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UNEVOC)于2004年在杭州举办“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创新创优国际会议”,通过了“国际职业教育师资硕士课程框架”。这一框架标准作为全球职教师资硕士学历教育的基本质量要求,对提高成员国职教师资培养水平、促进该领域国际间学历证书互认以及学术交流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论职业教育师资的专业化培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职前培养的专业化水平直接影响职教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职教师资需要具备双师型素质和在教学实践中把职业分析、技术应用、教育手段融为一体的能力,这需要通过硕士研究生层次的专门化培养才能实现。为此,建议设立职业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开展职教师资的专业化职前培养。  相似文献   

3.
培养符合职业教育发展需要的师资一直是全国重点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为主体的高校探索和实践的问题。从重视实践性教学,发展到用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等衡量培养职教师资的专业实践能力,从中级、高级证书水平不断提升到“技师”的要求,以天津工程师范学院为代表的一批高校培养出兼有理论教学能力和指导实践教学能力的“一体化双师型”的新型职教师资。本文从办学理念出发,分析了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培养“一体化双师型”职教师资的发展脉络和教学改革的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4.
一、职教师资技能的涵义(一)职教师资技能体现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基础教育是提高未成年人文化素养的普及型教育,高等教育是培养高层次理论人才的提高型教育,职业教育是为千百万求职者获得就业本领的应用型教育;训练和开发求职者的职业技能是职业教育者的职责。职业教育教师如果自身不掌握职业技能,他就不具备职业教师的资格.因此,职业教育师资的技能开发是维持和发展职业教育的前提(二)对职教师资技能开发的研究是发展职教的主要措施和重点课题之一,现在,几乎全世界都在研究与经济战略息息相关的职业技能开发,但对“开发者”…  相似文献   

5.
适应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层次与质量都亟待提升。高素质高学历的“双师型”职教师资缺乏则成为最大瓶颈,尽快布局博士层次“双师型”职教师资培养单位,充分发挥高素质职教师资培养主渠道的作用是当务之急。为此,文章提出三个对策:一是开展部省共建,突出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在博士层次“双师型”职教师资培养中的主体作用;二是为职业技术师范院校申报教育博士点开辟“绿色通道”,开创博士层次“双师型”职教师资培养新局面;三是大力推进深化培养模式和机制改革,探索建立“本硕博”连读博士层次“双师型”职教师资培养新模式。  相似文献   

6.
企业参与:职教师资培养的抉择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职教师资是职业教育的主力军.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培养高质量高素质职业技术人才的一个基本条件,也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力量.企业是职业教育的最大受益者.企业参与职教师资培养对职业教育发展和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已达成国际上的共识.教师的数量和质量是直接关系到教育发展规模、速度和人才质量的根本问题.职教师资是当前制约职业教育发展、影响职业教育质量最为薄弱的一个环节,促使企业参与职教师资队伍建设是办好职业教育的一项战略措施,但企业参与职教师资培养的成功需要多方积极参与和大力配合.  相似文献   

7.
职教师资培养的理论探讨及有关实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徐朔 《职业技术教育》2001,22(31):21-24
职教师资的培养必须建立科学的理论体系和完善的培养体系,才能保证职业教育事业的顺利发展。职教专业师资的培养必须区别于工程技术专业教育,建立独立的职教师资专业,使培养对象既掌握职业专业能力,又掌握相关技术领域中的职业教育能力,在专业技术教育中淡化“工程性”,强化“职业性”。  相似文献   

8.
基于职业核心能力的职教师资培养不失为一条高师职教师资培养的很好尝试.文章在职业核心能力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构建基于职业核心能力的职教师资培养方案设计的方法方式,并结合广西师范大学职教师资培养的实践,提出基于职业核心能力的人才培养途径,分享职教师资培养的教育改革实践,为加强我国职教师资队伍的建设,促进我国职业教育健康有序地发展尽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9.
中澳职教师资培训课程比较与我国高职师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比较了中澳技术职教师资培训课程和职教师资资格证书标准和内涵的差异,期望通过改革创新我国高职院校职教师资职业能力培训课程,来培养高职院校师资的职业能力,促进、改善和提高我国高等技术职业教育培训质量.  相似文献   

10.
"师资"培养中的师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有关学科建设及研究生培养问题成为业内关注的热点。据了解,目前国内已有职业教育学硕士点46个(2005—2006年批准成立硕士点20个),成为孵化高素质职教研究人员及师资的重要基地。自1988年正式招生的中等职校在职教师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制度,近年来规模逐渐扩大,质量不断提升,为大批中职教师提升理论素质、强化教育教学能力创造了条件。这些工作为繁荣职业教育学学科建设,推动职业教育坪论与实践研弃.特别是优秀师咨培养檫供了制席件傈瞳。  相似文献   

11.
发展职业教育,师资是关键,职业教育师资的培养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实现职业教育目标的关键,是提高职业学校办学水平和质量的重要保障。国外职教师资培养的不同途径以及先进经验,对我国职业教育教师的培养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职教师资建设要纳入法律的轨道吕小华《职教法》在第四章“职业教育的保障条件”的第三十六条,对教师队伍建设做了特别的强调:“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将职业教育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工作纳入教师队伍建设规划,保证职业教师队伍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这...  相似文献   

13.
职教师资问题关乎职业教育能否持续健康发展,构建能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足够数量、高素质、稳定的师资队伍的培养体系是今后着力解决的问题.文章对国内职教师资培养方面的研究进行了梳理,分析了已有研究的问题与不足,同时提出了对职教师资培养中课程设置、经费保障以及政策支持体系几个关键问题的思考,希望能为进一步的理论研究和职教师资培养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从职业教育教师职业的特殊性、高层次职教师资培养的迫切性和现有的职教师资培养情况的角度阐述了设置"职业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必要性,认为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学科的发展已具备了开展"职业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条件,同时提出了职业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几条实施建议.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迫切需要大量技能型应用人才。职业技术教育是培养技能型职业技术应用人才的主渠道。当前,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处于快速发展期。职教师资是办好职业教育的重要保障,是保证应用型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教育硕士(职业技术教育)领域研究生的招生,为我国职教师资培养增添了新的途径,也为职教硕士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动手动脑并举培养“一体化双师型”职教师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办学理念是学校办学指导思想的灵魂,是对办学特色的理性认识和培养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天津工程师范学院紧扣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脉搏,以培养国家急需的职业教育师资为己任,以服务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为宗旨,潜心研究职教师资培养规律,创新职教师资素质规格和培养模式,率先培养出具有我国职业教育特色的“一体化双师型”师资。在办学实践中,不  相似文献   

17.
职教师资培养模式正面临来自教师教育新改革、职业教育大发展、职教师资高要求等多方面的挑战,因此,职教师资培养模式必须打破传统框架,建构新的适应职业教育发展要求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8.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职教中心(UNESCO—UNEVOC)于2004年11月在杭州举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职教教师培养创新创优国际会议”(UNESCO International Meeting on Innovation and Excellence in TVET Teacher Education),讨论优秀职教教师(培训师)应具备的素质、提高职教教师教学水平的策略以及更高学历层次教师培养问题。会议通过了“国际职教师资硕士课程框架”(International Framework Currieulum for a Master Degree for TVET Teachers and Lectures)。  相似文献   

19.
本文针对我国目前职业教育师资短缺的现状,在对比分析了我国现有两种主要的职教师资培养形式:职业师范教育院校培养职教师资及综合性大学培养职教师资的基础上,提出了地方高师院校在培养职教师资上的独特优势,包括教师教育优势、理论研究优势、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定位的特色优势。并以广西师范大学为例,提出了高师院校培养职教师资的可行性措施。  相似文献   

20.
目前,“双师型”教师缺乏已成为制约职业院校发展的重要因素,针对这种现状,我校从培养“双技能”职教师资的根本任务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出发,在调查研究职教师资素质和实践能力要求的基础上,对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实行了“双岗实习、置换培训”的实习新模式,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和师范技能有了显著提高,凸显了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的“双师型”特色,实现了合作双方的互惠互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