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社会主义“东方道路”在它的开拓和发展的整整一个世纪中,一直存在着理论上和策略上的激烈争论,争论集中到一点: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不断革命”的理论与策略问题,列宁突破了恩格斯所强调的经济发展落后国家,在民主革命后只能建立资产阶级国家的结论,在特殊历史条件下领导俄国工人阶级夺取了政权,但是,列宁及以后的继承都因此相继经历了恩格斯所担心的“很大不幸”,历史的经验使东方无产阶级明白了,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无产阶级可以也应该夺取政权,但必须记得恩格斯的“重演1793”,完成民主革命的告诚。民主革命的完成是社会主义“东方道路”胜利发展的前提。今天,社会主义国家改革某种意义上正是在坚持社会主义阵地的条件下,进一步完成民主主义的革命任务,从而使“东方道路”得到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怎么办?》一书的出版是列宁为建立一个新型无产阶级革命政党所迈出的重要的一步。列宁批判了经济派对工人运动自发性的盲目崇拜,强调马克思主义的高度自觉性对党领导的革命事业胜利的重要性。正是这个对马克思主义具有高度自觉性的党,胜利开拓了社会主义的“东方道路”。“东方道路”开拓的决定性一步是新型民主革命路线的确定。新型民主革命的“新”就在于无产阶级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它的合理性深蕞于时代的和东方的实际之中。“东方道路”100年曲折发展的历史,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党对马克思主义的自觉性在向社会主叉过渡的阶段里,具有特殊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列宁开拓的社会主义东方道路的基本特点是“政治变革”先于“文化变革”。这样,无产阶级国家可以在科学社会主义指引下,包括利用资本主义在内的“和平的‘文化’组织工作”,在一个经济发展落后的国家逐步实现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和现代化,在此过程中同时实现社会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改造,为经典意义上的社会主义的建成准备必要条件。这条道路显示出对责本主义“以剥夺农民为基础”的血和泪的过程有着无比的优越性。列宁并不认为这是通向社会主义的唯一道路。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盐然性与道路多样性的统一,展现了社会主义的绚丽多姿和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4.
19世纪80年代,共产主义运动开始向东方发展,列宁根据新的时代特征和俄国的历史条件,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理论,并在十月革命后对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道路作出了新的探索。随着共运向经济更为落后的东方发展时,列宁开始的探索就出现更多的特殊性。在这当中,中国共产党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新民主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下简称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和阐述,为东方指出了一条通向共产主义的新道路。  相似文献   

5.
落后国家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要完成两项任务:一是通过人民革命,夺取政权,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二是,在建设过程中,吸取资本主义的肯定性成果,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马克思的"跨越峡谷"理论第一次指明了落后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可能性.列宁关于落后国家无产阶级争取民主革命领导权的理论和社会主义革命一国首先胜利论,指引俄国、中国等一些国家,先后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第一步目标;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对外开放理论、市场经济思想、科教兴国战略和自主发展原则,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上述思想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它必将指引中国实现第二步目标,从而取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完全胜利.  相似文献   

6.
“东方道路”是指非资本主义发达国家通向共产主义的特殊道路。它开始于俄国革命,列宁是“东方道路”的开拓者。“东方道路”大体可以区分为三个互相连接的阶段,首先是这些国家的无产阶级领导并赢得新型民主革命,建立起工农民主政权;第  相似文献   

7.
近代中国社会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性质决定了中国必然要经过新民主主义发展到社会主义.中国在上个世纪50年代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不仅符合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同时也具备了必要的客观条件.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事业的发展证明这一选择是完全正确的.喋喋不休的"补课论"应当休息.  相似文献   

8.
民主革命时期形成的群众路线与群众运动的统一,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思维.刘少奇思考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历史切入点,是要以经济规律指导群众运动而避免其弊端.它以1962年1月的"七千人"大会为界而分为两个阶段:前期是探索经济规律以指导群众运动;后期是批评群众运动的弊端而以经济规律克服之.它反映出我们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难历程.  相似文献   

9.
六个"为什么一,不是新问题,也不是新事物.中国革命的历史事实,有力地回答了:在中国,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人民公社化和"文化大革命"的曲折发展,证明建设"纯而又纯"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是不行的.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已经对六个"为什么"做出了完整而正确的回答.现在重提六个"为什么",是因为:国内外对社会主义的疑问仍然存在,国际上意识形态的斗争仍未停息,国内"资本主义化"论调甚嚣尘上,国内"纯而又纯"理论仍有市场.要做到科学回答,必须做到:要从理论高度解释清楚六个"为什么",要从历史角度重新申明六个"为什么",要从特殊背景明确回答六个"为什么".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成功地在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相连接的问题,这是社会主义的思想理论和实际运动的一个伟大创举;提出进行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的历史性任务,努力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从更加广阔、更加深刻的基础上论述了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后如何防止被损害、被复辟的问题,这是继马克思在总结巴黎公社经验提出如何防止由社会公仆蜕变为社会主人这一历史课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深化思考。  相似文献   

11.
《围城》通过方鸿渐的漂泊,借助看似"开放"实则"封闭"的空间转移对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及中国知识分子作了入木三分的描绘,多侧面地对所谓文明社会的各种弊端作了无情揭露和嘲讽,使方鸿渐们在不同的世情背景下,呈现出既复杂又真实的人性、人情和人生。  相似文献   

12.
虽然有效教学反思已倡导多时,但并不能无条件地接受它,要在对它本身有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才能真正指导自己的教学。因此,对其概念的梳理和思考是必需的。本文认为有效教学反思是有着多方面涵义的实实在在的概念,其"有效"所言传的是一种"发展"和"进步"的意义,体现了对一种理想状态的追求。具体来说,有效教学反思体现为一种教学反思形态、思维形式、理想和境界以及多指向的动态过程。  相似文献   

13.
苏华 《承德师专学报》2005,25(4):56-56,68
自由是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以及对必然性的利用,是主客观统一的过程;而实践也是同样包含着主客观统一的主客体的统一,即人们利用、改造客观必然性的活动:主体性也是在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克服、改造中得以确立起来.自由、实践、主体性三者为同一概念的不同表述形态,各有侧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性是从自由和实践引发开来的,作为自由和实践的主体在对客观对象的认识、作用和改造中达到的与客体世界的统一.  相似文献   

14.
论“硬新闻”的“软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把“硬新闻”写“软”,成为白热化的新闻竞争中非常重要的新闻业务问题。软化硬新闻,要把理论认识和新闻实践统一到党性与群众性相一致上来,找准党的要求与群众需求的结合点,关键在于确立一个新而巧的新闻主题。硬新闻软化到位的标志,是广大读受看报道。  相似文献   

15.
“时代”、“地区”和“民族”性类目常常并列列出,归类时可以从有关相近相邻类目的内容划分中找出划分标准;分析主表中注释隐含的划分标准;分析类目包含的主要内容成分判断或参考一些相关类目规定的划分标准,来寻找到合理的归类方法。  相似文献   

16.
《颜氏家训·音辞》中"败"、"好"、"恶"三个字的语音在汉语史中有一个演变的过程,其词性、语义也有着相应的变化。经过考察,可以发现"败"、"好"、"恶"语音声、韵、调的发展和更替具有规律性;词性、词义的演变和发展具有不平衡性;上古到中古和从中古到现代,语音演变趋势呈现不一致性。  相似文献   

17.
千谒文是我国古代一种应用文体,从应用文的实用效果来看,这种文体的真正成熟应在宋代。本文通过三苏的干谒文,兼与唐代干谒文的比较,从三个方面探讨了三苏干谒文的成功之处,即构思纡徐婉曲,曲折往复;自我展示,恰如其分;言辞得体、不卑不亢。  相似文献   

18.
由沃尔夫冈·彼得森执导的电影《特洛伊》取材于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它以直观的音像形式重现了古希腊的一场战争,同时也融入了现代的商业因素.影片在故事的基本情节、人物的塑造及文化的内涵上,对原作既遵从、又疏离,使得作品从一部反映部落英雄战争的史诗,转向更为深邃的人性拷问,更契合现代人的审美趋向;但如果仅凭影片去理解史诗,则会有失偏颇.  相似文献   

19.
钟嵘《诗品》中的"滋味"说体现了其诗歌审美理论,在古代诗论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滋味"说吸收了前人"味"论的文艺思想成果,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五言为体、抒情写景的详切充分、追求"自然英旨"、"风力"与"丹采"的具备等方面,它对后世诗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古代的诗歌创作和批评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原始的雅、俗都和“礼”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否遵循礼的规范,是区分雅俗的重要标准。礼最初是俗的一种体现.经过贵族加工和发展后.礼更加规范。约束力更强。雅依从于这种规范后的礼.最早在音乐领域诞生,借以和未经规范的、不能体现礼的精神的“俗乐”相区分。雅的观念产生以后。雅俗之间才开始有了区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