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天才作家。他的诗词文章都很著名,乃有宋一代文坛之盟主之称,他在书法和绘画上的成就和理论,也独步一时,傲视古今。中国历代文人对他的作品和思想一向推崇备至,尤其近代中国学者对他的研究更是不遗余力,成就斐然。日本汉学家地缘上得近水楼台之便,也有长久深远的根基。欧美学术界对苏轼的研究起步较晚。但由最近出版的一些专书和论文看,他们的研究也有足资借鉴的成果。更可喜的是,西方汉学家们对于他的作品和思想愈来愈重视,相关的论文也陆续发表,迄今未曾间断。  相似文献   

2.
自东晋文人顾恺之涉足画坛,便使中国绘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自此,画工与画家有了严格的区分:虽然都是以画事谋生,但地位、命运却有着天壤之别。于是,在中国美术史上,文人画与文人画家在中国画发展的各个历史阶  相似文献   

3.
在文学艺术史上,苏轼主要是诗人、散文家、书法家、画家,而不是专门的理论批评家。但是苏轼作为韩愈、柳宗元、欧阳修以后中国十一世纪古文运动的领袖人物,作为文学史上一位成就卓越的古文大师,他的理论文字,特别是以“辞达意”说为重要内容的创作理论,不仅是当时古文运动的重要理论文献,也是古文运动发展长河中的一个理论标本。今天对于我们探讨苏轼的文学活动及创作实践,揭示作家创作的一般过程,进而对于研究整个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史的发展实际,无疑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的文学星空中,苏轼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星。他是一位旷世奇才,是中国士大夫心驰神往的人格典范。林语堂先生把苏轼当作自己心灵的老师,说他是人间独一无二的人物。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也称自己最喜欢的文人是苏东坡。千百年来,人们对苏轼始终有~种特别的喜爱,且历久不衰。苏东坡的迷人魅力不仅在于其文学成就,更在其人生实践闪烁出的人格魅力。笔者以为,苏轼的人格魅力主要体现在“五有”:即有情义、有作为、有情趣、有智慧、有操守。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古代绘画史上,文人画在一定意义上已经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概念与其他的绘画种类区分来研究。传统意义上的文人画又称士人画,一般认为其产生和发展可追溯至魏晋,兴起于宋代,以苏轼为表率的文人画家渐渐取代了相对意义上的画工画,成为绘画史上的主流。文人画发展壮大后,关于文人画的创作者——文人画家也倍受关注,而文人画家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教育培养模式也相应的值得我们关注,这对于我们更好的研究理解文人画内涵有着相当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画家画是中国唐宋时期绘画的主流 ,由于北宋时文人的介入而渐趋式微。文人画提倡兴意 ,使绘画面貌发生转变 ,个性凸显 ,传习之风亦盛 ,宋以后文人画家与画家文人相错难分。董其昌的理论值得重视。僧人从事绘画虽属个别 ,作画却由来已久 ,至清“四僧”使画家样式、文人样式和僧人样式归于统一  相似文献   

7.
画家画是唐宋时期中国绘画的主流,由于北宋时文人的介入而渐趋式微。文人画提倡兴意,使绘画面貌发生转变,个性凸出,传习之风亦盛。宋以后文人画家与画家文人相错难分。董其昌的理论值得重视。僧人从事绘画虽属个别,作画却由来巳久,至清“四僧”使画家样式、文人样式和僧人样式归于统一。  相似文献   

8.
《考试周刊》2015,(79):25-26
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明智的文人,其明智不仅表现在他在文学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而且表现在他的人生态度方面,即遭遇困难挫折时仍能乐观旷达,这种人生态度一直影响后人至今。本文结合苏轼贬谪黄州时期的词作,分析苏轼失意时的人生态度及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文人的雅号     
历代文人都有一些雅号流传,品味它们不仅可以增加我们的知识积累,还可以赏识文人们的才学,可谓“一石二鸟”。兹辑录以下文人雅号。1.司马迁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在受宫刑的情况下,发愤著《史记》,名垂千古,因此世人称其雅号为“史迁”。2.曹植三国魏诗人,与其父曹操、其兄曹丕称为“三曹”,他是中国文学史上五言诗的奠基人,自如地运用乐府体裁大大地开拓了五言诗的境界。曾有七步成诗的故事,其诗为:“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由此世人称为“曹七步”。3.谢道韫东晋著名女诗人。因一首…  相似文献   

10.
蜀人对词的发展功不可没,李白被称为“百代词曲之祖”,第一部文人词总集《花间词》的作者多数为蜀人,苏轼更为宋词的发展开疆拓土,“指出了向上一路”。而对李白与苏轼这两位唐宋时期文学史上最杰出的蜀人,在词的创作上是否有某种内在的联系,却因李白词著作权的争议而很少系统的论述。本文通过对唐宋蜀词发展的梳理,认为苏轼词辉煌的成就本质上是向李白艺术精神的回归与超越。  相似文献   

11.
苏轼爱水在中国古代的文人中是有名的,他对“水”的品格的认识是最深刻的。苏轼不拘一格的艺术个性和他在千变万化中完成自己文化人格的塑造,与他所赋予的“水”的品格是完全一致的。苏轼善“变”的艺术人生,是其通变的文化观念和善于处理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关系的必然反映,也是其成就为“球形”文化巨人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2.
文人画家是有士大夫气息,高蹈于山林、胸中有气味的中国传统文人精英。文人画家历来鄙视专业画家与画工。戏剧票友视戏剧为修身养性的雅趣,是娱己娱人的享乐方式,其内心视那些专业戏剧演员为“戏子”、“贱业”。文人画家与戏剧票友利用自己话语霸权把他们的审美好恶强加给了绘画和戏剧,并影响了绘画与戏剧艺术的发展,从而造就了文人画家与戏剧票友的美学思想对中国传统美学取向的影响,并一直延续到现在。  相似文献   

13.
苏轼诗作《自题金山画像》中有这样两句:“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1儋州。”可以说,坎坷的人生遭际,成就了苏轼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卓越地位。  相似文献   

14.
如果搞一次"中国古代十大文学家"票选,有一个人绝对会榜上有名,他就是苏轼。如果让你说出十首中国古典诗词,你一定会想到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是中国古代文学名家,有一本书——《苏东坡传》,写的就是苏轼传奇的一生,这本书为我们全面呈现了具有文人和政治家双重身份的苏轼形象。《苏东坡传》是林语堂用英文写就的苏轼传记。林语堂曾经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著名的《语丝》杂志的主要撰稿人之一,他倡导写作"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小品文。1935年以后,林语堂在美国用英文写就了《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红牡丹》《风声鹤唳》等著作,《京华烟云》被改编成电视剧在大陆上映后有比较大的反响,林语堂也由此获得了极高的知名度。  相似文献   

15.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他以“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影响着一代又一代文人,又以清新质朴的诗风开创了中国古代田园诗。通观中国文学史,学陶和陶诗蔚为大观。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典艺术中,绘画与书法是两姊妹。古人把这种血缘关系称之为“书画同源”。据说唐代大画家吴道子学绘画之前,先向当时的名书法家张旭、贺知章学习书法,所以张彦远说他作画的笔法受之于张旭。这样看,“人之学画,无异学书”的提法是有道理的。中国古代有许多大书法家同时又是杰出的画家。如宋代的苏轼、米芾、元代的赵孟頫、柯九思,明代的文征明、董其昌,清代的郑板桥、赵之谦,现代的刘海粟、启功。以书入画是中国画家攀登艺术峰巅的必由之路,是中国画美学思想发展史上的重要论题,也是宋以后文人画主要标志之一。元以前,艺术家们对这个问题没有从理论上作比较系统的论述。元以后,以书入画才在画家的审美意识中进入自觉阶段,这与画风的转变有关。元代文人画大兴,绘画强调主观意识的  相似文献   

17.
<正>苏轼作为中国文学史上极具代表性的文学家,在文学创作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其很多作品都向读者传递出他的人生态度和处世哲学。一想到苏轼的经历,我们脑海里浮现的就是一贬再贬,贬无可贬;一提及苏轼的精神,我们脱口而出的就是乐观、旷达,这仿佛已经成为苏轼的一个标签,一种象征。但是谁又天生就是乐观、旷达的呢?“乐观”一词仿佛随意消解了苏轼遭遇到的所有苦难,  相似文献   

18.
苏轼是一位聪明睿智的文人,其聪明不仅表现在他的文学成就方面,而且还表现在他对人生的透彻感悟以及通达的处世态度方面。本文结合苏轼词中所表达的种种情态,分析了他对人生的透彻感悟以及通达的处世态度,“管中窥豹”地略见其“全人”的聪明睿智。  相似文献   

19.
苏轼是中国文化史上的旷世奇才.他学识渊博,思想睿智,人品高尚,性格诙谐,境界超脱,处世潇洒,阅历丰富,才情恣肆,成就卓越,影响深广.作为中国历史上的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北宋中后期的文坛领袖和创作巨匠,苏轼在诗词、文赋、书画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和地位可谓彪炳千秋.举凡文学、书法、绘画、哲学、茶道、烹饪、养生、园林……几乎在人文领域的各个方面,苏轼都显示出不凡的造诣.  相似文献   

20.
大雁,是中国传统绘画题材,在唐代就已经入画了,历代的文人、画家都留下了许多表现大雁飞、鸣、食、憩的作品。《宣和画谱花鸟叙论》曰:“故花之于牡丹芍药,禽之于鸾凤孔翠,必使之富贵,而松竹梅菊、鸥鹭雁鹜,必见之幽闲。”在中国美术史上,有许多名家画过此类题材:东晋顾恺之画过《凫雁水鸟图》、五代黄筌画过《霜林鸣雁》、宋代赵宗汉画过《水荭芦雁》、崔白画过《雪芦双雁》等。到了元、明两代,芦雁由工笔转为水墨小写意,元代王渊,明代林良、吕纪等均有画雁之作。清代产生了一位以画雁名世的杰出画家--“扬州八怪”之一边寿民,被人们称为“边芦雁”。本文介绍的明代汪肇的《芦雁图》,是典型的以雁为题材的佳作,体现出一种文人派画风和笔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