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克思社会形态划分理论经历着不断发展的演进过程。最初,马克思恩格斯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看作是阶级斗争的历史,由此提出“二形态”说,并在此基础上对阶级对抗的社会形态作了进一步的划分。后来,又提出了两种不同的“三形态”说,使社会形态划分理论逐渐成为科学。马克思没有明确提出“五形态”说,但在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中包含有“五形态”说的思想。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社会形态划分理论经历着不断发展的演进过程。最初,马克思恩格斯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看作是阶级斗争的历史,由此提出“二形态”说,并在此基础上对阶级对抗的社会形态作了进一步的划分。后来,又提出了两种不同的“三形态”说,使社会形态划分理论逐渐成为科学。马克思没有明确提出“五形态”说,但在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中包含有“五形态”说的思想。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初步确立后,又提出了“社会形态”这个概念,并对社会形态理论作了经典表述,最后在《资本论》中得到实际运用和深化。  相似文献   

4.
1988年全国史学理论讨论会七月份在山东召开,会议的中心议题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现将讨论的主要观点综述如下。一、关于社会形态概念一些讨论者提出,社会形态主要是指社会经济形态,因而“社会形态”和“社会经济形态”实际上可以互用。他们的根据主要是,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说:“大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在我国理论界几乎普遍赞同马克思的五种社会形态理论,甚至把它当作划分社会形态的唯一理论。这显然是片面的。其实,在马克思的著作中,还有从其他角度、用其他标准划分社会形态的理论。马克思在1857—1858年写的《经济学手稿》中说:“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社会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成为哲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在见诸报刊的诸多论述中,马克思的“五形态”社会发展理论受到了异议和非难,有人甚至干脆否认马克思有过“五形态”的社会发展理论。那么究竟应当如何理解和看待“五形态”理论?应当如何理解“五形态”和马克思的其它社会形态划分法之间的关系?本文就此谈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的“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经历了一个历史演变过程。就社会形态的演进过程来说,它最初是被马克思用来表述社会形态演进的起点,尔后由于原始社会的科学发现而放弃了这一概念;就东方社会发展的特殊道路而言,马克思并未放弃这一概念,而是借助于它的特定内涵,得出了东方社会具有独特发展道路的结论,使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形态的理论获得了新的生长点。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近世中国社会性质与社会形态问题研究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有关近世中国社会性质与社会形态问题的研究成果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 ,一些传统课题的研究有所深化 ,如围绕“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概念、“两半社会”与近世中国社会性质和社会形态等问题 ,产生了一些新认识、新观点 ;另一方面 ,拓展了一些新的研究课题 ,如有关社会形态和社会性质概念、现代化与近世中国社会形态和社会性质等问题 ,也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9.
任何一个社会形态都是经济、政治和文化形态的统一体,但它们并非处于同一等高线上,其中,社会经济形态处于基础的决定性地位,是社会形态的核心。马克思最初对社会形态演进的论述,实际上也是从社会经济形态(马克思称为“经济的社会形态”)的演进而言的:“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可以看作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33页,人民出版社,1995)正因为如此,可以把社会形态与社会经济形态作为同义语来使用。循着这一思路,我们可从论证资本主义经济形态的世界历史性极限来说明…  相似文献   

10.
"社会形态"和"经济的社会形态"是马克思社会形态学说中两个不同的范畴.在它们的基础上,马克思分别发展出了三大社会形态学说和四种经济的社会形态学说.当前的研究必须反思教科书体系五形态说的思想钳制,正确认识两种社会形态学说的理论关系,防止非社会形态倾向.  相似文献   

11.
侯晓丽 《唐山学院学报》2011,24(4):17-19,26
私有制和私有财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最重要的两个概念。所以,要正确理解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思想就必须首先理解这两个概念在马克思的语境中的确切含义。文章试图通过对马克思著作的研读,来阐明这两个概念。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的社会发展“五形态”说是人类历史总体发展一般规律的概括,中国社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跨跃是社会形态更替的具体形式。中国社会对资本主义制度跨跃是在马克思的社会发展“五形态”说的指导下完成的,中国社会对资本主义制度跨跃的成功,是对马克思的社会发展“五形态”说的科学性的征明,而不是否定。  相似文献   

13.
在马克思一生的理论探讨中,交织着两条不同的线索:一条是对资本主义社会及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另一条是对前资本主义社会及人类学的研究。正是在人类学研究的基础上,马克思创立了社会形态理论。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包含着两个不同的维度:一个是欧洲社会形态演化的维度:氏族公社、亚细亚所有制、奴隶制、封建制、资本主义所有制、未来共产主义所有制;另一个是东方社会形态演化的维度:氏族公社、亚细亚所有制、社会主义所有制(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未来共产主义所有制。马克思东方社会形态演化的理论是中国发展道路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文章认为,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是“六形态”和“三形态”,“六形态”和“三形态”立足于不同的角度,但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马克思以唯物史观分析历史而得出的科学结论,二者是一种互相补充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重新审视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演进的理论及其重要意义—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唯物史观理论基础研究》(《新视野》1997年第5期冯景源文)针对多年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否符合社会发展史普遍认为的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演进”的问题,从马克思早期到晚期的著作,包括《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资本论》、晚年的《人类学笔记》、《历史学笔记》进行了深入系统地探讨。针对那种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按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演进”,因而是“早产儿”“畸形儿”,不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说法,从而产生两种重新解释或补充:一种认为马克思晚年…  相似文献   

16.
关于对社会形态概念的理解,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家主要从两个角度来论述:静态地理解的社会形态主要指生产关系;动态地理解的社会形态主要指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我国理论界对社会形态概念的理解主要有四种看法,都有自己合理的地方和明显不足。新的探索应该在思维方式和方法上跳出“要素决定论”的窠臼。我们对社会形态概念的理解是:任何具体的社会形态,都是以具体的社会生产力、具体的杜会生产关系和与此相适应的具体的上层建筑这三个基本要素为基础而建构起来的一个具体的社会统一体。’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奚兆永教授在《关于五种社会形态理论的讨论》一文中提出的质疑逐一做了回答,表明奚教授提出的各种不同意见全都缺少文本的依据,因而是不能成立的。为了进一步表明马克思没有提出过“五种社会形态理论”,而只提出过“三大社会形态理论”,本文还从马克思研究社会形态问题的目的和方法两个方面提出了两个简要的补充论证。  相似文献   

18.
关于对社会形态概念的理解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家主要从两个角度来论述 :静态地理解的社会形态主要指生产关系 ;动态地理解的社会形态主要指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我国理论界对社会形态概念的理解主要有四种看法 ,都有自己合理的地方和明显不足。新的探索应该在思维方式和方法上跳出“要素决定论”的窠臼。我们对社会形态概念的理解是 :任何具体的社会形态 ,都是以具体的社会生产力、具体的社会生产关系和与此相适应的具体的上层建筑这三个基本要素为基础而建构起来的一个具体的社会统一体。  相似文献   

19.
一、依法行政与政治文明的关系1、政治文明概念的提出及其内涵与特征政治文明,是指“人们改造社会所获得政治成果的总和。一般表现为人们在一定的社会形态中关于民主、自由、平等、解放的实现程度”,这种实现程度通过“建立与生产力、生产关系状况相适应的社会政治制度、法律制度、民主制度”来实现,“其中国家政治制度是政治文明的核心。”马克思1844年11月在《关于现代国家的著作的计划草稿》一文中,提出了政治文明的概念。后来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对政治文明做了进一步的阐述,指出文明的结构应分为三个部分,即物质文明、…  相似文献   

20.
科学分析社会发展进程的历史阶段,是共产党人改造客观世界的重要前提之一,是我们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出发点。认真考察一百多年来马克思主义者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上的认识过程,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深入理解党的十三大阐明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无疑是有意义的。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发展阶段论在马克思恩格断的大量著作中,“共产主义”和“社会本义”两个概念往往是通用的。把“共产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形态时,他们主张对其发展进程作必要的阶段划分。马克思在总结1848年欧洲革命经验的过程中,及时批判了共产主义运动内部以维利希—沙佩尔为代表的“左”倾错误思潮,积极同危害革命的冒险主义作斗争。1849—1850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