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足球作为体育教育的一项内容,是社会文化教育的组成部分,也是促使青少年全面发展的一项体育活动和社会游戏,是融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形式,在中小学素质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高校体育教育与社会和谐发展密不可分.一直以来.体育伴随着人类的文明与进步,也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每一次社会的变革或转型,都会对体育教育提出新的问题和新的需求,并能够创造出新的发展机遇.因此,如何适应当今的社会发展需求,更好地发挥体育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促进和发展,是当前摆在全国高校体育战线上的一项重要任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 党和政府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而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相似文献   

3.
体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它与德育、智育、美育紧密配合,肩负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历史使命。因此,让学生认识到体育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了解体育知识,掌握学习体育的基本方法,形成终身锻炼的意识和习惯,已成为体育教学中不容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体育是学校教育体系中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一项重要教育内容。我国学校体育教育总目标是:”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培养学生体育能力和良好思想品德,使其成为具有现代精神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在为实现我国学校体育教育总目标的过程中,体育教育不仅着传授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增强学生体质的任务,而且还担负着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就我国教育方针而言,在学校整个教育体系中,体育并不单独存在,而属于德、智、体、美、劳五育有机联系的整体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就是说,体育同学校的其他教育一样,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5.
现代学校体育教学的基本特征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的综合性随着现代体育教育理论的不断发展和体育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 ,我国学校体育理论逐步突破原苏联模式 ,人们开始从生物、社会、心理、教育、娱乐、美育、健康生活等角度来考察和开发学校体育在社会生活与促使个体全面发展中的多种价值 ,认识到体育教育不仅具有发展技能、增强体质的功能 ,还有育智、育心、育群等功能 ,从而确立了学校体育以全面育人和终身体育为指导思想 ,为现代社会培养个性、能力、品德、智力、体力全面协调发展的人 ,追求体育教育的综合性。二、体育教学目标的科学化、多元化传统的体育教育大都…  相似文献   

6.
体育是学校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一项重要教育内容,今天学校的体育工作直接影响着21世纪建设人才的素质。任何一个参与体育活动的人都应该是快乐的。而体育教育对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是有着很大帮助作用的。在文章中,就仔细分析了其中的几点作用。  相似文献   

7.
学校专门开设体育课程,面向全体学生,教育和引导学生有计划地学习体育知识和技能,进行体育锻炼,增进、增强学生体质,这是体育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体育课程是中小学教育和教学的组成部分,是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之一。体育课程教学的目标,承担着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任务?是学校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一项重要教育内容,  相似文献   

8.
素质教育是面向二十一世纪、面向未来、面向世界并结合我国教育的实际情况而提出的一项具体的、迫切的、务实的教育举措。体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在体育教学中应该以提高每个学生的基本素质为宗旨,使每个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主体性得到发挥,个性得到张扬,思想道德意志品质得到培养,养成终生锻炼的习惯,成为身体健康、心理健康,适应社会发展的21世纪的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9.
体育是学校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一项重要教育内容,今天学校的体育工作直接影响着21世纪建设人才的素质。但如今的农村学校的体育教学则是一个薄弱的环节,作为体育教师、学校领导、各教育行政部门应引起足够重视和发展,着手改变农村小学体育教学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终身体育是现代体育重要的发展方向,高师体育在实现终身体育目标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高师体育的教学中应以终身体育为指导,注重引导学生对从事体育的兴趣,增强学生的体育意识,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为终身体育打好牢固的基础。通过体育教育,使学生掌握终身体育的理论与方法,具有强健的体格、健康的心理、良好的体育行为、优秀的从师能力、乐观的生活态度和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在人与社会和谐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下,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11.
刘艳 《考试周刊》2012,(30):117-118
“体育、艺术2+1项目”是教育部为了落实《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实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进一步推动学校体育和美育的改革与发展.逐步推进的一项课外文体活动工程项目,其含义_是通过学校组织的课内外体育、艺术教育活动,让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掌握两项体育运动技能和一项艺术特长,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作者对“体育、艺术2+1项目”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2.
培养健康活泼的幼儿,是学前儿童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在对幼儿实施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时,必须把体育教育放在重要地位。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课改的进一步推行,传统体育在形式和内容上常常滞后于观念的更新,其目标定位也存在着一定的偏差,使其不能更好地满足孩子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孩子健康和谐地发展。因此,作为一名善于创新的新时期教师,如何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的发展及竞争的激烈,高职院校学生也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因此,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使学生身心和谐统一发展已是摆在高职院校面前一项重要的任务与课题。试从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入手,利用高职院校体育教育教学的优势,阐述在体育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前提,提出高职体育教学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4.
全纳体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如何将全纳教育模式科学地"嫁接"到体育教学,正面推动体育教学事业地发展已成为现代社会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中笔者认为贯彻全纳教育理念可以通过制定完善的个别化的体育教学方案、依据实际状况实施差异性体育教学及强化普通与特殊体育教师之间合作三个方面加以实施。  相似文献   

15.
本文根据体育发展的社会心理基础,指出未来体育发展的特点是:①国际间竞争更加激烈:②体育的社会功能增强:③体育向身心和谐方向发展:④健心健脑的新型的运动项目出现:⑤体育的形式多样化;⑥主动模仿、主动学习成为未来体育学习的重要方式。因此,未来学校体育的整体战略思想是:以身心和谐为前提,终生体育为方向快乐体育为主体,进行健康教育,从而达到人的全面发展的目的。建议:①培养未来社会意识:②从整体上加强体育知识的系统学习,精心一、二项运动;组织学生的体育小团体:③把身心问题、体育与心脑功能、未来技术手段与体育教学的研究,作为学校体育尤其是体育心理学、运动心理学的重要方面:④强化体育系学生的迫切教育,树立信息意识,注重体育学习指导能力的培养;⑤加强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  相似文献   

16.
体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高等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它与德育、智育、美育紧密配合,肩负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高层次人才的历史使命。因此,让学生认识到体育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了解体育知识,掌握学习体育的基本方法,形成终身锻炼的意识和习惯,已成为体育教学中不容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学校体育是项复杂的系统式程,它是国民体育的基础,在培养人才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随社会的高速发展,现代社会新教育对高校体育赋予新的历史使命,我们要从学校教育塑造人的任务和适应未来的需要去考虑学校体育的任务,即体育教育除了向大学生传授体育的知识、技术以及增强他们的体质外,还要把道德品质教育、终身体育思想教育、美育教育贯穿始终,把育人放在首位,使他们形成终身体育意识。  相似文献   

18.
在高中体育课堂教学中强化责任教育,是促进高中生全面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教师应当抓住课前准备、合作训练、安全防范及思想教育等环节,切实有效地开展学生责任意识教育。  相似文献   

19.
体育是学生在整个学习生涯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课程,同时也是要求学生行动能力最强的一门课程,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是现代化教育背景下备受重视的一项教育内容,对于学生道德品质健康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基于此,本文针对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如何有效渗透德育进行分析探究,意在为学生创造更好、更加全面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20.
武术太极拳是我国从古代延绵至今的一项传统保健艺术,它是我国保存完整的宝贵文化遗产,相较于武术,武术太极拳有着柔和、缓慢、轻盈的特点。它不仅可以防身自卫,还可以修身习性,陶冶情操,可以作为一项优秀的传统体育项目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起到积极作用。高校体育教育是培养青年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由于当前社会的多元化和现代化特征,高校体育教育中传统武术太极拳文化面临着许多问题和困境。文章旨在探讨高校体育教育中传承传统武术太极拳文化的现状与问题,并提出有效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为传统武术太极拳文化在高校体育教育中的发扬和传承提供助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