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独特的写作风格中突出的特点之一是其小说的"无情节"结构.在她的"无情节"结构中作者对时间空间的处理在英语短篇小说的实验改革中起了开拓的作用.<已故上校的女儿们>的叙事结构突出表现了她的时空处理手法,并且几乎天衣无缝地契合了主人公自我分裂的性格特征.这种在叙事结构和叙述内容上的巧妙结合表明曼斯菲尔德在写作风格上更加成熟,同时也更加明显地表现了她的现代派写作风格.  相似文献   

2.
姚娜 《绥化学院学报》2010,30(3):108-110
莱辛的代表作<金色笔记>中多重叙事情境的叙事策略使得传统的线性叙事实现了空间转向,并创造了时间空间一体化的叙事格局,所运用的多重叙事情境下的叙事策略构筑了莱辛独特的叙事"话语"并组建了新的时空秩序,小说深刻反应了虚构与现实的分裂与整合,同时反映了主人公的心理历程以及当代人类生存状态的荒诞性.小说多重叙事情境构成了多重意蕴空间.  相似文献   

3.
汉语是注重话题的语言,依据CP分裂假说,汉语分裂句"是……的"结构的句法生成经历了话题化与焦点化两种语法过程,是体词性成分话题化与"是"字聚焦功能先后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张爱玲的短篇小说《桂花蒸阿小悲秋》关于女性主体的叙事是分裂的。叙事者运用自由间接引语以权威的姿态竭力建构女性的主体意义,而作品中的女主人公丁阿小的叙事却不断地与男性秩序合谋,对前者进行挑战,使整个文本的叙事出现了裂痕。  相似文献   

5.
从叙述者的角度来看,鲁迅先生的自我小说《头发的故事》和《在酒楼上》凸显了叙述者的特征,即采用叙述代言人的方式来结构全文。叙述者与接受者身份的相互转换、作者自我的分裂和人物限制视角的使用,都体现了鲁迅先生在叙事策略上的高明之处,为自我题材的小说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6.
鲁迅是残雪唯一认同的中国作家,这源于她独特的文学观。残雪提出"新实验"文学的主张,其基本特征是表现"内心的地狱"里的"分裂的灵魂"图像,残雪的小说和鲁迅的《野草》、《故事新编》中的几篇正具备此特征。从中国文学史的谱系上来考量,残雪的文学实践显示出其独特的存在价值和文学史意义,因为中国文学拙于表现人物幽邃的潜意识世界和"分裂的灵魂"图像。但残雪"非此即彼"的一元化思维方式、唯我独尊的文学秩序价值观却是偏颇的。  相似文献   

7.
奈保尔自我相抵的矛盾和分裂在《河湾》的叙述策略上凸显为叙述分裂和自我消解。第一重自我消解存在于文本内部,小说的“异乡人”视角以及与主人公不相称的西化观念消解了文本企图建构客观化历史叙事的企图;第二重自我消解存在于文本内外对照,《河湾》中混乱狂暴的非洲现实与非洲国家的民族解放的伟大历史意义彼此消解,而这种解构因素导致文本叙述意图在某种程度上被质疑和颠覆。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结构和分布两方面对英汉分裂句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二者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又存在一些差异,主要表现在:英语分裂句结构较为复杂,被强调部分从母句移出,而汉语的分裂句则只是在被强调部分前加"是"字,被强调部分并不外移;英语句子的某些成分可以用分裂句和假拟分裂句强调,而汉语只能用假拟分裂句强调;英语的分裂句一般不用于强调谓语,而汉语的分裂句则可以强调谓语。  相似文献   

9.
《普鲁弗洛克的情歌》被称为是"一支没有爱的情歌",它是20世纪美国文学批评家T.S.Eliot的经典作品。在这部作品中,Eliot采用内心独白的形式描述普鲁弗洛克的意识流思想过程,映射了陷入情感危机与精神空虚的现代西方人群,以及正处于半生半死、麻醉及异化状态下的现代西方社会,是对现实中虚伪、病态、荒谬、分裂的社会与人格的严厉批判。本文以英美现代派文学审丑性研究为背景,从对荒诞世界的审丑、分裂人格形象的审丑、陌生化叙事写作手段的审丑三个层面,探讨该作中的审丑意识与审丑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0.
席勒是德国浪漫派的著名美学家,他思想中对于"人性分裂"的论述,直接影响到他一系列美学理论的提出.他认为,"人性分裂"是由现代工业社会对人的异化造成的,这与法兰克福学派的学说有相近之处.席勒解决"人性分裂"的方法是通过美的教育,但是,这只是他在意识领域内理想化了的革命而已.  相似文献   

11.
现代汉语对比焦点标记形式为“是”和准分裂句式。英语为分裂句式和准分裂句式。汉语“是”标记对比焦点属于正常配位 ,具有模糊性、分化性 ,英语分裂句标记对比焦点属于超常配位 ,具有明确性、统一性 ;汉语准分裂句与英语准分裂句在标记对比焦点时有许多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12.
一个句子的不同成分可以借助于不同手段加以强调,在口语中可借助韵律特征以及副语言特征来强调某个成分,而在书面语中则需倚重句法手段。文章对"分裂句"的应用及其演变进行跟踪分析,以期掌握分裂句的各种变体形式。  相似文献   

13.
从新历史主义审视奈保尔的《河湾》,作者自我文化身份的复杂“自我塑造”对该文本的建构产生了决定性影响.奈保尔在叙述策略上采用异乡人视角和西方意识形态立场,使文本叙述陷入分裂和自我悖反的尴尬境地.作品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中有意选取非洲民族革命中一些负面历史作为“故事”链元素,建构具有特定意识形态的历史叙事模式,在客观上去除了非洲民族解放的革命性和神圣性,成为其备受争议的根源.  相似文献   

14.
分裂苹果岩     
在新西兰南岛的亚伯塔斯曼国家公园内有一处非常奇特的自然景观,一块形似苹果的巨大球形岩石从中间整齐地分裂成两半,屹立于岛屿边上的悬崖旁,被称为"分裂苹果岩"(图1).西方传说认为,分裂苹果岩是"众神之王"宙斯和海神波塞冬激战时,被宙斯一剑劈开的.这只是个传说,并没有科学依据.那么,分裂苹果岩是如何形成的?其中蕴含着怎样的...  相似文献   

15.
分裂句与假拟分裂句都是把一个小句分裂为两个部分的句型,但他们在形式特征上却有所差异。形式差异引起功能的不同,因此只有厘清它们的异同,才更有利于我们理解和组织语篇。本文在探讨分裂句与假拟分裂句形式特征异同的基础上对它们的功能进行对比分析,涉及信息焦点、主题功能、衔接功能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无丝分裂是最早发现的一种细胞分裂方式,是雷马克(Remak)于1841年在鸡胚血细胞中首次发现的,1882年,弗来明(Flemmng)发现其分裂过程有别于有丝分裂,无纺锤丝和染色体出现,称之为无丝分裂。无丝分裂作为一种特殊的细胞分裂方式,在植物生长发育中的作用、地位以及对于无丝分裂的认识多有争议,本文结合植物细胞无丝分裂的研究资料,论述了无丝分裂的几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7.
防止和反对宗派分裂活动,确保党的团结和统一,这是工人阶级执政党执政的组织基础和保障。十月革命后,列宁和他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先后同"左派共产主义者"、"工人反对派"、"民主集中派"等宗派活动和分裂错误进行了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出色地保证了布尔什维克党在无产阶级革命原则基础上的团结和统一。并且,为预防和消除"寡头政治"带来的分裂危险设计了一系列制度方案。列宁的执政党建设理论与制度设计对各国工人阶级执政党执政能力的提高均具有非凡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教育的基本问题在于培养什么样的人。然而随着现代国家的建立,人所生活的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人的性质分裂为私人与公民,教育摇摆于培养人还是公民的尴尬中。这一分裂的产生有其历史嬗变,从古希腊城邦到现代国家诞生,人从纯粹的公民到私人与公民的分裂。对此有不少教育学家曾做出努力,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卢梭和杜威。卢梭企...  相似文献   

19.
1378-1417年西方教会大分裂的背后是王权与教权的争斗,这次分裂对当时的欧洲大学产生了以下影响:一是大学组织由教皇庇护的泛欧洲机构成为归属不同民族国家的学术组织;二是大学管理主体由教会教皇转向世俗当局;三是大学数量由平稳缓慢地增加变为大量骤然地出现;四是大学从超国家的文化传播中心转为培养专业精英的国家机构。总体而言,这次西方教会大分裂"在大学的历史上代表着真正的分水岭"。  相似文献   

20.
张梅 《课外阅读》2011,(4):209-209
细胞周期是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前提条件是:连续分裂的细胞,如根尖分生区细胞、造血干细胞等;一个细胞周期包括分裂问期和分裂期,这两个时期具有严格的顺序,一个完整的细胞周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