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习作要:“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这就明确提出了习作指导应从生活入手。学生习作最要紧的是引导学生写他们自己的生活。[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黄春凤 《广西教育》2014,(13):43+53-43
作文需要积累,积累才会有创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在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最怕写指定写作范围的单元习作。究其原因是学生对生活缺少观察,缺乏写作素材积累,特别是缺少有目的、有针对性的素材积累。要让小学生喜欢作文,把单元习作写好,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积累习作素材。  相似文献   

3.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对周围世界进行认真观察,使他们不拘形式地把自己的见闻和感受写下来,并且把自己觉得新奇、印象最为深刻的内容写清楚,在习作中运用自己积累的语言知识和材料,进而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由此可见,习作教学在语文课程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教师应认真研读《课程标准》的内容和要求,针对学生的学情和认知水平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因此,笔者在收集、阅读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探索,从“多种方法创设丰富情境”“加强语言指导,让学生描述作文情境”“鼓励学生观察、掌握观察习作的方法”三方面论述了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4.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总目标中对写作提出要求:“能根据需要,用书面语言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应当巧妙利用习作例文教给学生的方法,引导学生将作文写作与自身的情感体验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获得更加丰富多样的写作素材,从而有利于学生在写作中真实地传情达意。  相似文献   

5.
傅惠敏 《教师》2013,(27):66-66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小学习作的要求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其中强调与突出的是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从中折射出习作的真正意义与价值。既然是写“自己”,  相似文献   

6.
《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第三学段习作目标有如下表述:“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这就要求习作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充分调动学生展示个性的积极性,创设学生发展个性的广阔空间,让他们畅所欲言,用自己的语言写自己的生活和情感,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让习作因个性而精彩。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程标准》在习作中指出“: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其目的在于让学生以多姿多彩的生活为素材,衍生出独特个性的作品。可是,城市的学生生活并不丰富,他们每天奔走于学校以及各种特长班,日程单调,生活空间  相似文献   

8.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学生的写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促进学生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而结合学生写作的实际,这恰恰是学生遇到的最大问题:学生生活积累少,不善于积累见闻、体验,写作源头枯竭,学生无内容可写,可谓“难为无米之炊”。因此,加强学生的“生活体验”能力,积累生活见闻和体验,应是提高学生写作综合能力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课标”)在“课程目标”的“总目标”部分提出,“积极观察、感知生活”,“用书面语言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要让学生不断地提高语言运用能力,教师应有意识地通过读写任务驱动,去落实“表达与交流”的课程目标。下面以六下第四单元习作《心愿》为例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10.
张常清 《教师》2012,(27):62-62
新《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能不拘形式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要求教师“为学生的自由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习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那么,究竟该如何让习作充满生命的激情与活力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在生活中体验、感悟用眼睛观察事物的表面,用“心”去体验,则能捕捉到自己内心的情感反应。这种对生活的感悟能力,只有在生活中才能培养和练就。所以,我们应该把学生的目光引领到生活中去培养他们热爱生活、关注生活的情趣,让他们的心灵在生活中自由地徜徉、尽情地放飞。这样,他们才能从生活中汲取到鲜活的血液,书写出他们对生活的感悟与理解。  相似文献   

11.
“成长的烦恼”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习作5”的主题。《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出:“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应该说,“成长的烦恼”这个话题学生们还是有话可说的  相似文献   

12.
认真研读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不难发现在课程目标部分对中年级的习作明确提出了以下阶段性目标: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这些目标对于三年级的作文教学来说,可以归结为一句话: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和写作愿望,让学生在一次次实践中,学会如何写作文。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总目标中关于习作的要求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但有一些学生的习作常常达不到这些要求,我们称他们为"写困生"。这些学生个性鲜明,特点各异。下面针对不同特点的写困生,谈谈提高其习作水平的途径与方法。一、鼓励关爱,唤起信心每一个学生都有被尊重、被关爱的内心需求,一旦这种  相似文献   

14.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于中年级的语文习作阶段性的目标,明确指出: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觉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因此,在小学作文教学中,促进小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应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出发,科学引导、合理评价,帮助学生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程标准》在习作中指出“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其目的在于让学生以多姿多彩的  相似文献   

16.
王春秀 《甘肃教育》2011,(16):86-86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强调作文教学要生活化。因而,教师在平常教学时,要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作文,从生活中寻找写作材料,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作文的强烈愿望,同时将习作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作文,在习作中更好地生活。  相似文献   

17.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于小学生习作教学总的目标要求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从这里可以看出,对于习作中的情感表达,《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的是自己的独特感受,而不是人云亦云。然而,在小学生习作中,学生的情感表达存在着言不由衷、词不达意等问题。这与学生的求稳心理和懒惰心理有关,也与教师指导的方法有关。在习作教学中要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教给学生表达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语文课程标准》在习作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习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由此可见,习作教学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倡导放开手脚,让他们自由表达。如何创造习作契机,激发学生的习作灵感,  相似文献   

19.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部分对中年级的习作明确提出了以下阶段性目标: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这些目标对于中年级的作文教学来说,可以归结为一句话,即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和写作愿望,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写作文。  相似文献   

20.
一、学生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十分重视学生习作能力的培养,对各年段都提出了明确的习作要求:三年级段主要是培养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表现出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最近两年,我从事低中段的语文教学,也特别注重激发孩子的习作兴趣,引导他们从关注文本的言语表达开始,扎扎实实地打好写作的基础,探寻一条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