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那天,一个学生通过周记向我反映,班上的小曾放学后偷偷到学校附近的慈母亭抽烟。对于小曾,我是了解的。刚接触时觉得他顽皮、贪玩,学习不够认真,曾批评过他几次。可是在一篇周记中,他的话让我震撼和惭愧:“也许每个人都觉得我很快乐,因为我看起来总是嘻嘻哈哈的,其实我并不是真的快乐,都是假装出来的。我的亲生母亲离开了我,父亲没时间照顾我,我缺少爱,经常感到很孤独……”后来,我在和他的谈话中了解到,他的亲生母亲已和父亲离异,现在的母亲是继母。父母做夜宵生意,每天到凌晨才能休息,第二天起床时孩子已经在学校了,哪有时间照顾他?连早餐…  相似文献   

2.
是不是亲生父亲都没关系,因为不会有人比他更爱她。她没来得及告诉他的是:是不是亲生父亲都没关系,因为再也不会有人比他更爱她。  相似文献   

3.
十月(三)     
十月努力按照妈妈的吩咐去做,但是发现自己在面对很多事情时都无能为力。与此同时他发现了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他很有可能是舅舅的亲生儿子……  相似文献   

4.
于永正在语文教学方面是一位专家,他有一句教育格言"对于孩子们的学习来说,第一是兴趣,第二是兴趣,第三还是兴趣。当孩子们兴味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中时,学习就变成了一种特殊的享受,变成了一种精神的需要。"回想起他在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的一些独特方法,确实对我们各科教学都有一定的启发。无论是什么学科的教师,你的学生对学习没有了兴趣,那你就是个失败的教师。  相似文献   

5.
孩子就是一本书,从童年到少年,从少年到青年,我们都在一页一页往下翻,但要真正读懂它却十分不容易。有一个比喻说得好,对于孩子的教育,学校好比是白天,而家庭就是夜晚。白天的变化固然重要,但夜晚所发生的很多看不见的变化更不可小觑。下面笔者就将自己对孩子“成长轶事”的所思所得全盘托出与同仁探讨。“明理”:为人父母的第一选择轶事一:孩子上幼儿园时,我们就让他学习书法考虑小孩子学习书法不仅可以练习一手好字,而且可以从中培养一种吃苦精神、一种耐心,养成孩子做事定心的习惯。但由于年龄较小,接受能力差,开始时对字的笔画和结构总…  相似文献   

6.
A.触目惊心的事实 多年来,我们的学校和老师,都非常重视转化后进生,这无疑是对的。但是,有一些教育工作者,却因此忽视了对“优秀生”的关注和教育。 我们只要稍微留意一下媒体,就可发现一些关于“优秀生”的触目惊心的事实: ——甘肃省景泰县春雨中学初二年级学生齐刚(化名),2002年4月6日晚8时,在家中杀死了他的亲生母  相似文献   

7.
那天,一个学生通过周记向我反映,班上的小曾放学后偷偷到学校附近的慈母亭抽烟。对于小曾,我是了解的。刚接触时觉得他顽皮、贪玩,学习不够认真,曾批评过他几次。可是在一篇周记中,他的话让我震撼和惭愧:“也许每个人都觉得我很快乐,因为我看起来总是嘻嘻哈哈的,其实我并不是真的快乐,都是假装出来的。我的亲生母亲离开了我,父亲没时间照顾我,我缺少爱,经常感到很孤独……”后来,我在和他的谈话中了解到,他的亲生母亲已和父亲离异,现在的母亲是继母。  相似文献   

8.
<正>一我和他一直都没有共同语言。我总怀疑自己是他捡来的,但事实上,我的确是他的亲生儿子:有着与他一样棱角分明的脸,一样淡漠冰冷的神情,甚至眉毛的走势,都是一样的倔强而执拗(niù)。每次我们一起出门,即便是隔了一段距离一前一后地走,也还是会有人在背后小声地议论说:这定是一对父子,看他们昂头走路的姿势,简直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这样的结论,常常让我  相似文献   

9.
青少年学生在学习或生活中有了烦恼,既要寻找聆听其倾诉的对象,又要求对方为自己保密。鉴于这种心理,部分学生往往选择异性作为聆听的对象。一位女学生讲到:“我有心事和他讲,他能耐心听,并且能给我保密,就连与父母都不敢说的事情,都可以向他  相似文献   

10.
曾经有一个学生使我印象特别深,高一高二时这个学生的成绩都比较好,但也经常违反纪律,有一次违纪还被学校点名批评,我也在班上狠狠地骂了他一顿,骂得他抬不起头来。此后一直到高三毕业,他都没有出现什么违纪现象,整个人也不如以前活泼,朝气蓬勃。毕业后他考取了一所普通院校,临走的前一天,他找到我,说:“郑老师,非常感谢您那次批评使我成熟了许多,不过从那以后,学习上总有点力不从心的感觉。”把他所说的话与他受批评后的表现结合起来看,我感觉到那次严厉的批评伤害了他的自尊心,抑制了他的潜力,按照正常的发展,他应该能考取一所比较好的重…  相似文献   

11.
唉!学习实在太没趣了!”———同桌他已是第n次对我说。我指着他的脑子反驳道:“汝何见得呢?”然后,我就给他唱了几班上快乐的“插曲”……物理课上,老师开始进入压力课题,我们都说压力的方向是垂向下的,其实这个答案是没经大过滤就蹦出来的。老师听了,眉头成“川”字形,然后把右手向上托问我们:“这方向又是怎样?”一些学看了,脑子想歪了,“咯吱咯吱”笑了。同学们“一传十,十传百”,看到老师两脚伸开,右手伸起,真像———我们都笑着异口同声说:“这方向可就得问‘董存瑞炸暗堡’了!”大家都笑了,就连平时“五官端正”得很的老师也忍不住笑…  相似文献   

12.
韶华 《科技文萃》2000,(6):23-24
最近有两起青少年犯罪案件,震惊了全国.其中有一起发生在浙江省金华市,一个叫徐力的中学生,因为考试得不了高分,惧怕挨打,竟然杀死了自己的亲生母亲!我们且不说教育制度方面的问题,单独谈谈作为父母的责任.  相似文献   

13.
Q:我班里有个同学,他做什么事情都很主观,也可以说很固执,不但心胸狭窄、报复心强,而且还很敏感、多疑,但他的学习一直挺优秀的,也有一定的领导才能,当然就会骄傲自大、自命不凡啦!有时老师交待班级骨干做一些事情,如果没有让他负责,他就会不高兴,时常埋怨老师,还认为自己是怀才不遇或别人故意与他过不去.他这个人,如果犯了错误也不愿承担,老是强调是别人的错.作为班长和同学,他学习那么优秀,我真希望他能改变一下自己,变得更加优秀.我们大家如何与这种人相处,这种人又如何才能改变自己或别人怎么帮他改呢?他不会是偏执狂吧?  相似文献   

14.
一次,我遇到一个学生家长,招呼之余自然地谈到了学生的学习,他一下子显得很兴奋.他告诉我,这段时间孩子非常努力地学习数学,回来总是先做数学作业,还常常无意问说数学老师的好.我除了受宠若惊外,就是一肚子迷茫.一问才知道,原来最近有几次,我在上课叫他回答问题时,不是连名带姓,而是叫他"小龙".他回家就对父母说,老师特别喜欢他,对他特别亲近.因为他觉得,这是一种不是任何人都能享受到的"特殊待遇",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誉,他要用行动来回报老师的厚爱.  相似文献   

15.
我所教的班中有这么一个男生,还算聪明,理解力、记忆力都还可以,就是学习习惯不好.初一时语文成绩还过得去,上课还能听听,作业也还做做,虽然在老师的督促下仍然比其他同学要慢很多,但毕竟还交作业.我说的话他也还听.一到初二,他交作业的次数明显减少.上课睡觉和讲话的次数也越来越多.与他多次谈心.都不见成效,他还跟老师摊牌:"我就是来混日子的.混一张毕业证就可以了."现在到了初三.他上课根本就不听.书都懒得拿出来.虽不扰乱课堂纪律,但那样子看着实在不雅,要么是身子不停地扭动.要么就趴着睡觉.  相似文献   

16.
笔者在听一教师教“尿的形成”一节内容时 ,教师在点明最后一个知识点“泌尿系统的卫生”后 ,提问 :“请同学们联系实际思考 ,在过去的生活和学习中有哪些提法欠科学 ?”学生通过讨论 ,有一名学生答到 :“我们在幼儿园时老师强调‘饭前便后要洗手’不完整”。教师追问“为什么 ?”一学生答“通过今天的学习 ,我认为‘便前更应洗手’ ,这样才能保证尿道外口的清洁卫生。”另一学生补充讲 :“我爸爸是医院泌尿科医生 ,他讲 ,得泌尿疾病的病人中 ,有三分之一是不注意个人卫生造成的 ,他们上厕所前有不洗手的坏习惯。”教师没估计到学生答得这么…  相似文献   

17.
撑杆跳高名将布勃卡有个绰号叫“一厘米”。因为在重大比赛中,他几乎每次都能刷新自己保持的记录,将之提高一厘米。巴塞罗那奥运会前就有人披露出其中的奥秘:布勃卡训练时经常跃过6.25米的高度,但在正式比赛中他从不拿出真本事,而是一厘米一厘米地提高自己,一次次地打破记录,一次次地称雄。他说:大幅度提高成绩是不明智的。诚然,布勃卡的成功是以实力为基础的,别人不服不行。但,我们不得不承认他的明智之举,小小的“一厘米”给教育以足够的启示。作为家长——育人之人,面对孩子——成长中的生命体,我们是否也能允许他只有“一厘米”的空间?…  相似文献   

18.
陶行知先生说过:我们的实际生活,就是我们全部的课程;我们的课程,就是我们的实际生活。诚然,生活便是语文学习的根,语文学习一定要在生活中吸纳与倾吐,不管是发展语感,还是培养语文实践能力,都离不开生活输送的养分。我认为要让语文学习有  相似文献   

19.
一、联系实际,整理知识 帅:前面我们学习了24时计时法.明明同学学习这个内容后,把一天中他认为较重要的时刻记录了下来,请看屏幕:  相似文献   

20.
所谓“反比”,即家长在教育子女时以他们中的佼佼者为例与之比较,达到激发孩子上进的目的。应该说,适量地运用“反比”不是不行的。但如果用得过量,就很可能产生副作用。因为事实上“过量”是普遍存在的,所以应引起警觉。有些家长在传媒上看到同龄孩子的优秀事迹,特别是介绍他们丰富的知识和杰出的才华时,往往会对自己的孩子说:“你看,他是你的同龄人,可他已经这么优秀了,而你呢,我看你连他的一半都没有。”或者这样说:“你瞧,人家的条件那么差,可学习这样好,你呢,正好相反,条件不知道要比他好多少,可学习却一团糟,不知道你都干了些什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