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作为技术全球化的衍生品,文化全球化以文化传播为媒介,体现不同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交流和互动。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文化帝国主义与文化民族主义之间的发展并非泾渭分明,而是呈现出在碰撞交流的过程中相互之间挪用、吸收、融合有益成分。"文化转换"(transculturation)正是体现出不同文化融合和趋同的现象。《花木兰》和《功夫熊猫》是两部以中国故事为背景的美国制造影片,都在不同程度上体现出中国元素和美国精神。文章试图从人物、情节和场景三方面分析影片中涉及文化转换的现象。  相似文献   

2.
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认为一个政党或阶级获得长期稳定的统治的关键是首先获得"文化霸权",这必然要求政党或阶级重视媒介。葛兰西把媒介和传播看作"争霸"的场所和武器,正是在"争霸"过程中,不同的意识形态集团(阶级)更注重借助媒介的力量进行博弈,凸现了媒介的力量,客观上也促进了社会民主进程,这就为理解文化的对立与和解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3.
“媒介”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媒介研究之前,首先要确定"媒介"是什么,媒介研究的对象是什么。联系中国和西方文化历史,媒介的内涵主要表现在广义与狭义两个层面。相应地,其外延随内涵的变化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结合传播学的"拉斯韦尔模式",媒介研究的对象应该涵盖媒介机构、媒介文本、媒介技术、媒介受众及媒介社会效果五个方面。这样,我们方能理清媒介研究、媒体研究、媒介文化研究(媒介批判)几类研究之间的关系,从而确保研究前提的科学性与严密性。  相似文献   

4.
将框架媒介置于城市的空间信息传播的场域之中,从城市空间与框架媒介的关系、框架媒介的传播模式与传播形态、框架媒介的影响力三个方面进行传播学解读。框架媒介在城市空间信息传播中定位于城市公共空间,其属性是城市"静止"空间的及时传播,其核心功能是"分众传播"的构建与延伸。框架媒介具有"固定—强调"的传播模式及其"强链接"复合动力系统的传播优势,两者均体现出框架媒介灵活化的拓展应用功能。框架媒介对受众、社会及传播效果方面的影响力,促进了媒介空间化与空间媒介化现象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曾祥婷 《考试周刊》2011,(56):101-102
伴随着全球化的趋势,国与国之间的国际交往不断增多,跨文化交际日益频繁,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也在全球化。面对英语全球化的趋势,中国教育部于2004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首次明确将"文化意识"同"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学习策略"和"情感态度"列为五大课程目标。本文将对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中的文化意识目标及文化教学作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6.
宋媛媛 《文教资料》2012,(32):92-94
20世纪90年代,城市急遽发展,中国进入一个城市时代,城市文化成为当下中国文化的轴心,邱华栋在对北京颠覆性的书写中,以空间与时间的双重构形重新建构城市,并以中产阶级为切入点解读城市的文化心态,他将"北京"从传统书写中剥离,在新的城市想象中寻找其作为全球化大都市层面上的城市自我意识。  相似文献   

7.
解析"媒介事件"的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近年来新闻传播学界使用频率较高的"媒介事件"、"伪事件"、"奇观"和"新闻策划"等概念的内涵及其使用进行学理的梳理和辨析,认为这些概念之间具有一定的相通性,可以从两种理论范式的角度来理解:(一)真实事件→媒介化→媒介事件;(二)媒介化的动机→导演事件→媒介化→媒介事件.  相似文献   

8.
《百家讲坛》作为传统文化与电视媒介"联姻"的产物,在电视媒介传播特征和媒介市场化运作的双重作用下,传播的是发生了"变质"的传统文化。本文通过分析《百家讲坛》现象来对传统文化的电视传播进行一定的反思。  相似文献   

9.
伴随着全球化的进程,文化的全球化已成不可逆转之势。对于文化的全球化,批判与质疑如影随形。西方传媒集团在雄厚的传媒实力"护航"下,以强大态势对外输出新闻、娱乐等媒介产品,逐渐成为全球化过程中文化渗透与传播的主导力量,牢牢把持着文化交往范畴内的话语权。面对此种挑战,我们应从其所生产的媒介产品的类型分析入手,进行针对性的文化"生产"与文化"突围"。  相似文献   

10.
麦克卢汉认为,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或曰任何一种新的技术),都要在我们的事务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引入尺度的概念,媒介的内容和形式相分离;媒介是肢体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延伸;媒介成为划分文明历史时期的标志;媒介有"冷媒介"和"热媒介"的区分。媒介即尺度,是理解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11.
中国早期广播电台的民营,既是大众媒介走向“现代性”的尝试,也是中国都市文化融入“世界性”的缩影。在传媒产业化、资本化的今天,对于中国早期电台民营化的研究与反思,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12.
“美文”对我国文学创作的繁荣和现代文化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现代传媒的兴盛,促进了“美文”的传播;而“美文”也在文化普及方面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皖江城市带的文化产业发展基础良好,集群发展条件优越。应按照“二核”(合肥核、芜湖核)、“二廊”(沿江文化产业发展走廊、合一芜一马文化产业发展走廊)、“二翼”(滁州翼、宣城翼)进行产业集群的空间布局,选择地域型文化产业集群模式、主导型文化产业集群模式和制造型文化产业集群模式发展文化产业,这对于提升皖江城市带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水平以及推进整个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乡土文化及其传播对保持民族及民族文化的独立性具有决定意义,它对我国提升国家“软实力”、捍卫“文化安全”、强化民族身份认同等方面均具有重要价值;中国乡村的“类城市化”发展使得人们的生活具有了一定的“工具理性”色彩,而要对抗“工具理性”的不良影响,乡土文化也不可或缺;现代媒介技术笼罩着乡土文化的审美空间,营造出乡土文化传播的“媒介景观”。要在全媒体时代背景下有效地保护乡土文化,传播这一维度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5.
天津作为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其城市街道是城市形象和文化的重要载体。本文以天津街道的演变与发展脉络作为切入点,通过对大量史料的整理研究,以时代背景作为划分依据,将其归纳为"传统"、"近代"和"现代"三个城市街道发展阶段,并以此分析总结出影响天津街道演变与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在泉州,红砖建筑具有极高的建筑品位、艺术价值及丰富的文化内涵,保护、研究和开发泉州红砖建筑文化对于地域文化的挖掘和区域品牌的的建立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将主要从文化的角度探讨研究泉州红砖建筑文化的旅游发展,在现有资源开发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出满足多类型旅游者旅游需求的线路和产品,弘扬泉州红砖建筑文化,为泉州旅游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走出"高楼大厦竞自由"的雷同模式,打造"生态、宜居"的有机生成性城市审美形象是柳州城市建设关注的一个重点问题。柳州市的城市审美形象塑造应在坚持"天人合一,自然为道,天地人谐美"的建设理念之下,用"源""汇"相循的建设机制作保障,以"刚柔结合、独具特色"的水、龙文化建设为特色,打造一座充满人性化的审美之城,实现"城市,让人生活得更美好"的理想。  相似文献   

18.
钦州市在挖掘和利用刘冯文化资源、建设城市文化品牌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存在着不足.刘冯文化是钦州市最有特质和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刘冯精神是钦州城市文化精神的灵魂,深入挖掘、有效开发刘冯文化资源,是钦州市城市文化品牌建设的根本,为此要加强对刘冯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组织实施刘冯文化工程,大力推进刘冯文化研究的“深度融合”,深入挖掘开发刘冯文化的经济亮点.  相似文献   

19.
高水准的旅游目的地形象定位是城市旅游推广的重要抓手.这一形象源于对目的地优势要素的分析与提炼,与历史、文化、景观、配套等诸多因素相关.最能代表济南“文化基因”的是泉文化而非泉水,是多要素的文化聚合体,除此之外还有灿若星河的名士文化,以护城河一线为代表的、如诗如画似江南的美景.在以上要素的基础上,提炼最具济南特色的城市旅游形象.  相似文献   

20.
现代城市是人类文化的渊薮和现代文明的集萃,更是文化先锋的试验田、文艺时尚的风向标。现代城市文化生态健康与否直接关系着整个国家文化建设的成败,在中国"大转型"的时代尤其要注重城市文化生态的养护与改善,真正贯彻整体性的"科学发展观"和永续性的"生态思维"。全球化的正面价值是人类文化不断提高其内在的"文明总量",但它又常常在人类文明不断减少其外在的"文化差异"的过程中,遮蔽人类文明可能的前进方向、甚至湮灭人类更好的生命形态。如何在增加人类"文明总量"的同时尽量保持"文化多样化",既是全球化时代人类的共同课题又是中国新型城市化亟待解决的难题,这事关"文化正义"的匡扶与"文化正能量"的有效释放,对于尽快扭转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瘸脚"与"文化生态失衡"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