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介绍了中美商学院MBA的招生过程,认为中美两国的商学院MBA招生环节虽然相似,但招生的公平性和有效性却非常不同,进而分析了中美MBA招生的有效性和公平性,指出我国MBA选拔机制的弊端,并据此提出若干改革建议.  相似文献   

2.
解决瓶颈问题 提高MBA教育质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何继续提高我国MBA的教育质量,始终是高校、企业界和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分析美国著名管理学院的MBA教育的基本特点,同时结合我国MBA教育的实践,阐明制约我国MBA教学改革的六大瓶颈因素,探讨改革对策和措施。 一、美国著名大学MBA教育教学的特点分析 综观美国大学的MBA教育,其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批量培养,办学的规模效益高,教学方法多元化,课程体系标准化、系统化,教学设施现代化、公司化。 1.招生规模。MBA教育倡导“团队精神”,鼓励“集体学习”和“小组讨论”,因此,一定的学生规模是保证MBA教育…  相似文献   

3.
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和MBA招生院校之间的生源竞争对MBA的培养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本文结合服务质量管理的七差距模型,分析了我国MBA项目教育服务中的差距所在。最后,在MBA教育服务差距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MBA教育质量管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MBA教育在我国经过30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培养中高层企业管理人才的重要途径,文章对2010年以来MBA的报考人数、报录比、地区间招生差异等指标进行了统计分析,指出当前我国MBA招生存在报名数量持续增长,报录比趋于稳定,地域间在招生数量、项目招生规模、学费水平等方面差异显著等特征。  相似文献   

5.
王友发 《文教资料》2012,(5):99-101
把义工服务制度引入MBA教育过程是新时期我国MBA教育事业发展的要求,是MBA教育体制改革的必然。文章通过分析目前MBA教育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形势,以及MBA教育的现状,提出把义工服务制度融入MBA教育工作的新思路,分析了MBA教育引入义工服务制度的必要性,阐述了引入义工服务制度的意义,并提出了相应的义工服务制度运行模式及管理方向,从而最终实现和谐MBA教育的目标。  相似文献   

6.
自2006年9月以来,美国高校招生录取制度改革动作频频,表征出未来高校招生录取制度进一步改革的新动向,本文对此进行了综述分析.美国高校招生录取制度改革的最新进展及其所蕴涵的新动向,值得我们密切关注,也给我国高校招生录取制度改革带来启示.  相似文献   

7.
认为中国MBA教育国际化包括师资队伍国际化、教学内容国际化、生源国际化和培养方式国际化以及教育合作国际化几个方面,且当前中国MBA教育的国际化水平仍处于初级阶段,MBA教育面临着同质化严重、招生录取机制不完善、教学模式陈旧、管理体制难以适应MBA教育市场化要求等方面的制约。指出MBA教育目标的国际化定位、改革应试选拔制度、加强国际师资队伍建设、改进教学方法、推动MBA教育国际认证和建立本土化的评估体系是推动中国MBA教育国际化的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8.
近日,全球规模最大、质量最高的 MBA 招生展览——全球 MBA 巡展(World MBA Tour)在上海和北京拉开帷幕。这对想要攻读 MBA 学位的人来说,无疑是人生中的一次“丰盛大餐”。前来参展的有来自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意大利、韩国、新加坡、香港、日本、芬兰、爱尔兰和爱沙尼亚等几十家国外的大学和研究生院,其中欧美 MBA 教育成为最大亮点。  相似文献   

9.
许民利 《高教论坛》2007,(2):175-176,F0003
根据在英国Cardiff大学商学院的访问学习,分析了英国MBA教育在招生、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的特点,提出我国MBA教育应该在招生方面尽可能地多元化,在课程设置上应该更细更有针对性,在教学上应该多方法结合,强调实践教学和团队合作训练,加大学生的学习压力,而学校还应多收集实际企业的资料,为MBA学员提供学习企业经验的机会。  相似文献   

10.
MBA教育在美国已有100多年的历史,而在中国的发展历程才2 0年.我国MBA教育在体制与资源方面和美国MBA教育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和不足,但我国MBA教育也有自己的特点和特色,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本文分析了美国MBA教育的特点,对中美MBA教育体系做了比较分析,并对我国MBA教育提供启示和借鉴,以进一步提升我国MBA教育水平.  相似文献   

11.
"反经济周期现象"是由德国的经济学家鲍尔·卫道夫提出的一种在欧美普遍存在的一种经济现象。然而这种经济现象在中国却失去了适用性,其原因在于:"学而优则仕"对高等教育入学的影响;经济体制转型中劳动力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高等教育扩招政策实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自主招生制度是大学准入制度的核心之一,在大学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哈佛大学和复旦大学分别为美国和中国推行自主招生制度的典型高校,且两者各有千秋。从招生机制看,哈佛追求自由,复旦注重政治;从招生标准看,哈佛强调能力,复旦侧重水平;从招生程序看,哈佛崇尚自治,复旦偏重法治;从招生来源看,哈佛取向开放,复旦看重地域;从招生考试看,哈佛主张多元,复旦倾向统一。借鉴哈佛经验,我国高等教育应当改革统一招生模式,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完善高考科目设置,融通中学大学壁垒;扩大高校自主权利,切实推行学术自由;完善教育立法建设,努力推进教育公平。  相似文献   

13.
针对我国国情下的高考政策,简单介绍美国高校招生制度的现实基础、特征与功能取向,分析中美两国高校招生制度的共性与差异,提出我国高考政策变革面临的现实问题,高考政策变革的动因、理路、未来走向以及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4.
试论美国师范教育的转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世纪后期的美国师范教育经历了两次转型,从而使其从封闭定向式的教师培养模式走向了开放非定向式的教师培养模式。转型为美国教师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尽管转型后出现了诸如师范教育在大学中的边缘化、教师职业地位低下及专业性不强、教师入业标准如何控制等相关的问题。尽管如此,这种转型一方面加强了师范教育与整个教育体制的一体化,建立了综合性大学现代开放型的教师培养体系;另一方面师范教育通过转型增强了自我发展技能,拓展了生存空间。中美两国国情不同,但师范教育的转型有共同的规律可循,美国师范教育转型的历史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15.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确立了绝对的霸主地位,这源于以美国为主导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和美元霸权的实现。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美元作为世界货币对美国霸权和战后世界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伴随世界政治经济多极化趋势,当今的国际货币体系呈现出发展的新态势。  相似文献   

16.
美国现代大学招生考试制度的历史并不长,但其中却不乏科学和合理的内容。美国大学招生考试制度发展至今,经历了殖民地、"证书录取制度"、选拔入学和开放式招生等时期。研究美国大学入学考试制度的沿革,有助于发现其发展的内在规律,吸取其精华,为我所用。  相似文献   

17.
美国高等教育普及化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1年美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0%,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实现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国家,为美国实现从工业化国家转变为知识型国家奠定了必要的知识和人力资源基础。美国高等教育率先实现普及化,具有原发性和创新性特点,在教育制度、发展模式和政策选择等方面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和时代影响,对世界高等教育普及化进程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8.
美国在研究生教育发展过程中构建了一套完整独立的研究生培养体系,通过侧重学生素质综合评价的招生录取制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能力的课程设置以及层层考核的学位审核制度等先进经验培养了大批高素质人才。文章以哈佛大学等三所美国大学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录取制度、课程设置和学位审核制度为例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揭示美国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办学特色和优势,并为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In Western societies the past two decades have witnessed a great increase of women's particip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and a multiplication of responsibilities as a result of the expanded role of women. This article examines higher education enrollment between 1970 and 1987 in the United Kingdom and the United States. It is guided by a theoretical model contending that educational expansion occurs where people choose education as an adaptation to increased deprivation and uncertainty. By linking the expanded role of women to the expansion of women's particip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and by using the rising rate of divorce as an indicator of the increased disenfranchisement among women in patriarchal societies, this study attempts to uncover the hidden forces behind the recent expansion of women's particip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Multiple regression is used for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ivorce rate is positively related to women's enrollment in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results also show divergent enrollment patterns between the two sexes regarding the effect of unemployment in both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United Kingdom. It is argued that gender role expectation is crucial to understanding the different effects of divorce and unemployment on the divergent enrollment patterns of men and women. The article also explores important differences in the areas of educational opportunities, the magnitude of the impact of divorce, government policies regarding women's welfare, and the differing role of credentials in social mobility in the two countries under study.  相似文献   

20.
The apprenticeship system in Germany is carried out both by companies and vocational schools (the Dual System). The question of whether the German Dual System is transferable is currently being asked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research. The analysis of current transfer discourses alludes to a research desideratum: the actual approaches consider either the input or the output of an educational transfer, but the transfer process in relation to its input and output has not been investigated to date. We focus on this desideratum. In the present case study, the processes emergence and implementation of dual apprenticeship structures is analysed in relation to its input and output in a German automotive transplant in the United States. Transplant organisations provide an ideal case to explore the transfer phenomenon because they have been transferred from a familiar context to a foreign context. The research questions are: firstly, why and how did the need emerge to implement dual apprenticeship structures in the German transplant in the United States (input); secondly, how and in which way have these structures been implemented (process); and thirdly, how can the implemented structures be characterised: as an imitation, adaptation or transformation of the original model (output)? The central findings of the case study are: firstly, that growing contradictions in the production system triggered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secondly, that the original Dual System was transformed with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and thirdly, that this transformation led to innovative solutions. These findings may not be valid for every transfer at any time, but they reflect that educational transfer of dual apprenticeship structures can be more than just a more or less successful imitation or adapt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