体、就业弱势群体、健康弱势群体等。大学生弱势群体救助体系建设应包括:设立专门的机构或指定专门的机构、人员负责大学生弱势群体救助工作;对大学生弱势群体及时筛选、界定、登记、跟踪;整合、协调学校、政府、社会的各种资源,分门别类,有针对性地施助;拓宽大学生弱势群体的社会救助领域,争取更多的经济救助渠道;利用社区家庭帮助大学生进行心理调适;与中小企业合作进行就业援助等。  相似文献   

7.
随着当今大学生学业外诸多问题的凸显,学校社会工作逐渐受到教育界和学术界的重视,如何将其引入到高校学生工作中成为了一项新的课题。本文基于对20所高校辅导员的问卷调查,实证分析高校学生工作于学校社会工作的关系,寻找二者结合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社会结构的改变,大学生弱势群体问题已日益突出,成为高校必须正视的问题。保护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利益,要从社会角度出发,建立社会支持系统;从学校角度出发,开设救助大学生弱势群体“绿色通道”;从其个体出发,保持其健康心态。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弱势群体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做好大学生生弱势群体工作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切入点。文章分析了大学生弱势群体的类型、成因以及他们的思想现状,最后提出大学生弱势群体思想政治工作的几点对策。  相似文献   

10.
基于社会工作的高校帮困育人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高校家庭困难学生教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问题。作为专业性的助人活动,社会工作在救助社会弱势群体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将社会工作引入高校贫困生教育,构建基于社会工作的高校帮困育人体系,可有效增强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1.
新闻媒体的功能和特点决定了它有救助大学生弱势群体的能力和优势,它的社会使命又赋予了它救助大学生弱势群体的责任。但由于其自身的一些根深蒂固的特性,又决定了媒体救助的局限性和缺陷。本文以媒体救助的特点为基点探讨媒体救助大学生弱势群体的途径和现状,并指出媒体救助大学生弱势群体中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2.
面对新时期学生工作不断出现的新问题,学校社会工作的嵌入为高校学生工作创新提供了新的方向。本文探讨通过社会工作理念、制度和方法的嵌入,可以充分整合"学生-学校-家庭-社区"的资源,实现高校学生的健康成长。在此基础上,具体分析了苏州科技大学大学生参加专业领域的社会实践活动,以期为高校开展社会工作提供一定的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要从高校的角度,来谈谈大学生中弱势群体的形成原因与解决对策。文章首先分析了高校学生弱势群体的特点,继而指出学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对弱势群体形成带来的影响,最后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缺失看学校社会工作的介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社会发展的急剧转型,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表现出部分的不适应性,这为学校社会工作介入高校学生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学校社会工作和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覆盖面和侧重点、理论基础和价值观、主要工作原则、工作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区别,而高校引入学校社会工作,可有效整合各方面资源,拓展高校教育平台,在极大程度上保证大学生获得优质服务和良好的育人环境。  相似文献   

15.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作为高校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内容。如何创新大学生党建工作的新模式,以有效应对新情况、新挑战,是新时期高校党建工作的实践和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尝试将学校社会工作方法运用到高校基层党建工作领域,探讨新时期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创新。  相似文献   

16.
社会工作专业实习教育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工作,是通过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的三大基本工作方法,直接介入社会问题,实际处理社会矛盾,对社会弱势群体和特殊社会问题对象实行救助,达到个人助人自助、社会协调发展目的的专业化、操作性、实践性极强的工作体系。社会工作专业实习,在整个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直接影响着整个专业的教学效果。文章反思了社会工作专业实习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建立相对稳定的社会工作专业实习基地、制定实习效果的评估标准、建立完善的督导体制,及争取充足的实习经费等一系列建议。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弱势群体特征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对湖南省13所高校1467名大学生进行的调查发现,大学生弱势群体与非弱势群体在经济状况、适应状况、师生关系、家庭关系、学校关系、同伴关系、学习负担、学习状况、心理素质等方面都存在显著差异,自认弱势大学生群体之间有年级差异和生源差异;经济因素、学习因素和学校关系因素,是引起大学生自我认知为弱势的重要原因;存在家庭-经济弱势、人际-心理弱势、学校处境弱势和经济-学习弱势四种类型。因此,在寻求大学生弱势群体救助对策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差异,建立包括经济支持、心理与学习指导、人际关系调节、就业指导等多方面的综合救助体系,以切实保障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试论大学生弱势群体问题的成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社会转型和社会结构的变化,尤其是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发展,我国高校大学生弱势群体问题已经日益突出,并呈上升趋势。大学生弱势群体问题必将影响到高等学校甚至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因此,认真研究和解决大学生弱势群体问题,对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促进新时期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高校学生工作的新路径--学校社会工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枫  王成奎 《江苏高教》2005,(5):152-152
学校社会工作是运用社会工作的基本理论、原则和方法.致力于改善学校学习环境和条件,帮助有困难的学生提高适应学习和生活的能力,以克服其成长中的困难,实现个人社会化和学校教育的目标。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学校社会工作不仅成为一项专业化的社会事业,也是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环节。学校社会工作与高校学生工作从本质上是一致的。虽然前者是外来的、成功的社会工作,后者是原本存在的高校学生工作(或某种意义上的学校社会工作)。当然,前者在进入高校时应注意教育制度的异质性和文化背景的差异性,与后者实现过程互动形成亲和力。在意识形态、工作模式、工作方法与技巧层面上二者的亲合程度决定着二者之间的共生与融合,也就决定着高校学生工作与时代共同发展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20.
学校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方法在促进实现学生工作任务与目标,优化学生工作在教育、管理与服务方面存在着许多特殊优势,深入探讨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学生工作的模式与策略,对于提高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事务管理、职业规划及咨询管理与服务等工作的效果,探索一条具有时代特点及符合高校学生工作队伍建设发展方向的新理念、新方法,弥补传统学生工作的缺陷与不足,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及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