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针对计算机专业学生偏重学习知识技能,忽视"软能力"培养的状况,分析IT企业对雇员的职业"软能力"需求,提出在教学实践中加强对学生职业"软能力"的培养,建立综合考核体系,促使计算机专业学生积极主动地提高职业"软能力",从而培养出科学基础、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融合发展的IT人才。  相似文献   

2.
<正>近年来,随着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快速发展,技工学校承担着培养大量的技能型专业人才的重任。技工学校开设的语文课程是一门以人文素质教育为核心、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公共基础课,对提高毕业生的职业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技工院校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技工院校语文课程,一方面是国民教育语文课程的延续,另一方面又是直接服务于职业素质养成的基础课程。该课程着眼于职业教育的特点,在教学中  相似文献   

3.
周佳曦 《现代语文》2014,(11):76-80
一、教学理念(一).高职语文课程理念《新课标》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五年制高职语文课程,以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人文素养为宗旨",五年制高职语文教学应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教理念,重基础,强能力,重素质,贯彻"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实践为主线"的教学原则。立足职业需求,应注重学生如下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良好的文化修养。  相似文献   

4.
高职院校语文课程教学的良性发展有赖于职业性、人文性、工具性三个维度的整体推进。职业性是高职院校语文课程区别于其他层次教学的本质特征;人文性是语文课程在高职院校独立于其他课程的特有属性,也是构成学生职业综合素养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工具性体现的是专业和岗位的具体需求以及学生深层次发展的个体需求。三个维度只有共同推进,才能切实提升高职院校语文课程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5.
企业调研可知地区行业企业对人才需求情况。结合五年制高职生的职业面向和职业活动现状,可进一步明确专业定位,探索实践与之相适应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五年制高职模具制造专业"项目为载体、岗位相匹配‘双核’相融"人才培养模式能以培养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为核心,搭建课内外职业素养培养框架,构建以职业能力课程为核心的一体化课程体系,实现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与企业岗位需求相对接。  相似文献   

6.
《江苏省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五年制高职语文课程,以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人文素养为宗旨,是学生学好专业课程,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创业创新能力的基础;对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良好的职业素养,实现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这就告诉我们,职业知识素质和职业技术能力教育是职教的两大目标。在五年制高职的教学过程中,只有将语文教学与专业课  相似文献   

7.
高职语文课程是高职院校开设的一门兼具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公共基础课程。高职语文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政育人元素,是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程,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语文课程通过培养学生的应用写作、沟通表达等职业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人文品格,引导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和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目标。  相似文献   

8.
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是高职餐饮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实践教学的方式方法直接影响教学活动、教学质量及授课学生的职业能力。餐饮业人才的培养是典型的职业技术教育,因此无论是从课程建设角度,还是从人才培养角度,都必须对现有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本文提出从实践教学入手,将人文情境教学模式运用到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中去,有效提升餐饮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和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9.
《考试周刊》2020,(43):29-30
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重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多项综合实践能力。语文教学以"审美鉴赏与创造"为核心素养,其宗旨就在于满足人性的需求,让学生体验到文学带给人的愉悦、情趣,唤醒学生对文学的渴望与热爱,在审美鉴赏过程中培养个性创造力。语文课本剧充分发挥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基本特点,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个性发展奠定基础,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本文就课本剧的开发对语文素养的提升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中小学非常重要的课程,语文在进入职业学校时却颇令人感到意外地走到了“边缘化”的尴尬境地。事实上,对于职业学校学生的成长来说,语文课程的基础性、重要性、独特性日益凸显。江苏省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这样定义语文的课程性质:“五年制高职语文课程,以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人文素养为宗旨,是学生学好专业课程,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创业创新能力的基础;对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相似文献   

11.
职业素养的字面含义是,从事某种职业的人具有的"平时的锻炼和教养"。职业素养是职业人在某一职业行为中,表现出的符合社会期待的职业表现;职业素养是各类型人才的核心素质。这些能力往往也被称为职业通用能力,其重要性明显超过通常被人们看重的专业或工种技能;提高技术工人的待遇,优化社会环境是提升高职教育吸引力的关键;通过学生自主选择专业,融入行业文化,培养"三师素质"教师,改进人文课程教学,注重核心职业能力培养、校园文化的营造等,进而培养高职生的职业素养。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以加强护理专业学生人文关怀能力培养为思想政治教育切入点,重新构建外科护理课程思政,从明确课程思政目标、提炼思政元素、设计教学策略与实施、成效分析等四个方面进行有效探索,充分挖掘本课程各章节知识点的思政元素融入点与教学策略。结果表明,外科护理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良好,学生满意度非常高。学生在接受外科护理专业知识及技能培训的同时接受职业素养教育,以期提高护理专业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德才兼备的护理工作者,也为本课程的进一步建设提供了方向。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程是中职教育阶段的一门主要文化基础课程。它是学生形成学习能力、培养审美情趣、学会人际交往、提高人文素质、形成职业素养的基础,对学生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任志萍 《大学教育》2022,(2):136-139
文章秉持师范专业认证的学生中心、产出导向理念,对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的语言核心素养观,梳理了高师中文汉语言文学专业语言课程群与中学语文语言核心素养培养之间的关联性,提出了中文师范生应具备的语言学科素养和语言教学素养,同时在课程目标任务、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及课程考核评价等方面提出了要进行突出课程职业性的教学改革,以期为中文师范生语言教学职业能力培养提供重要的课程和教学支持。  相似文献   

15.
基于能力本位的中职语文课程模式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职业教育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本位,包括语文课在内的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应在"必需、够用"的基础上,着眼于学生职业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传统的中职语文课程模式已不能适应当前职教发展的新形势,语文课程逐渐被"边缘化",语文课程的人文性逐渐被淡化。本文分析了目前中职语文教学的现状及原因,立足于能力本位,提出了从课程模式的构成因素入手推行中职语文课程模式改革的设想。  相似文献   

16.
该文简要分析了当前高职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高职语文教学改革中,深化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特点,以培养对象核心职业能力为导向,从社会需求入手,在有限的课时设置上,创新教学内容,构建课程模块,重组评价标准,形成能体现专业特色的高职语文课程体系,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高级实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17.
<正>所谓"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旨在使中小学生具有比较稳定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基本听、说、读、写能力,提高其文学学识修养及文风、情趣等人格修养。其中小学生语文素养更注重培养小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积累、语文知识、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习惯及认识能力和人文素养等综合能力。《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提出了"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要求,并强调"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  相似文献   

18.
针对当前职业院校学生人文素养欠缺的现状,以公共选修课为平台,通过合理设置符合职业学生特点的公共选修课课程,并充分依据学院特色、品牌专业,对学生进行以实践性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从而培养并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最终使职业院校学生既具有科学之"器",又拥有人文之"道"。  相似文献   

19.
申屠佩贞 《考试周刊》2014,(20):161-162
"职业素养"是决定一个人综合职业能力的关键因素。本文以调查所得的文秘职业素养需求及现状为基础,对文秘核心技能课《秘书实务》课程教学中融入职业素养培养进行了探索,从课程考核、课程教学实践、课程教学组织及课堂管理四个方面提出了针对性强的可行方法,使学生在专业课学习过程中,既学习职业知识和技能,职业素养又得到切实提高。  相似文献   

20.
职业素养是职业生涯成败的关键因素。会计职业要求从业者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包括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行为、职业态度等。通过构建人文素养课程、职业能力课程、职业拓展课程,采取有效方式与方法,将职业素养教育融入会计专业教学之中,培养学生就业竞争力和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