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皖江城市带是国家为促进中部崛起规划的四大城市群之一,区位优势明显。而地位劣势突出,最关键的问题是缺乏具有带动力强的极核的作用。芜湖与安庆历史上均为皖江地区乃至安徽省的最具影响力的重要城市,但目前还不足以带动皖江城市带的发展。皖江城市带东西两段经济水平差异较大.东段发展水平较高,西段经济基础差,边缘化倾向显现。只有重点推进“芜马同城”战略。提升安庆市在皖江城市带西段的极核功能,强化城市带核心,在新的发展环境中重新构建芜湖-安庆双核关系,才能有效地推动皖江城市带整体发展。  相似文献   

2.
基于皖江城市带产业集群的具体情况,对钻石模型进行修正。随后从资源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与支持性产业、集群的战略结构与竞争、政府作用、机遇、区域文化与外来投资八个方面分析了皖江城市带产业集群的发展,从而提出一些对集群发展有利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3.
建设文化产业园区对提升文化产业发展水平,推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皖江城市带的安庆、铜陵、芜湖应以建设黄梅戏文化产业园区、青铜文化产业园区和动漫创意文化产业园区为定位,整合文化资源,实现集群发展,并在文化产业政策保障、资金投入、人才培养和环境营造等路径上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4.
物流产业集群是区域物流发展的必然趋势。文章在剖析皖江城市带发展物流产业集群必要性和条件的基础上,采用区位熵计算方法对皖江城市带物流产业集群发展水平进行实证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物流产业集群发展建议:加大政策落实,发展特色物流产业集群,促进制造业集群与物流产业集群联动发展;大力培育现代物流企业,加快物流产业的社会化进程;加速物流信息化和标准化建设,建立物流人才培养与引进机制。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电子商务行业快速发展,已成为重要的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对拉动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皖江城市带是安徽重要的城市经济带,发展电子商务产业集群可以有效促进皖江城市带经济发展。目前,皖江城市带电子商务发展迅速,但仍面临专业人才短缺、意识落后、缺少龙头企业、缺少电商服务企业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应大力引进电商专业人才,鼓励本地企业开展电子商务应用,鼓励外地电商企业来本地投资创业,搭建企业交流合作平台。  相似文献   

6.
立足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背景,以问卷和访谈的方式,对池州市五大主要产业园区进行调研,分析比较探讨其产业集群发展的问题。目前池州产业集群的类型主要是以产业园区为依托的政府主导型产业集群(产业聚集区),且正处于园区化向集群化的转变过程中,产业集群仅处于雏形阶段。因此,必须借鉴国内成熟产业集群发展经验,依据现代产业集聚理论,发挥比较优势,有针对性的强化制度供给,加强产业园区的专业性和特色化建设,推动产业园区由“企业集聚”向“产业集聚”过渡。  相似文献   

7.
工业化与城镇化相互促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成立以来,示范区城市形成了产城互动、融合发展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滁州市是示范区的一“翼”,其颇具特色的城镇化进程是示范区城市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缩影和范本。  相似文献   

8.
皖江城市带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应注重提高产业转移承接效率,避免走以往的高投入低收益的粗略式发展道路。以2010年皖江城市带各地区省级以上工业园区部分投入产出数据为样本,运用DEA方法对皖江城市带产业承接效率进行评价。结果显示,皖江城市带产业承接效率高于安徽省平均水平,但是大部分地区还是非DEA有效,并处在规模报酬递增阶段。皖江城市带应实施产业链招商,培育产业集群;立足自主创新,提升产业发展水平;优化产业发展的硬环境和软环境,吸引更多的投资。  相似文献   

9.
国务院批复实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6年多来,皖江城市带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以下简称战新产业)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为更好促进全区战新产业长效快速发展,本文运用spss进行区间估计测算其战新产业总体集聚程度,并与京津翼战新产业发展现状进行对比,探究其在产业布局、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协调区域发展、加强地区衔接配合等建议.以期为政府制定各项政策提供有利参考,促进皖江城市带战新产业蓬勃发展,成为安徽经济稳增长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0.
以综合质效以及五大发展理念为基础构建指标评价体系,采用熵权法对皖江城市带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度.结果显示:整体而言,2012—2020年间,皖江城市带的经济发展质量在波动中有所提升;分维度来看,除开放发展水平有所下降以外,皖江城市带的创新、协调、绿色和共享发展水平均有所提升.就皖江城市带各大城市而言,合肥市和芜湖市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分别超过了0.6和0.4,分处皖江城市带的第一和第二梯队城市;铜陵等其他七市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均处在0到0.4之间,均是皖江城市带的第三梯队城市.分维度而言,皖江城市带各个城市在不同维度的表现各有优劣.  相似文献   

11.
西南民族文化产业总体上以少数民族/族群文化为资源基础,在总体结构形态上,从外部区别于西方后现代社会和我国先发展城市的文化创意产业形态,是源自于前现代文化和返璞归真的文化消费心理双重推拉作用形成的.内部结构形态分类,大致与西南民族走廊在空间上表现出一致性,可以作为西南民族文化产业“文化资源——发展模式”分类基础,是西南民族文化产业基本结构形态框架.不能以行政区划和民族/族群进行简单替代,而要考虑民族文化产业布局的历史、地理环境以及文化资源禀赋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2.
宜宾强力实施“工业强市”和“两化”互动发展战略,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壮大优势产业和实现经济转型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产业布局矛盾日益突出、中小企业产业聚集状况差、各园区发展不均衡、产业园区社会服务体系不完善等问题依然严重制约着“工业强市”和“两化”互动发展战略,应从加强工业园区建设、优化园区产业结构、加快园区的社会服务体系建设、结合地方优势、合理打造产业经济等多方面采取措施,寻找对策,推动“工业强市”和“两化”互动发展战略的顺利推进.  相似文献   

13.
“卓越计划”作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一项重大改革项目,必将引领高校全面和深层次的改革与发展。构建一种基于"卓越计划"的"1214"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强调"一个目标、二个计划、三个模块、四个重点"的"1234"思路;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强调,企业专家全面参与人才培养过程;专业按照通用标准、行业标准培养一线工程技术人才;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技术能力和创新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14.
文化创意产业是一种新兴的生态型产业,作为区域产业经济发展"乳化器",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后危机"时代经济转型的新增长点。通过对比分析鄱阳湖内部各地区和其与周边相邻经济区创意产业竞争力,可以对鄱阳湖地区文化创意产业进行正确、合理的定位,有利于进一步促进该区域创意产业发展,真正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成为具有全国领先水平的、先进高效的生态产业集群区。  相似文献   

15.
区域经济理论中的梯度原理为"京张城市走廊"的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该原理认为,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的区域会形成朝向经济发展程度较低的区域的梯度力,区域间的经济发展落差逐渐弱化。但是行政力量会改变梯度力的方向以及变化的速度,往往会以行政区划为界形成"梯度力断层",如果区域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以行政力量为约束的博弈,小城市的发展机会就会被大城市"袭夺"。在"京张城市走廊"建设过程中要突破行政区划硬约束,使得县级行政单元之间实现软对接。在走廊上构建"延庆子团"、"怀来子团"、"宣化子团"、"张家口子团",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张乌大"三角形,促进"京张城市走廊"快速形成。  相似文献   

16.
东亚网络法文化,一个基于地域性文化联系的特别共同体,在网络游戏的牵引下被贴上“网游文化”的另类标签而开始进行东亚国家与地区的有关问题的观察和比较。“和而不同”,终究成为了中国(大陆与台湾地区)、韩国与日本在“网游”问题上所形成的涉及制度、观念、行为在内的法文化的最大特点。希冀通过对东亚网络游戏发展与流动中的碎片问题加以发掘,以法律规制的解析路径,给予如网络游戏等信息社会的各类新问题以法文化角度的更多关注。  相似文献   

17.
文化旅游创意产业是以文化和创造力为核心,应用创意产业的思维方式和发展模式,提供附加值高、体验与参与性强的创意旅游产品和服务的企业、组织、活动等要素的集合。发展文化旅游创意产业,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部尔多斯旅游业发展的战略选择。鄂尔多斯具备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优越条件,可形成“成吉思汗文化”、“沙漠文化”、“蒙古风情文化”三大旅游创意产业集群。另外,节庆民俗模式与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园模式是适宜于鄂尔多斯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的运作模式,需要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8.
与会代表认识到,文化振兴是助推安徽实现顺利转型的强大精神力量,是时代的呼唤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文化振兴需要强化文化创新意识,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同时还应充分认识安徽三大区域文化的精神价值及特征,进一步发掘、保护和利用安徽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培育和发展新兴文化业态,促进文化的多元发展,为打造安徽文化强省和经济强省服务。  相似文献   

19.
学界对"情"与"采"范畴的论析并没有因《文心雕龙》研究的深化而清晰起来,相反矛盾与分歧逐渐增多。因此,还原其主要范畴的应有之义,回归刘勰论述的意义原点,成为深化"情采"篇研究的重要理路。文章着重从文本出发,重新审视范畴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认为"采"非"文","文"与"质"是"采"的两个维度;"情"非"质","情"是刘勰"情性"本体观的体现。这一研究有利于澄清当下的种种误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