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在不同层面,"表征主义"、"科学主义"与"客观主义"的长期霸权,终使"人之退隐"、"物性遮蔽"与"个人知识排斥"等教育之弊持存,在职业教育领域如是。基于"现象学"理念,与"生活世界"相适切的"叙事"之课程价值得以被重估,并且,在一定意义上,"叙事"超越"命题"的内在涵蕴,以及"具身性"的"个人知识"体验犹使当下课程困境得以破解。与传统有别,基于"生活世界"的"文本"收聚、基于"同类主题"的"文本"择类、基于"模糊规则"的"文本"呈现等构成"叙事"课程开发的核心环节。教学实施则在"文本在先"、"文本寓居"、"文本释义"、"文本重构"中展开。  相似文献   

2.
构建主义学者认为,学习知识的过程,不仅仅是积累知识素养的过程,更是不断实践、不断探索和不断发展的前进过程.我国著名教育实践活动家陶行知曾经提出"生活即教育"的教学论断,并积极提倡"行是知之始,知是形所成"的精辟教学言论.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也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  相似文献   

3.
陶行知先生作为我国近代职业教育事业主要的倡导者,在其职业教育实践中形成的职业教育思想,从“行一知一行”的认识论到“教学做合一”的方法论,已经成为一个完整的、科学的理论体系。陶行知先生生利主义的教育思想是其职业教育观的核心。  相似文献   

4.
明代中晚期,"德性之知"与"见闻之知"转换为"良知"与"知识"之辨。一般的观点认为,阳明强调致良知的道德实践,故而对经验知识有所忽略,甚至是以德性消解了知识。也有学者认为,阳明虽强调致良知之工夫,但并未轻忽知识之价值,知识有其独立的地位。事实上,阳明在论述良知与见闻之知的关系时,明确有"不滞"与"不离"的说法:良知不依见闻而有,为见闻生成之场域,故"良知不滞于见闻";见闻之知源于意、物的分化,为良知的客观呈现,故"良知不离于见闻"。究言之,阳明既非以良知取消知识而落入泛道德主义,亦非以知识泯灭良知而落入唯知性主义,而是在承认知识价值的同时回归良知本体之澄明。  相似文献   

5.
当前中国教育改革又聚焦到了"知识"问题上来了.然而,无论何种教育知识观都未能使实践产生实质积极性的影响,应试教育"变本加厉".从根本上反思书本知识与生活经验的关系,已成为教育研究和改革重大而紧迫的课题.本文在中外认识论"先验"研究深度变革基础上认为,书本知识是知识形成并同时是生活经验得以可能的前提,而生活经验是书本知识现实化并形成完整知识的内容和途径.新的教育知识观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6.
上世纪20年代,陶行知先生通过对当时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状况的考察,批驳了当时人们把职业教育"正当主义"等同于"衣食主义""生活主义"的错误认识,认为"衣食主义"过于狭隘,"生活主义"太过宽泛,都不能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和主旨。指出,职业教育的"正当主义"应该是"生利主义",而非"生计主义"。认为"生利主义侧重发舒内力以应群需",强调的是"吾能生产乎?吾所生产之事物于群有利乎?"注重个体的产出能力和利民利群的社会价值,与职业教育的本旨相符合。并从职业教育的四大要素:职业教师、职业设备、职业教材、职校学生角度,分别提出了可操作的改革发展建议。这些思想对当代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仍具有重要的启迪。  相似文献   

7.
陶行知年轻时学习阳明学,信奉"知行合一"的理论,但是后来陶行知对王阳明的"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的观点提出了批评,陶行知认为知识的形成应该是"行知行"的过程,随之提出了"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理论。陶行知师承杜威,他的"行知行"理论属于实用主义哲学认识论范畴,而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概念是一个道德修养范畴的理论,"知行合一"立足于传统儒学的体用论。"行知行"理论并不是对"知行合一"理论的扬弃,它借鉴的仅仅是"知行合一"理论的字面表述,所以陶行知对阳明"知行合一"理论的批判只是为了提出自己的"行知行"理论。  相似文献   

8.
<正>19世纪下半叶,初等义务教育逐渐在美国推行起来,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要内容的科学教育在学校课程中也取得了合法地位。美国教育开始摆脱欧洲形式主义教育传统的影响,进入教育理论和实践创新的时期。进入20世纪,随着社会变革的加速和中等教育的普及,科学教育经历一系列的变化和改革,如进步主义、要素主义、结构主义。这三个阶段的科学教育,建立在实证主义认识论的基础之上。在当前背景下,科学教育的认识论要从"实  相似文献   

9.
19世纪至20世纪上半叶,随着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国家主义职业教育被作为富国强兵战略的一部分而得到了迅猛发展,此时的职业教育"被缚"于教育功利主义战车。20世纪后半叶开始形成终身教育思想和全民教育思想使得职业教育步入了"全球主义职业教育"时期,"被缚"的国家主义职业教育正在求得全球化的"解放",即在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转变的过程中,职业教育逐渐从传统的"岗位培训"扩展到关注人的可持续发展,职业教育应为未来社会培养"幸福生产者"。  相似文献   

10.
在整合当前盛行于职业教育领域的D A C U M和B A G两种课程开发技术合理性的基础上,针对其疏漏默会知识、止于"知性"等传递碎片化知识的课程开发结果,构建了基于"完整知识"概念的应用型本科课程开发技术范式,并对课程开发和设计的原理做出理论阐释。  相似文献   

11.
李珂 《时代教育》2014,(12):275+288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是新教育的理想目标,对于这个目标,笔者有着这样的理解:让孩子们通过一堂课获得"幸福"的情感体验,教育、学习的活动应该是轻松的、愉悦的;"完整"则是一种具体的要求,无论是教育的目标、知识的内容,还是教学的过程,都必须是有计划性的、有目的性的完整实施。"完整"是基础,"幸福"是目的。因此班本课程的开发从表面上看是具体的行动,追求的却是精神世界的改变。  相似文献   

12.
探究素养发展的教学认识论,旨在澄明知识与素养的关系及其转化的认识论原理与教学机制。素养作为道德性运用知识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这一学习结果基于知识并超越知识,诉求于学习者能够在复杂情境中开展道德性的知识迁移与运用。可见,实践性是素养的本质特征,内蕴知与行、理智与德性统一的认识论意义。这一本质特征诉求于教学认识论应处理好“学”与“用”的一体化关系。传统教学认识论虽然一贯倡导“学以致用”,但由于理性主义知识观的钳制,在处理知与行、“学”与“用”的关系问题上深陷先后论、工具论、机械论等二元论困境。二元论的症结不仅割裂了“学”与“用”内在的一体性,而且难以确保学习者所获学习结果的实践性。“用以致学”通过调整“学”与“用”的位次关系,旨在重估行动、实践的认识论意义,进而更好地促进“学以致用”。“用以致学”作为实践取向的教学认识论不仅勾勒出化知识为素养的教学机理,同时还体现了现代认识论研究实践转向的趋势、学习科学的最新进展以及中国文化内蕴的力行认识论传统等依据。  相似文献   

13.
<正>中国传统教育一直都赞同孔子"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的教学理念。同时,"寓教于乐"作为教育界老生常谈的话题,也一直被专家学者,各大名师所津津乐道,但是又有多少教师能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真正贯彻落实呢?中国人崇尚"苦"学,前有战国苏秦"锥刺股",后有东汉孙敬"头悬梁",如此承传,演变为教师苦口婆心地教,学生勤奋刻苦地学。于老师而言,这是一种机械重复的"苦"教;于学生而言,这何尝不是一种枯燥无味的"苦"学呢?其实,"寓教于乐"就是教师轻松地传授知识,学生愉快地掌握知识。而教师与  相似文献   

14.
实施"情·知教学"要教学生学会完整的知识。教材中的知识可以分为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原理性知识、方法性知识、价值性知识和结构性知识等六类。教师需要重点关注后三类知识,做好纠正、补充、深化、整合这四件事,不重复讲学生自己能会的知识,在学生自己学习知识的基础上讲好知识。  相似文献   

15.
"教育是最具生命的事业,生命是完整的,是自由的,是独特的,致力于生命全面而和谐、自由而充分、独特而创造地发展是教育的根本使命。"[1]而在以"主知主义"为教育哲学观的"知识课堂"教学中,课堂教学成了对知识的注解与记忆过程,完全叛离了教育的生命内涵,缺失了生命的意义。教育应该回归生命本  相似文献   

16.
黄炎培提倡爱国之根本在于职业教育,并由此提出了"大职业教育主义"思想.黄炎培"大职业教育主义"思想中要有坚定的教育目的、多元的办学方式、灵活的学制体系、合理的课程设置以及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等论述,对我们当今办好职业教育仍有着重要的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17.
朱红亮 《职教通讯》2012,(22):57-61
"真"指称着"合规律性","善"为"合目的性",美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体,并体现在人类活动中。高职人文教育作为人类重要的实践活动之一,内涵着"真""善""美"。高职人文教育之"真"是指高职人文知识教育,"善"是高职人文精神教育,"美"是高职人文知识教育与精神教育的统一体,并体现在高职人文教育的实践活动中。  相似文献   

18.
"福特主义"经济发展模式包括"原福特主义、新福特主义、后福特主义"三种类型。原福特主义视角下的课程与教学模式在理念与目标上以巩固和稳定为改革诉求、在内容与结构上以单调和分段为外在表征、在管理与评价上以集权和划一为现实情境;新福特主义视野下的课程与教学模式以市场机制为教育理念定调、以实践技能为培养目标定向、以企业岗位为课程内容定位;后福特主义视域下的课程与教学模式以高效化和个性化为理念与目标之憧憬、以多元化和顾客化为体系与结构之鉴景、以自主化和最大化为组织与实施之远景、以团队化和过程化为管理与评价之愿景。"四主一体"实践本位样的课程与教学模式是职业教育今后走内涵式改革之路的主导路向。  相似文献   

19.
“三维目标”是在课程改革中专家和教师共同创生出来的话语,当它迅速流行并被当成教学目标时,对新课程的实施造成很大的困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是从培养“完整的人”的角度提出来的课程的总体目标。教学应该从学习“完整知识”的角度,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视为知识学习的三重层次,赋予“三维目标”新的内涵,并努力在教学实践中追求三重境界的有效教学。  相似文献   

20.
《当代教师教育》2015,(4):72-75
数学情境教学具有其相对独立的特点,主要为"以境启知、以知怡情"。从教学认识论角度看,生活认识论及建构主义认识论可以作为数学情境教学的认识论基础;从数学认识论角度看,可误主义或拟经验主义数学认识论可以作为数学情境教学的认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