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研究双孔并行隧道双洞间距对隧道围岩稳定性的影响,根据有限元强度折减法数值模拟计算得到的不同线间距条件下的隧道安全系数和围岩及支护结构内力、位移、塑性区的结果分析,对嵩山隧道的线间距进行了优化设计,确定了最佳、最小线间距.  相似文献   

2.
以贵阳轨道交通1号线某区间大跨小净距双洞隧道为模本,采用FLAC3D数值模拟计算,分析双洞隧道在开挖过程中的顺序和步距变化,对周边岩层的变形沉降影响.从中探索隧道理论开挖施工中,双洞应采取的顺序和需要保持的最小距离,方可保证隧道的稳定和安全.  相似文献   

3.
基于Gibson土建立平行双孔隧道的三维实体结构计算模型,考虑衬砌与周围土体的共同作用,并在盾构开挖面处施加表面力以模拟切削刀盘的推进力效应,分析平行双孔隧道同步开挖及不同滞后距离异步开挖时隧道相互作用所引起的周边土体变形及收敛形式。研究表明,平行双孔隧道异步开挖时,滞后距离对超前开挖隧道周围的竖直沉降影响微小,而对后挖隧道断面竖直沉降以及左右隧道水平位移的影响较大;随两隧道间距的增加,开挖时相互的影响会随之减小。  相似文献   

4.
黄土强度低、抗扰动性差,在其中进行隧道施工时,采用不同的开挖步骤直接影响着其施工的安全、效率及稳定性控制效果。通过对Q2黄土中原有隧道断面扩大开挖过程的数值模拟,以应力、位移等为指标,分析不同的开挖顺序对隧道结构稳定性影响的优劣性,进而确定合理的开挖顺序,以降低施工风险,优化断面扩大开挖效果,并得出隧道扩挖对围岩影响的规律。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不同施工方法下深埋排水隧道围岩变形机制及稳定性控制,利用有限差分程序FLAC3D模拟了在不同施工方法下隧道的开挖支护过程,研究了隧道支护结构的变形与应力变化规律,探索了围岩稳定性,并分析了应力场、塑性区及变形对不同围岩力学参数敏感性。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施工方法下排水隧道衬砌按抗压及抗拉验算均是安全的,且最大拉应力主要集中在拱底上;采用全断面法施工时围岩的竖向位移和水平位移最小;衬砌应力及围岩变形对弹性模量最敏感,黏聚力和内摩擦角对塑性区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6.
在铁路客专隧道设计中,对大断面软弱围岩隧道施工大都采用较为安全可靠的分部开挖方法,所提南广客运专线笔架山隧道属于高风险软弱围岩隧道,施工中根据大断面软弱围岩的特性无需采用临时仰拱,灵活应用三台阶采取斜角方式实现同步开挖,提高施工进度和工程建设质量,确保工程安全,为今后软弱围岩施工提供一种新颖的开挖方法,具有较高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7.
对庄寨水库至碧色寨引水连通工程新建隧道下穿昆河铁路的3个位置进行爆破施工安全性分析.通过有限差分数值软件,对K0+109.7,K2+290.1,K4+036.2位置进行爆破开挖数值模拟分析.结论如下:K0+109.7,K4+036.2段爆破施工对既有铁路造成影响较大,不满足安全控制要求,建议采取非爆开挖,并对围岩采取加固措施;K2+290.1段爆破施工对既有铁路造成的影响在控制标准内,建议施工断面应采取控制爆破并对围岩采取一定的加固措施.研究内容可为新建隧道下穿既有铁路爆破开挖的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石峡隧道ZK31+306-ZK31+336处穿越F7断裂破碎带,掌子面围岩整体为熔结角砾凝灰岩。本文针对围岩条件差、开挖断面大特点提出采用集钻孔、安装、注浆和支护四位一体的自进式小管棚超前支护,该超前支护有效提高了塑性区围岩的承载能力,隧道开挖后围岩变形控制显著,此外还提高了隧道施工工效。  相似文献   

9.
本文将以青岛地铁1号线水开区间隧道工程为基础,应用CRD法(交叉中隔墙法)以及台阶法动态监测隧道施工过程中围岩变形状况,回归处理数据信息,借助相应软件模拟分析这两种方法。在相关研究中可知,借助CRD法一般可以更有效地对水平收敛量以及拱顶沉降加以控制,使围岩受到施工扰动的程度降低,在维持围岩稳定性、自持能力上作用明显。与此同时,施工过程中借助台阶法可以使快速开挖隧道得以实现,但是在有较高施工要求或者有复杂地层条件区域中还应采用CRD法展开施工,从而进一步对围岩变形加以控制,使围岩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10.
从是否有利于施工的角度出发,同时通过ANSYS有限元软件,对重庆轻轨大坪区间不同断面近距离隧道开挖顺序进行详细分析,结果表明:先施工小断面隧道比先施工大断面隧道更有利,并邮施工实践所检验。可为其它城市地铁区间隧道施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从是否有利于施工的角度出发,同时通过ANSYS有限元软件,对重庆轻轨大坪区间不同断面近距离隧道开挖顺序进行详细分析,结果表明:先施工小断面隧道比先施工大断面隧道更有利,并邮施工实践所检验。可为其它城市地铁区间隧道施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在南宁轨道交通三号线深基坑项目施工前,通过借用软件对受施工因素影响相邻地铁区间隧道和主体结构安全性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通过数值模拟不同工况下基坑开挖顺序,研究基坑与隧道相对位置对轨道结构及几何形位的影响规律,为类似工程实践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3.
由于受地应力水平和围岩工程性质影响,高地应力条件下软岩隧道开挖后围岩塑性变形显著,施工中常伴有支护变形侵限、大面积开裂,甚至坍塌等现象发生。如何选择合理的支护措施,有效控制软岩隧道变形并确保结构安全已成为目前地下工程界的关注焦点。施工中各阶段隧道极限位移的研究,可为该种条件下隧道设计和施工决策提供有利的技术支持。根据乌鞘岭隧道F7断层区段的实际情况、对高地应力条件下软岩大变形隧道不同施工阶段的极限位移进行研究和确定,并将研究成效应用于工程实际。  相似文献   

14.
在隧道开挖时,对围岩运用三台阶施工一般比CD法、CRD法等容易发生大变形,甚至塌方等事故。但由于三台阶法施工具有工期短、施工方便等优势,而被施工单位广为采用。本文依据四官寨隧道,运用数值分析,对上台阶开挖高度进行对比分析,得到上台阶的合理开挖高度。对比3种不同工况的上台阶开挖高度对隧道衬砌产生的作用得出,在施工中采用4 m左右的上台阶高度是相对有利的,为工程施工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5.
高地应力条件下软岩大变形隧道极限位移计算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受地应力水平和围岩工程性质影响,高地应力条件下软岩隧道开挖后围岩塑性变形显著,施工中常伴有支护变形侵限、大面积开裂,甚至坍塌等现象发生。如何选择合理的支护措施,有效控制软岩隧道变形并确保结构安全已成为目前地下工程界的关注焦点.施工中各阶段隧道极限位移的研究,可为该种条件下隧道设计和施工决策提供有利的技术支持.根据乌鞘岭隧道F7断层区段的实际情况、对高地应力条件下软岩大变形隧道不同施工阶段的极限位移进行研究和确定,并将研究成效应用于工程实际。  相似文献   

16.
袁铮 《唐山学院学报》2023,(6):43-47+91
以云南某隧道工程为研究背景,探究充填型溶洞的发育机理,通过建立有限元数值模型模拟隧道开挖过程,对比有、无充填型溶洞情况下围岩的位移变化和应力场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充填型溶洞的形成受水文气象、地层岩性、地形地貌、构造运动等因素影响;(2)在此工程地质条件下,充填型溶洞对隧道围岩的位移和应力场有影响,相较于拱顶和拱腰处的围岩,对拱底处围岩影响更大,拱底处围岩对隧道开挖也更为敏感;(3)隧道围岩的最大主应力呈现左右对称,拱顶、拱腰处的围岩以压应力为主,拱底处围岩以拉应力为主,拱脚部分出现应力集中现象。  相似文献   

17.
《邢台学院学报》2017,(4):177-180
我国公路隧道正朝着长距离、大埋深不断发展,但限于目前深埋山岭隧道勘察方法和技术局限,深部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围岩的级别很难在勘察阶段查得很精确,导致勘察围岩级别与施工开挖揭示围岩级别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因此,隧道施工过程中,必须采用现场快速围岩动态分级、动态变更的隧道设计与施工理念。调研了目前国内公路隧道施工现场围岩快速分级的思路与方法,旨在为类似隧道工程的现场地质配合工作提供指导和借鉴。同时,针对目前施工围岩定级存在问题,提出围岩快速定级的展望,希望在未来隧道建设中深入围岩快速定级的思考和研究。  相似文献   

18.
依托郑西客运专线函谷关黄土隧道工程背景,以解决高速铁路大断面黄土隧道关键施工技术为出发点,应用大型通用有限元软件ANSYS为计算手段,在埋深25 m条件下分别研究CRD法,CD法和三台阶法三种施工方法,从地表交形与隧道变形、支护结构内力和围岩塑性区范围出发,通过比较分析,给出相应条件下的推荐施工方法.  相似文献   

19.
采用CRD法,对浅埋偏压公路隧道在不同开挖顺序下进行施工力学数值模拟.分析不同开挖顺序时的围岩位移、应力、初期支护的内力,并进行比较.数值结果表明:隧道开挖按照外侧上部-内侧上部-外侧下部-内测下部的顺序进行时,开挖过程应力、位移较小.边墙与仰拱交界处和拱顶均是施工中应重点关注的部位.  相似文献   

20.
永九快速线永龙隧道的双向6车道浅埋大跨扁平结构,对围岩稳定和结构受力均产生不利影响.利用有限元程序模拟V级围岩软岩地质条件下大跨度隧道的动态施工过程,以隧道施工后周边围岩稳定性和初期支护及临时支护安全性为指标分析开挖效果,从理论和与实际监控量测数据对比分析结果证实了上下台阶双侧壁导坑法设计施工方案的合理.研究成果为同类工程的设计与施工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