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为了深入了解跨区域流动的儿童在学校适应的情况,对湖南省X市两所小学的14名流动儿童进行了问卷调查及访谈。在教育社会学的理论支持下,对结果进行分析。发现因为区域文化的差异,导致跨区域流动儿童在学习适应、人际关系适应、心理情绪适应以及行为适应上存在困难。跨区域流动儿童在学习上积极性不高,存在明显脱节现象;跨区域流动儿童同伴关系不稳定,师生关系不和谐;跨区域流动儿童情绪未完全适应;跨区域流动儿童行为适应存在偏差。  相似文献   

2.
本文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实证人力资本区域流动对区域经济发展总量的影响效应。实证研究证明人力资本跨区域流动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有着积极影响,我们应该提倡人力资本跨区域流动来进一步促进我国区域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农村高中学生跨区域流动是一种新的学生流动类型。研究发现,“农村高中学生流动”、“高中择校”、“高考移民”在行为主体、行为目的、行为方式、行为结果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农村高中学生跨区域流动可依照流动时间、流动区域、流动需求进行三个维度的类型划分。影响农村高中学生跨区域流动的因素有社会环境因素、推一拉因素、学生个人一家庭因素。农村高中学生流动的未来趋势是:学生流动的规模趋于扩大化;学生流动的机会趋于开放化;高年级学生“回流”现象减少。  相似文献   

4.
对高校毕业生的社会流动进行研究不仅可以为合理配置、使用人力资源提供参考,还可以对社会如何构建高校毕业生社会流动的机制和环境以及高校如何制定更合理、更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东北地区的高校毕业生在区域流动方面有其自身特点,在职业流动上存在着流动频率较低、跨单位和跨行业流动性高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对高校毕业生的社会流动进行研究不仅可以为合理配置、使用人力资源提供参考,还可以对社会如何构建高校毕业生社会流动的机制和环境以及高校如何制定更合理、更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东北地区的高校毕业生在区域流动方面有其自身特点,在职业流动上存在着流动频率较低、跨单位和跨行业流动性高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西部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成为目前西部农村的突出问题,只有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跨区域流动趋向科学和合理,方能提高其就业率及就业质量。  相似文献   

7.
学习性流动及其对欧洲学习和技能政策的贡献力是欧盟近年来大量讨论的主题。学习性流动是为了获取新技能而进行的跨区域、跨部门或跨职位流动。通过学习性流动,学习者可以掌握新知,发展新的语言技能和跨文化能力,从而提升人力资本。欧盟有关促进青年人学习性流动的最佳实践,如个人学习账户和非正规与非正式学习认证,为我国促进青年人学习性流动提供了范例。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跨区域之间的文化适应对流动儿童城市适应的影响,采用自制流动儿童城市适应问题访谈提纲,对湖南省X市2所小学共14名流动儿童进行半结构式访谈。结果表明:(1)流动儿童在城市适应心理状态及物理和人文环境方面较差,但总体状况良好;(2)流动儿童文化适应困难主要表现在前期人际关系紧张、语言沟通困难方面;(3)文化适应问题是造成流动儿童城市适应前期困难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成人教育的改革,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成人教育的改革、发展四川张传燧90年代农民工跨区域大规模流动,形成了声势浩大的“民工潮”。全国跨省区流动的农民大约6000一80001。但这只占农村剩余劳动力的1/4。90年代“民工潮”只是亿万农民跨世纪大规模大范围流动的序幕。预...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批批浙江温岭农民在创业目标下,离开家乡外出经营西瓜业,取得了积极的经济社会效应。温岭西瓜农的外出经营行为是一种特殊的农民流动方式。从流动主体看,表现为能人主导的经营组织流动;从流动目的和动机看,表现为谋求利益与发展的创业性流动;从流动内容看,表现为整合性的生产要素流动;从流动性质看,表现为农—农间的异地流动;从流动路径和轨迹看,表现为以经营市场为目标的多向性流动。这种农民流动有别于普通的农民工流动,实质是一种创业-经营型流动。  相似文献   

11.
对中国村民自治制度内在矛盾的分析与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村民自治民制度实施后,由于经济利益的原因,引发了地方乡镇政府与村委会之间的矛盾,于是乡镇政府干预、操纵村民选举,越权干涉村级财务管理,干涉农民经营自主权。因此,要解决乡镇政府与村委会之间的矛盾,使村民自治制度得以彻底贯彻,就需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要通过立法,明确界定政府与村的利益关系,乡镇以《宪法》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为准绳,依法行政;二是建立基层财政自治制度,赋予村委会独立的财政地位并发挥财政监督功能;三是加快农村税费制度改革,使村民自治向"本我"回归。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1982年《宪法》首次提出“村民自治”这一概念,到1987年《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明确“村民自治”的性质及职责,自此就确定了村民自治这一基本政策,也逐步确定了村民委员会的法律地位及其自治性质。但是由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尚未完善,政治体制改革又存在滞后性,导致现实中村民自治运作过程中存在着乡镇政府过度干预村民自治以及村委会角色不明确等问题。当前如何进一步提高村民自治的效率、进一步加快基层民主建设的步伐、进一步实现乡镇政府管理与村民自治的结合,成为新时期我国农村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3.
消极政治参与在绝大多数政治体系中基本上都是普遍现象.我们的某些官员为了某种需要制造出令人惊讶的高投票率.实有必要揭去这层虚伪的面纱,还村民自治以本来面目.限于作者的能力,本文仅就村民自治中的消极参与原因作一粗略分析.本文认为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前村民自治时期的政治文化的惯性作用力;第二,农民通过村民自治实现利益诉求的机会成本太高;第三,强大的国家权力对于农民政治效能感的有力消解.  相似文献   

14.
中国村民自治已走过20多年的艰苦历程,其成就是惊人的,但对它的研究却较为薄弱,对20世纪80年代中国村民自治更是少有关注。论文以早期中国村民自治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它自传统向现代转型过程中发生的新变,即由传统“乡村治理”向“村民自治”的转变。文章还对早期中国村民自治的特征和局限做了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5.
推进殡葬改革以来,国家在节省资源和丧葬世俗化的旗帜下试图以行为的改造去改变村民的丧葬观念,村民却不顾丧葬观念的变化一直以火化后再葬或者偷埋等变相的土葬方式来回应。一直以来国家视角之下的传统丧葬被看作移风易俗的对象,在村民的日常实践中丧葬却是一场重要的道德仪式。从处于国家法规与习惯道德之间的利益计算的角度去解释村民的规避行为,从国家制定法没为村民提供他们能实现其利益的有效的行为方式这一方面可以去理解村民坚持土葬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非自愿性移民从农村动迁到城市,户籍身份由村民变为市民,但这并不意味着村民就成为真正的市民。从村民到市民,要经历职业、社会规范、精神文化、价值观等一系列的嬗变。这一嬗变过程将是一个艰巨而又漫长的过程。只有在这些方面嬗变实现之后,村民才是真正的市民。  相似文献   

17.
村民自治运行过程中,由于利益角度的差别,自治体内村民个体的权利、自治机构的权力及国家权力之间,必然会发生冲突。因此,保障村民自治正当有序运转,必须尽快完善村民自治中的权利(力)构架:党委与村委——监督与被监督;乡(镇)政府与村委会一平等法律主体,主要通过行政合同、行政指导的手段,以柔性方式促进后者自愿参与,共同完成公共行政目标;村委会与村民——既存在委托与被委托人的关系,又存在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对其之间发生的冲突,应根据不同的法律关系,适用相应的司法救济。  相似文献   

18.
在石漠化治理区,政治参与是石漠化治理村民参与率的集中体现,反映着石漠化治理的可持续性。对村民政治参与的研究有利于理顺村民对于石漠化治理的深层次态度,找出问题,寻求根源,为石漠化治理的后续投入提供政策性参考。文章以石漠化治理区为例,对村民的一个群体---外出民工的政治参与现状、特征进行了考察,进而从自身条件、外部境遇与社会网络等方面对村民政治参与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协商民主具有破解村民自治"四大民主要素"发展失衡,纠正村民自治中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主体错位,防止村民自治中村民享有的权利被悬置,克服实践中村民自治制度被异化,破解级差政治信任的结构性风险等重要价值。但协商民主嵌入村民自治也面临缺乏法律依据,乡村干部积极性不高,自治主体协商能力薄弱和政治冷漠,自治的制度环境变迁等挑战。解决这些难题需要加强党的领导,推动协商民主,国家要为村民自治提供法规保障,建立推进协商民主嵌入村民自治的组织工作制度,培育和提高村民的协商能力与热情,适应制度环境变迁,探索推进协商民主嵌入村民自治的适度单元。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农村村民自治背景下,有相当数量的村党支部和村民委员会仍处于勉强维持合作、不协调的状况。要正确解决两委之间关系不协调的状况,就必须注重任职培训,统一思想认识;理顺党政管理体制,改革乡镇介入方式;健全法律制度,界定两委职责;推广选举创新,提倡交叉任职;创新运行机制,强化监督制约;加强支部建设,提高领导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