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高等教育因与社会严重脱离形成高校“温室效应”,使高校在专业教育方面存在严重的结构性问题。本文提出我国高校应该建立“市场化理念”,并对高校专业建设和学生培养的市场化理念进行了充分论述,提出了“校园微型经济环境多元驱动教学模式”这一解决方案,并介绍了该解决方案的实施效果。  相似文献   

2.
高校对于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的若干问题已经形成广泛共识,但是仍有一些问题,学界还较少论及。对此,文章提出当前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三大策略”:应坚守教书育人这一初心;应与一流课程建设紧密融合;应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导向。在课程和专业教学日益国际化的环境下,教学实践中当做好国际理解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跨文化教育与文化自信教育相结合、使命教育与美育相结合。  相似文献   

3.
德国高校专业教学计划的设置通常都需要专业性的认证标准检验,而霍夫应用技术大学机械制造专业教学计划设置更注重“实践导向”、突出“学习方法”、融合“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应借鉴德国经验,科学设置专业教学计划,有效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为实现“中国制造”升级为“优质制造”培养大量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相似文献   

4.
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确立,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将担负起“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全民族的“健康素质”和“形成比较完善的健身体系”的重任。因此,研究和思考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医学科普知识教育,对于深化高校体育专业教育的改革和提高体育专业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德国跨国高等教育在联邦教育与科研部资助、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主导下快速发展.德国跨国高等教育可以分为与国外高校联合开设专业、建立德国高校支持的本土高校、设立大学海外分校或研究所、设立德资海外独立高校四种模式.德国跨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有着不同于英美澳等国的特点,更具有国家战略色彩、专业设置以工科和自然科学专业为主、教学和科研相结合.在新的国际环境下,德国跨国高等教育也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在项目运行中出现了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6.
当前社会观念和心理认知对涉农高校大学生专业思想造成新的困境,包括第一志愿录取比例低、转专业比例高、职业认同感低、改行比例高等问题。在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启示下,开展“抓住好奇心,培养学习兴趣”“抓住探索心,培养科研兴趣”“抓住进取心,培养综合能力”“抓住事业心,培养就业能力”的分层次专业思想教育,改善社会认知、培养环境、就业环境、培养模式,是化解农科学生专业思想教育困境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7.
德国大学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世界教育信息》2006,(6):21-22
我国教育语境下的“素质教育”,在德国教育界多被称为“关键能力培养”或“关键素质培养”。对关键能力培养的提倡最早始于德国职业教育界,随着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和人才竞争的加剧,德国高等教育界也越来越重视大学生的关键能力培养问题,为此,有些大学成立了专门的研究机构,设置了专门的教授岗位。德国大学生所应具备的关键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自我能力、应用能力和环保能力。德国高校促进学生关键能力培养的方式主要有附加方式和一体化方式,后者强调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实践导向学习。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德国高校在新时期再次提出培养大学生“关键能力”的宏观背景为切入点,对德国高校中“关键能力”的内容、特征等内涵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德国高校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的多样化途径,以及现代社会对大学生就业能力要求的变化,提出德国“关键能力”培养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启示,即逐步树立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质量观、注重“关键能力”的培养,明确“关键能力”培养要求、开设多种形式的关键能力培养课程,专业教师须转换观念、在教学中突出对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关键能力”的培养要有成效、合理的评价模式,促进“关键能力”培养的国际化对接。  相似文献   

9.
随着教育扩张,中等、高等学校差异化以及学生来源多元化,德国高校入学资格类型发生分化,其获取路径不再由文理中学和普通高中毕业考试垄断,变得丰富多样。针对不同的高校类型、中学类型、教育形式以及结合不同的职业教育元素,德国高校入学资格演变出普通的高校入学资格、有专业限制的高校入学资格、应用科学大学入学资格和有专业限制的应用科学大学资格四种形式。德国高校入学资格的获取路径趋于稳定和完备,既有维系文理中学主体地位的“皇家之路”,也有针对成人补取学校性质资格的第二条教育路径,还有在教育政策日程上日益重要的面向职业(教育)人士开放高校的第三条教育路径。德国高校入学资格及其获取路径在多样性和稳定性之间实现了制度化,体现了教育体系中逐渐增加的规制性、职业性和融通性。  相似文献   

10.
朱洁  黄海平 《教育技术导刊》2019,18(11):172-175
随着新工科专业建设的开展,探索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和创新“互联网+”环境下工程教育教学方法成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重点,由此催生了微专业建设需求。为了探索我国高校计算机微专业建设路径,对国内外微专业建设现状进行了比较,分析了微专业优势与价值。与传统专业对比,总结微专业在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授课方式与结业要求等方面特征,探讨我国高校建设微专业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建设思路。  相似文献   

11.
大学是青年人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加强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必然要求,面对21世纪我们将面临着许多新问题、新情况,高校党委要贯彻“以德治国”方略,与时俱进,搞好新时期的大学德育工作。  相似文献   

12.
高校对青年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忽视个人自我价值,忽视学生自身诉求,忽视青年人的多元化价值追求等问题,由此而形成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的隔膜和对立,制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整体形象和实际效果。在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转变教育者指导意识,提高教育者主体素质、优化教育环境、优化校园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种载体,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可以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世界教育信息》2006,(3):24-24
德国各高校不热衷于建设综合性大学,因此对德国高校学科的排名具有一定的说服力。中国驻德国大使馆教育处提供的德国“强势学科库”是留学德国选择专业的一项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4.
影响大学本科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基础课程所具有的“基础性”、大面积性”、核心性”等特点,决定了它们在本科课程体系中举足轻重的地位。从青年人成长的角度看,基础课程从根本上保障高等院校培养的“才”是健全的人才,是拥有宽厚的人文基础和科学基础的人才。从行政意志的角度看,基础课程最能体现教育行政公认的“制度性话语”。但随着近几年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人们普遍反映基础课教学质量下降。当我们审视当前基础课教学,不难发现基础课教学中存在不少问题,能否解决这些问题对于保障基础课教学水平、提升高校的整体教学水平都至关重要。为此,华东理工大学高教所进行了“…  相似文献   

15.
我国高校专业教育过早的弊端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高等教育的组织形式是专业教育。高校的专业教育从学生一入学就开始实施,这并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我国高校专业教育过早有其形成的原因,并存在弊端,本文拟就此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几点建议。一、我国高校专业教育过早的成因及表现形式“专业是根据学科分类和社会职业分工需要分门别类进行高深专门知识教与学活动的基本单位”,[1]它“比英、美高等学校的系科,业务范围要狭窄”。[2]从1952年起,我国开始采用苏联高等学校的专业目录,按专业培养专门人才,并按专业实行全国统一招生制度。这种按专业录取,按专业培养的方式,为新中国经济的…  相似文献   

16.
德国环境教育的实践研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英 《教育导刊》2005,(2):46-48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经济获得了非常迅速的发展,创造了“经济奇迹”,成为世界经济强国。与此同时,为了保护环境,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德国发起了绿色运动和环保运动,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开始兼顾“生态”环境,提出了“生态社会市场经济”。德国之所以有效地兼顾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环境教育体制的完善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一、德国环境教育状况(一)学校环境教育德国中、小学环境教育可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针对60~70年代的水污染、70~80年代核废料处理、90年代的臭氧层破坏等问题,德国的环境教育有不同的重点。90年代初期,环境教育的内…  相似文献   

17.
职业价值观对大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有着长久、深刻的影响。当今世界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工作环境复杂多变,面临着社会文化差异等多方面的压力。因此,应重视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培养。从“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理念”等维度入手,通过校内课程思政潜移默化的引导和汉办、侨办等行政机关或机构的专项教育等方式,借助网络与新媒体的传播路径,多维度立体化地对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价值观进行塑造,帮助他们形成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和谐统一的职业价值观。  相似文献   

18.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也是亟须解决的现实问题。以创新教育、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专业教育的内涵为逻辑起点,深入分析各概念之间的异同,并指出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是社会对高校人才的迫切要求,也是高校开展人才培养质量改革的突破口。研究认为,高校开展专创融合的过程中应树立“以能力为主”的质量观,建立起“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体系,大力推进有专业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实行创新创业选课制度和学分管理,从而解决专创融合过程中课程体系和制度管理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19.
钱亮 《文教资料》2010,(3):233-235
感恩教育对于提高当代大学生的道德修养、促进个体的自身发展、增强社会的和谐文明程度等具有重要意义。高校进行感恩教育应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感恩观,引导学生识恩、知恩,构筑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环境,强化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鼓励参加专业实践和社会实践,开展有针对性的学习教育活动.从而形成多层面、全方位的立体教育网络。  相似文献   

20.
程浩萍 《文教资料》2010,(21):185-187
在当前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教育和引导大学生自主创业,是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重要途径。本文结合艺术专业大学生就业创业实际,认真思考高校创业教育对于学生成长成才并实现充分就业的重要意义,旨在促进高校积极建构并形成"创业教育面向每一位学生,每一项专业教育都是创业教育,政府、学校与学生形成创业教育合力"的"全纳式"创业教育新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