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民国性"是民国文学研究价值意义彰显的一个重要表征,也是打开民国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理论视域,是传统现代文学三十年研究的另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也是回到历史场域、重新发现学术生长点的新际遇。"民国性"是民国文学研究的应有内涵。只有将这一内涵的研究置于重要地位,才能激活民国文学研究的生命力,才能在现实和理论两个维度上凸显民国文学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2.
<正>民国时期大学的学费是不一样的,从几十块大洋到二三百块大洋不等。1932年,北京颐和园附近挂甲屯的居民,家庭年收入不到两百块大洋,最基本的饮食开销就要花掉一百零五块大洋,一年到头最多只能攒下十几块大洋,供孩子读中学都读不起,何况读大学?●考试费用首先,在民国上大学得交报名费。民国没有统一高考,你高中毕业了想读大学,直接去你想要就读的那所大学报名就行了。报名的时候会让你缴纳报名费,一般是三五块大洋。例如1930年北大招收一年级新生,  相似文献   

3.
大学招生考试舞弊指参考人员、考试工作人员以及社会其他人在考试过程中,为谋取不正当利益,采取欺瞒、弄虚作假等手段实施违反入学考试规则的行为。民国前期"假文凭"现象突出;民国中后期"盗卖、泄露试题"现象突出;出现了"护航"、"公司"、"作弊委员会"等集团舞弊新现象。这三种作弊现象都表现出了集团化、组织化、专业化的特点。另外,夹带、枪替、换卷子等传统舞弊方式依然最普遍。民国时期针对大学招考的舞弊现象采取的防控措施是:通过各种舆论宣传舞弊的危害,制造一种以作弊为耻的社会氛围;大学和教育当局采取一系列的行政手段压制、打击舞弊;考生以上书、罢考、闹风潮等方式应对舞弊;最为严酷的方式就是追究刑事法律责任。从本质上说,舞弊就是参与主体以违反招生考试规则的行为为手段,进而获取入学资格的行为。舞弊现象反映出了许多问题:民国初期中学教育发展迟缓;科举老传统没有丢,"应试教育"已经形成;盗卖、泄露试题反证了统一招生具有更大的权威性;集团化作弊的新现象,专业化、制度化甚至民主化的运作方式是现代社会孕育的现代化舞弊;抗考、罢考、上书、鼓动风潮反映了学生的思想大大解放;社会腐败加剧,向上层社会流动的狭窄渠道走向封闭;泄露试题事件往往夹杂着党派斗争;舞弊概念泛化;大学企图用拖延来消弭舞弊与社会的矛盾,损害了公平的价值;人情社会缔造了考试,同时孕育了舞弊,最终使考试走向僵化。  相似文献   

4.
民国大学制度在中国大陆,止于1952年的院系调整,台湾方面则从1954年始陆续恢复设置一批原民国大陆名校。观察这些"复校"大学,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民国大学精神脉络在台湾之传承,而绝非仅仅只是过去大陆校名的沿用。将其置于中国高等教育整体发展大格局下分析把握,可拓宽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的研究视野。  相似文献   

5.
蔡萍  陈元 《教育评论》2015,(4):147-150
民国大学教育研究所是在新教育中国化的背景下,在教育学者呼吁与推动下创办的。民国大学教育研究所在发展中虽然几经改制,但是始终保持小规模的发展态势,并在研究生培养、教育实验研究和教育刊物出版等方面做出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6.
近年民国词研究推进较快,但也存有一些基础性的,应该重视而未被重视的问题。其中民国词的界定、民国词的分期,以及民国词社的研究方法是三个比较突出的问题。这些问题的探讨和解决,可促使当前的民国词研究更为扎实与深入。  相似文献   

7.
《民国杭州饮食》是近期一部研究民国饮食文化的佳作。本文从纲领、治史观念、民国杭州名菜演变等角度,解析和评价该书。该书是全方位研究民国杭州饮食的首部著作,其在史料考证、价值立场、研究方法和撰写方式上都表现出著者治学的严谨和新意。全书生动细腻的再现民国杭州百姓饮食习俗和风貌,是该领域经典之作。  相似文献   

8.
著名党史学家彭明一生建树颇多,研究所涉及的领域甚广。他因对五四运动的精深研究而誉满学界。他对民国史倾注了不少心血,堪称民国史研究的先驱性人物。他对民国史研究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三大方面:一是探索相关专题,铺垫民国史研究开创之基;二是参编著作教材,增添民国史研究壮大之势;三是表述深化建议,指引民国史研究前进之向。彭明终身执教于中国人民大学党史系,却对民国史研究投注莫大热情。原因在于他切身体会到了民国史研究成果之于党史研究深化的极大重要性。他在民国史领域的深耕细作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党史学界同仁。其学术贡献为毛泽东所说的将党内党外两种材料“对照起来研究”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9.
"现代文学",还是"民国文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保护与开发民国时期的历史文化资源,不可避免地要遭遇到"民国文学"这一看似陌生的概念,而"民国文学"这一概念,也十分有必要郑重地在中国文学史的研究范畴中予以提出,并加以讨论。"民国文学"相较于"现代文学",因其研究对象更为多元,时间范畴尤为明确,其所具有的强大的包容性和明确的边际性,不仅可以与"民国历史文化"的研究、保护与开发呼应起来,对于中国文学史的研究更是有着重要的意义与价值。这一概念在学界内外的浮出水面,以及逐渐被关注,乃至被接受,应是一种可预期的前景。  相似文献   

10.
考虑到1949年之后台湾地区出现的"民国"文学,"民国文学"的理论建构值得反思。对大陆学者而言,无论将"民国文学"视为中性的时空概念,还是将其视为一种精神资源,如果将1949年之后台湾地区的文学天然视为"民国文学"的一部分,两种认识都有难以自圆其说的部分。实际上,"民国"是一个变化的文化空间,只有从"空间"的意义理解民国文学,"民国文学"的活力才可能被释放出来。  相似文献   

11.
陈元 《教育评论》2015,(2):161-164
1929年中山大学首创农科研究所后,其数量不断增加,民国时期先后有8所大学设立了18个农科研究所。民国大学农科研究所的发展促成了农科研究生教育。当时的农科研究生教育规模较小,私立大学的农科研究生教育优于公立大学,在理、工、农、医学科中农科研究生教育水平与其他实科类学科相比并不逊色,农科研究生教育的专业发展不均衡。  相似文献   

12.
《民国史料丛刊》是当前海内外出版的规模最大的一套民国史料。在选材上,它以“史料”为原则,着重纸版书籍,补其他丛刊、资料汇编或丛书之所无。在编排体例上,按照政治、经济、社会、史地、文教5大类30目进行编排,自成体系。在史料价值上,它从各个方面揭示了民国史的演变轨迹,是研究者必备的基础史料,必将促进民国史教学和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3.
发轫于欧洲大学的导师制自20世纪初期导入中国后,对民国时期大学的各方面发展产生特殊影响。其中,导师制的施行促使民国大学内部的师生关系发生显著改变,进而引发师生间的教学、生活等日常交往活动出现明显变化,与既往的大学师生交往模式相比,表现出较为鲜明的差异性。这种交往活动的历史性转变,不仅对民国大学教学工作的开展具有突出影响,对于当今我国高校施行导师制亦具有一定的启示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4.
民国前期中国现代大学制度的确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末中国虽出现了新式高等教育机构,但直到20世纪20年代后半期,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现代大学制度才在宏观法令与办学实践两个层面得以基本确立,并带有强烈的美国色彩。中国近代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社会变革极大地促进了大学的成长,是现代大学产生与发展的深层根源。反思民国前期中国现代大学制度的确立,可以对目前的中国大学制度创新提供不少启示。  相似文献   

15.
民国时期是中国大学发展相对稳定的一个时期,这为中国大学的迅速崛起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民国大学的发展,并不是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诸多因素发生化学效应所促成。在学习大学模式这一方面,曾有过学德与学美之争,最后中国大学舍德国模式而取美国模式。在当今我们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过程中,学习民国大学的成功经验必不可少。  相似文献   

16.
朱伦 《绥化学院学报》2006,26(4):114-115
一、我国高校内部管理模式沿革 (一)中国高校的产生与发展。19世纪末,西方大学模式进入我国,1898年成立的京师大学堂,就实行分科教育。民国元年,教育部公布《大学令》,规定大学分文理法商医农工七科,以文理二科为主,或文理二科并设,或文理兼法商二科,或理科兼农工医三科(或三科中兼两科或一科),方能称为大学。民国6年公布的新《大学令》和民国11年公布的新学制,承认了单科大学的合法性,民国17年颁布的《大学组织法》正式规定大学可设置文、理、法、教育、农、工、商、医等8学院,并规定必须具备3个以上学院方可称为大学。  相似文献   

17.
民国时期,大学在战火频仍、物质匮乏的环境中取得了令今人钩沉追忆的发展,得益于当时事实形成的大学治理框架。民国初期受"学术独立"思潮影响,政府治理大学具有自觉的权力边界;国民党时期,"党化教育"日盛,但政治干预受到抗争与抵制,政府治理大学权力边界呈非自觉状。民国时期大学内部,校长、行政会议、事务处一脉的行政权力,受到评议会、教授会的制衡。教授会和评议会都彰显了学术权力,学术权力受到了"外部立法"、"内部建章"的保障。受启蒙思想影响,以及政府因战争力所不逮所赐,民国时期大学治理的事实框架促进了当时高等教育的较快发展,也给今天高教改革以启示。  相似文献   

18.
我国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制度肇始于清末民初,是移植西方近代大学制度的结果。它的发展历经了清末的萌芽期、民国前期的成型期和民国后期的完善期三个时期,也历经了研究生教育制度与学位制度相分离、相并存和相结合的三个阶段,而且它的发展与我国大学研究院所的发展是基本同步和互动的。  相似文献   

19.
民国是方志体例的大变革时期。民国《汝城县志》是在内政部颁布《修志事例概要》并通咨各县搜集新旧志书的背景下纂修而成的。其体例和内容上既有因袭,也有裁汰;既有调整,亦有增益。该志虽算不上佳志,但对于我们考察民国方志编纂和方志学都具有普遍意义。因此,探讨该志纂修背景、纂修者及体例内容等方面,可以从个案管窥民国30年代初期的修志面貌。  相似文献   

20.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国民党意识形态迅速强化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其中的重要举措是强势推行党化教育、强势控制教科书。而极端的教科书控制突出表现在严格审定其他教科书,取消公民教科书,直接编撰强意识形态教科书,包括三民主义教科书以及历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而又昙花一现的党义教科书。自此,中国教科书的发展告别黄金时期,走入并构成了民国教科书意识形态最强控制的一个时期。这一教科书发展的特定历史阶段,再次提醒我们要深入研究并高度重视教科书的教诲功能,要充分认识党义教科书的教训,平衡教科书教诲性和启蒙性的关系,理性认识和对待民国教育与教科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