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儿童版)和应对方式量表对211名农村初中学生进行调查分析,探讨农村留守儿童的人格特征、应对方式的现状及在性别、父母外出时间等变量上的差异情况。结果表明:农村留守儿童在人格特征的内外向、神经质,应对方式的自责、求助、退避等因子上与非留守儿童存在显著差异;男留守儿童的精神质、解决问题、自责等因子远远高于女留守儿童,具有统计学上的显著意义:在父母外出时间上,人格特征中的内外向特质有显著变化。在教育中,教育者应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注,并根据性别、父母外出时间等因素给学生以适当的教育。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以留守儿童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对230名儿童进行调查分析,探讨留守儿童与父母的通话对亲子关系和孤独感的影响。结果表明:(1)留守儿童的孤独感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但留守儿童的亲子关系与非留守儿童的差异不显著;(2)父母中只有一方外出的儿童,其与外出父母的通话与亲子关系和孤独感的相关不显著,但亲子关系与孤独感相关显著;(3)对于父母都外出的儿童,与父母的通话与亲子关系存在显著相关。随着科技的发展,留守儿童的父母可以通过通信工具,减少留守给儿童带来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3.
梁在  李文利 《教育科学》2021,37(3):8-18
留守经历对儿童学习和健康的影响是近年来学术界研究重点之一,但分析结果并不一致.本研究引入新的研究视角,利用2016—2018年陕西省的调查数据分别从留守经历、留守时间和留守模式三个维度考察农村儿童的学习成绩.研究发现:与从未留守儿童相比,短期留守儿童的考试成绩具有显著的优势,父母短期外出对儿童的成绩产生一定的正向作用,但若父母长期外出,则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会受到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双亲外出的留守儿童与从未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差异不显著;父亲外出、由母亲监护的留守儿童语文成绩具有明显的优势.此外,研究还发现外出务工的父母经常回家与留守子女团聚有利于提高儿童的学习成绩.本研究提出了三个维度下儿童学习成绩差异形成的可能原因,并分别从政策和方法论两个角度提出了建议.以本研究的结论为基础,可以认为人口迁移或可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流出地教育事业的发展.未来应将打工经济作为促进农村教育发展的动力,对此我们提供了两个可能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任露  毛齐明 《中学教育》2014,(4):98-104
留守儿童家庭情感生活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有着重要影响。文章从情感体验、情绪表达、情感沟通三个方面对留守儿童家庭情感生活进行调查研究。总体来看,留守儿童积极情感体验不充分、负性情绪表达受阻、应急情感沟通不畅。同时,父母感情满意度、监护类型、被留守年龄段对留守儿童家庭情感生活影响显著。为此,文章提出有意识关注留守儿童情感世界、父母之间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形成合力、谨慎选择外出时间段和监护人等建议。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黔东南州苗族、侗族聚居度较高的五个县的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进行调查发现:少数民族留守儿童的比例非常高,留守儿童比率呈增长趋势,留守儿童的性别比男性偏高;留守儿童的父母双方均外出务工较多,外出务工地点大多选择沿海地区或本县,务工家长返乡探望孩子的时间间隔较长;留守儿童隔代监护的现象普遍,上学路程越来越远,大部分留守儿童在学校寄宿,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比较单调,留守儿童的身高和体重严重低于青少年身高、体重检测对照袁上的数据。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主要通过半结构式访谈法,针对3岁~6岁的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围绕留守儿童与父母的亲子沟通现状,留守儿童对父母外出打工的态度,留守儿童与监护人的沟通,留守儿童家长与监护人的沟通几个方面,对留守家庭亲子状况进行调查。了解了留守家庭亲子关系的现状,分析了亲子关系存在的问题及其形成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为系统考察父母教育期望与留守儿童学习投入的关系,以及父母教育卷入和自我教育期望在其中的双重中介作用,采用父母教育期望问卷、自我教育期望问卷、父母教育卷入问卷以及学习投入问卷,对我国河南、四川、贵州、山西等地1535名留守儿童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发现:(1)单亲外出和双亲外出留守儿童知觉到的父母教育期望、自我教育期望、父母教育卷入和学习投入得分均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而单亲外出和双亲外出留守儿童之间差异未达显著性水平;(2)父母教育期望和留守儿童学习投入呈显著正相关关系;(3)父母教育卷入与自我教育期望在父母教育期望和留守儿童学习投入之间起到双重中介作用。因此,父母教育期望既直接影响留守儿童的学习投入,又通过父母教育卷入和自我教育期望的中介作用影响留守儿童的学习投入。  相似文献   

8.
引导和帮助留守儿童获得良好的发展是我国农村教育与学校管理的重要任务。对西部10个省市自治区的8627名农村小学生进行调查,重点考察留守儿童的学业自我概念、师生关系和学校态度等学业心理特点,并以此为依据探讨学校管理对策。研究结果发现:非留守儿童的学业心理状况表现最好;父母都外出留守儿童的学业心理状况好于父母单方外出的留守儿童;父母单方外出留守儿童的学业心理状况表现不佳,尤其是仅母亲外出留守儿童的学业心理状况最为不佳,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甘肃、宁夏、四川、云南、广西五省农村地区数据,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方法控制样本的自选择偏差,分析了父母外出务工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业成绩及学校适应性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在不同外出方式、外出时长情况下对不同性别留守儿童的效应差异。结果显示,父母外出务工并没有导致留守儿童在学业成绩方面的劣势,相反,父母双方同时外出或长期外出,对留守子女的学业成绩具有提升作用。然而,无论父母选择何种外出形式及时长,留守子女都会出现非认知发展问题。特别是在母亲外出和长时间外出的情况下,留守子女容易出现隐性的、较为严重的适应性问题。本文也就此提出了解决外出务工缓解家庭经济压力与保障子女心理健康之矛盾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今日教育》2011,(1):55-56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外出务工经商的人员越来越多,他们的孩子不能随行,成为留守儿童。由于这些孩子的父母长期不在身边,他们在人格、安全、生活、学业等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切实培养和照顾留守儿童,解决外出人员后顾之忧,使广大农村留守儿童同沐阳光、同享关爱,成为党委、政府的重大课题。为此,我们进行了积极探索,力争从推进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方面走出一条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采用自编的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调查表和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对467名留守儿童和341名非留守儿童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留守儿童在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过敏倾向和冲动倾向上与非留守儿童存在显著的差异(P<0.01),在学习焦虑和身体症状上与非留守儿童差异比较显著(P<0.05);是否与兄弟姐妹生活在一起、留守儿童的年级、代养人类型、父母外出时间长短、留守儿童的性别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有一定的预测作用(R2=0.382)。从而得出结论:留守儿童的整体心理健康状况低于非留守儿童;影响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的因素有:是否与兄弟姐妹生活在一起、年级、代养人类型、父母外出时间长短及性别。  相似文献   

12.
农村学校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缺少父母的监管与爱护,其在人格形成、心理发展、人性成长等方面存在严重缺陷。文章就发挥家校合作功能,探索出对学校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学的途径和方法,从中培养留守儿童积极、阳光、自信、向上的心理品质。学校应侧重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室作用,及时提供心理疏解平台,以弥补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之爱的缺憾。  相似文献   

13.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留守儿童就是父母长期外出孩子留守在家由祖辈或亲友监护的年龄在16周岁以下的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是留守儿童最容易出现的问题,也是不容易发觉和影响深远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进行探析,试图改变留守儿童不容乐观的现状。  相似文献   

14.
寄宿制学校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影响的调查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调查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思想状况和性格特征,得出结论;我国现阶段农村寄宿制学校可以减少父母外出对“留守儿童”产生的不利影响。建议在父母外出务工较多地区尽可能地实行学校“寄宿制”,学校耍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从行动上切实做到关注“留守儿童”,同时要家校相结合。  相似文献   

15.
“留守经历”对大学生人格特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整群随机抽取了江西省3所一般本科院校有“留守经历”大一年级学生432人,并以461名无“留守经历”大学生为对照组,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wr,Q)和自编基本信息问卷调查和探讨“留守经历”对大学生的人格特质的影响。调查显示:有“留守经历”大学生比对照组大学生更孤独、内向、情感更冷漠;有“留守经历”男生比女生更为内向和孤僻;老一辈监护方式对学生影响最大,单亲监护方式容易使学生出现问题,母亲一方外出打工比父亲一方外出打工对学生的人格影响更大;父母与孩子团聚频次越少,对孩子良好人格的形成越容易产生负面影响;初中阶段开始留守生活对学生的人格影响最深远。  相似文献   

16.
贵州省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自编的心理健康状况问卷对贵州省829名农村留守儿童进行调查,结果表明:不同年级留守儿童在对人焦虑方面有显著性差异;在身体症状和恐怖倾向项目上性别差异明显;汉族留守儿童在学习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项目上得分高于少数民族学生,呈现显著性差异;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除学习焦虑项目外,其他项目留守儿童得分均高于非留守儿童,呈现显著性差异。父母外出时间对留守儿童自责倾向和过敏倾向两个项目影响明显,外出4—9年消极影响最大。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相应的教育对策。  相似文献   

17.
留守儿童的概念界定关系着留守儿童问题研究的规范、深入与意义。"留守"即是父母双双外出务工而导致的"亲子分离"的完全留守。"儿童"就是16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留守儿童就是我国农村地区因父母双双外出务工而守望着家园的16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可见,留守儿童依存于农民工,所以化解留守儿童现象只能从解决农民工问题入手,即通过解决农民工问题带动留守儿童现象的逐渐消除。  相似文献   

18.
李勇 《凯里学院学报》2009,27(1):142-144
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地向城市转移,形成了一个新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通过对影响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因素:家庭影响因素,学校影响因素,留守儿童自身因素分析,提出解决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对策与建议:留守儿童随父母外出就读,取消借读费;改革户籍、学籍制度,将农民工子女纳入城市教育体系;建农村寄宿制学校,加大义务教育的财政投入等等。  相似文献   

19.
亲子关系对农村留守儿童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考查农村留守儿童的亲子关系状况及其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运用<主观幸福感阶梯量表>和自编<亲子关系状况调查表>对河南省周口地区8所农村中小学279名留守儿童和182名非留守儿童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对自己未来主观幸福感的预期要好于当前主观幸福感的评估,对过去主观幸福感的估计最低.(2)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主观幸福感不存在差异,都处于中等偏上程度;不同年龄留守儿童当前主观幸福感没有差异.(3)父母与子女的联系及关系状况、对父母外出打工的认知和感受对留守儿童当前主观幸福感均有重要作用;同与抚养人的关系质量相比,与外出父母的关系质量对留守儿童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20.
1.内容真实,故事感人。本文选取自己在父母外出打工后自强自立的一段经历为写作内容,描写了一个农村留守儿童在没有父母的呵护后坚强、自立的成长经历,显得真实感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