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隧道是围岩与支护结构的综合体.隧道开挖破坏了地层的初始应力平衡,产生围岩应力释放和洞室变形,过量的变形将导致围岩松动甚至坍塌.所以隧道完成以后必须进行初期支护,常见的初期支护有喷锚支护,锚杆,喷射混凝土,钢拱架等支护手段.  相似文献   

2.
由于受到山地地形及施工技术的限制,隧道工程日益增多。文章针对迎龙沟隧道洞口易垮塌问题,采取砂浆锚杆、超前管棚等措施,以确保洞口的施工安全;在隧道段施工阶段,分别采取喷射混凝土、挂网喷射混凝土、锚杆喷射混凝土、钢拱架支护、长管棚注浆等一种或几种联合支护方式,采取不同的施工工艺很好地解决了不同地质情况下遇到的施工难题,确保了施工质量和施工进度。  相似文献   

3.
煤系地层中修建隧道存在3个技术困难:一是煤系地层多数含有瓦斯,有瓦斯爆炸危险;二是瓦斯压力高的地层,存在着煤与瓦斯突出的可能,造成灾害;三是煤系地层一般为软弱围岩.巷道地层压力大,稳定性差,支护施工要求高.因此,施工中需解决3个问题:一是瓦斯隧道的防爆;二是瓦斯隧道的防突;三是瓦斯隧道的开挖及支护.  相似文献   

4.
核磁共振超前探测在隧道中因受到支护架的影响,使发射电流减小,影响激发场的建立和信号的接收,以至于探测结果不精确。为了定量讨论这种影响,通过分析支护架与探测线圈物理关系、电磁场相互影响等,建立了变压器模型。简化电路模型,利用基尔霍夫电流定律建立核磁共振发射线圈的电阻增量、电感减量与隧道支护架电阻、电感的关系公式,得知发射电流增加和减少的量化分析。分析支护架与发射线圈的位置关系,推导出支护架与发射线圈的互感系数公式,根据电阻增量、电感减量以及支护架与发射线圈的互感系数,可以得到支护架的电阻以及电感。通过实验论证,实测结果与理论结果相吻合,这对后续反演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地下工程的建设,不可避免地会造成地层的沉降变形以及地面塌陷等现象,如何有效降低地铁隧道开挖造成的变形,是地铁隧道建设一直以来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以天津地铁6号线双洞单线段为例,采用MIDAS数值模拟软件建立三维隧道开挖地质模型,分析不同隧道截面对围岩变形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分析不同双洞间距对隧道开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圆形断面隧道相比其他三种断面变形量相对最小,其次为拱形断面隧道,次之为三心圆断面隧道效果最差,且圆形断面隧道剪应力变化偏转情况相对幅度和偏转范围也最小,最有利于隧道施工;双洞隧道间土层变形受双洞间距的影响,双洞间距越小,围岩变形程度越大,当双洞距离大于25 m后,围岩变形程度受双洞间距的影响程度逐渐减缓.  相似文献   

6.
锚杆支护作为隧道支护的一种重要形式,应用广泛。但对其支护功效的认识并不统一。本文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比分析了不同工况的锚杆支护功效。研究结果表明:锚杆和喷混凝土同时施作时,减小围岩变形和塑性区的主要因素来源于喷混凝土支护,锚杆轴力受喷混凝土影响显著。仅有锚杆时锚杆轴力沿洞周分布呈现"上、下大,左、右小",而锚杆和喷混凝土共同支护时表现为"上、下小,左、右大";锚杆与喷混凝土的计算模型单元是否连接在一起对单根锚杆轴力量值及其沿杆身分布影响显著。在FLAC3D数值模拟中,采用全长粘结的cable单元模拟锚杆支护并不能有效改善围岩变形和塑性区分布,为充分体现锚杆加固围岩的作用,建议在施作cable单元的同时适当提高相应的围岩力学参数。  相似文献   

7.
研究双孔并行隧道双洞间距对隧道围岩稳定性的影响,根据有限元强度折减法数值模拟计算得到的不同线间距条件下的隧道安全系数和围岩及支护结构内力、位移、塑性区的结果分析,对嵩山隧道的线间距进行了优化设计,确定了最佳、最小线间距.  相似文献   

8.
黄茅坝隧道穿越煤层地段施工技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黄茅坝隧道的瓦斯地层情况,简要论述了煤系地层中瓦斯隧道修筑的特点和施工中防治瓦斯采用的一些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9.
隧道施工过程中,初期支护的混凝土湿喷工序完成时间的长短直接影响到该隧道开挖进度,进而影响到全隧的开挖进度,优质、高效地完成初期支护混凝土湿喷工序是隧道施工快慢的关键控制性要素。本文以渝黔高速公路扩能项目隧道施工为背景,通过对湿喷台车和喷射混凝土性能分析,选择合理的搭配方式,最终既能按期完工,又能达到更好的初期支护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周山隧道为双向六车道分离式结构型式,最大埋深70 m。隧道工程区为黄土地层,隧道出口段70m范围埋深在5-18m,属超浅埋黄土隧道。隧道开挖跨度达16.12 m,施工过程中容易产生坍塌并波及地表。洞口段采用大管棚进行超前支护,采用双侧壁导坑法施工,及时形成封闭结构。施工效果表明,所采用施工方案能够有效控制地层变形,保证超浅埋段隧道施工安全。  相似文献   

11.
本区煤系地层厚约900米左右,依据岩性和含煤性差异划分出七个含煤段(见特征表)在煤系地层中具有丰富多彩的地质现象,它从各方面向我们揭示了煤系地层的特征,现把煤系特征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锚杆支护在沿空掘巷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介绍了采用高强度螺纹钢树脂锚杆支护技术在复合顶板沿空掘巷现场的使用及效果,与架棚支护比较,支护成本明显降低,巷道顶板支护实现了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3.
依托大石包隧道进口段工程项目,以管棚支护技术为研究对象,选择外插角、拱顶加固范围、环向间距和拱顶加固距离为影响隧道稳定性的主要评价指标,借助ABAQUS 数值软件进行正交试验,采用CRITIC 法求解客观权重,结合G1 法所求的主观权重在引入博弈论后进行权重组合优化,并基于改进TOPSIS 法加权后探讨了在多因素同时改变的管棚支护工况下各评价指标的变化情况。 最后对各工况结果进行分析,确定最优方案,将最优方案与实测数据进行对比,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可为类似隧道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以正在施工的成昆铁路丙满隧道采用的超前及初期支护施工方案为例,讲述丙满隧道在超前及初期支护中关键环节的施工方法以及施工要点,丙满隧道的施工采用的正是上述方法,取得较好的效果,在施工中严格按照上述方法施工,工程进展比较顺利,该施工关键方法可以为同类隧道支护做参考。  相似文献   

15.
针对昆-石高速公路阳宗隧道断面跨度大的特点,通过经济技术、操作难易程度的综合比较,阳宗隧道使用WTD系统锚杆支护对围岩进行加固,效果良好。使用高性能混凝土作为隧道二次衬砌,降低病害的发生,减少整治麻烦,给隧道施工和运营都带来极大的方便。采用地层-结构模式,运用同济曙光软件分析地质条件较差的Ⅴ级围岩隧道施工方法对围岩稳定性的扰动规律,计算结果表明施工方法选择合理;采用荷载-结构模式,应用有限元软件—ANSYS对二衬结构的安全性进行检算,计算结果表明该隧道衬砌结构设计合理、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无支撑多级支护结构的不同设计参数对基坑变形的影响,以一个无支撑两级支护的粉质黏土深基坑为例,利用FLAC3D软件建立数值模型,并基于正交试验通过极差、方差分析,就两级支护间距、开挖比以及两级支护结构长度对支护结构位移的影响进行研究。主要结论如下:采用无支撑两级支护结构的粉质黏土深基坑,两级支护结构的顶部最大位移受两级支护间距和开挖比影响的敏感度较高两级支护结构位移之间存在“叠加作用”、“牵引作用”的相互影响,但当两级支护间距不小于总开挖深度的0.5倍时,相互影响不显著当两级支护间距不小于总开挖深度的0.5倍,且开挖比为0.8~1.3时,两级支护结构的顶部最大位移比较接近,且不超过规范的一级基坑下限控制值,处于最合理的工作状态。  相似文献   

17.
道工程中大部分地质条伟复杂,特别是洞口围岩一般较为破碎,地质条件差,为保证隧道施工安全进洞,洞口施工大多是在预加固的支护系统下进行的,尤其是在浅埋、偏压、破碎、软弱、地下水丰富并具有软弱夹层、顺层等极易发生滑移,坍塌的地段更需要采用综合预加固体系。隧道洞口段常用的预加固措施主要有地表锚杆加固、锚索、地表注浆、超前锚杆、型钢支撑、超前小导管等方式。  相似文献   

18.
大断面公路隧道施工围岩稳定性数值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昆-石高速公路阳宗隧道断面跨度大的特点,通过经济技术、操作难易程度的综合比较,阳宗隧道使用WTD系统锚杆支护对围岩进行加固,效果良好。使用高性能混凝土作为隧道二次衬砌,降低病害的发生,减少整治麻烦,给隧道施工和运营都带来极大的方便。采用地层-结构模式,运用同济曙光软件分析地质条件较差的Ⅴ级围岩隧道施工方法对围岩稳定性的扰动规律,计算结果表明施工方法选择合理;采用荷载-结构模式,应用有限元软件-ANSYS对二衬结构的安全性进行检算,计算结果表明该隧道衬砌结构设计合理、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9.
喷锚挂网支护是目前高陡边坡防护工程中采用较多的一种支护方式,它是喷射混凝土、锚杆、钢筋网联合支护的简称,是一种先进的支护加固技术.喷锚挂网支护是通过在岩土体内施工一定长度和分布的锚杆,与岩土体共同作用形成复合体,弥补土体强度不足并发挥锚拉作用,使岩土体自身结构强度潜力得到充分发挥,保证边坡的稳定.  相似文献   

20.
本文阐述了等强树脂螺纹钢锚杆替代普通螺纹钢锚杆在大雁二矿三水平二段30#层掘进工作面的试验与应用,等强树脂螺纹钢锚杆解决了煤巷普通螺纹钢锚杆,因爆帮后大量失效必须重新补打的问题.通过生产实践,采用等强树脂螺纹钢锚杆支护取得良好的效果,减少了锚杆巷道掘进维护量,节省支护材料,降低了工人劳动强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