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健  孙国 《职教通讯》2019,(17):60-64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以需求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以技能应用为目标,需要建立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人才培养体系,其教育管理内涵与卓越绩效管理模式具有高度的契合。以卓越绩效模式为模本,建立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与卓越绩效模式的映射关系,探索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七维度"模式,提出远见卓识的领导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推动力,科学的培养方案是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指向力,社会与市场的需求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主要拉动力,强大的教育资源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保障,规范的过程管理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抓手,测量、分析与改进是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科学手段,培养结果是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最终体现。  相似文献   

2.
人才培养模式的准确定位,对于人才的培养质量以及学科能否健康地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是人才教育与学科相关工作能否顺利开展的基石。独立高校的表演人才培养模式应该与一流大学的精英式、学术性培养模式区分开来,量体裁衣,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应用型人才,走出自己学校的专业特色。本文以笔者所在独立高校为例,明确此类高校人才培养方向,针对现行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试着构建科学的、有利于学科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  相似文献   

3.
高等师范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等师范院校肩负培养合格中学教师的使命,其人才培养目标以素质为核心,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以教育为主的各类人才。人才培养模式有综合素质教育模式、启发式人才培养模式、集中与个性化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三种。  相似文献   

4.
邓菲 《考试周刊》2013,(76):134-135
本文围绕“工学结合”、“课证融通”的高职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以高职人才培养同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企业需求为最佳结合点,探索“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怎样培养这样的人才”的难题,确立“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就采取相应的模式培养这样的人才”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的思路,才能保证和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水平,更好地发挥此模式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引领、辐射作用.  相似文献   

5.
土木工程专业国际化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兰州交通大学与美国依阿华州立大学联合培养土木工程专业国际化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为例,介绍了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路与定位、国际化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案以及实施5年以来人才培养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作为农业大国的中国需要农林卓越人才的培养,卓越人才培养符合时代对人才的需求。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为农业学科的重要学科,其人才培养方式与其他学科既有共同点,又有独特的鲜明特点。本文对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卓越人才培养支撑体系、深化卓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及培养模式的构建进行探讨,得出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卓越人才的培养应强化专业实践教学,构建完善"3+1+1"实践教学模式;构建创新型学习模式,培养创新性人才;同时需加强专业外语教学,培养国际化专业人才。以期为高等农林院校制定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卓越人才培养计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培养交叉学科创新人才是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培养农业与GIS融合的创新型交叉学科人才是智慧农业、黑土地保护以及人工智能产业升级的重要保障。针对GIS与农业交叉创新人才培养需求,探究交叉学科实践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框架,创新GIS与农业交叉学科人才培养模式,为培养既满足GIS学科发展要求,又具备农业区位理论与农业应用思想的创新型人才提供模式参考。  相似文献   

8.
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是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种模式。以机械电子专业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为例,从培养定位、人才培养体系、课程设置、能力递增性实践环节、校企合作、教师培养等方面进行探索与实践,构建了以应用技术、实践能力为主线的机械电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该培养模式使学生成为理论扎实、应用技术与技能强、实践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9.
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对人才特别是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以复合型研究生人才的培养为切入点,分别从创新人才培养、管理及课程的改革、对研究生生源的改革、教师水平的提高、提高人才质量、培养应用型人才、产学研合作教育等方面探讨复合型研究生人才的培养模式,为我国与汽车产业相关的复合型研究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提出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10.
所谓人才培养模式,简单地说就是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培养人,一般包括人才培养的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门类、培养方式等。尽管不同学校有着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但是比较和借鉴其它学校的培养模式是高校促进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二战后印度高等教育的发展,尤其是工程人才的培养(比如IT人才的培养)举世瞩目。印度与中国同属发展中大国,印度工程人才的培养模式很值得我们借鉴。印度工程人才的培养,尤其是高级工程人才的培养,主要由印度理工学院(IITs)  相似文献   

11.
高等工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与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验区根据交通信息学科与技术的发展和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毕业生的新要求,并进行了交通信息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探索。通过提出和确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路和定位、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方案、建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管理与运行机制,最终形成了有利于多样化创新人才成长的培养体系。该体系建立了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满足交通信息类工程人才的需要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2.
现存的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有三种,即应用型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复合型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型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但实践中三种培养模式都不是以培养单一的英语专业人才为目的,而是培养三位一体、相互渗透的立体型英语专业人才。立体型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旨在培养完整的具有三个必要维度的英语专业人才,即会思想的人、会感受的人、会交际的人,由这三个维度阐发开去,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强调教学个性化、加强学生自主性、以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就形成立体型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3.
申凯 《教育与职业》2012,(18):103-104
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关系到会计人才的培养质量。深刻认识、正确掌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新时期面临的要求,对于培养面向国际化、高素质的会计人才具有重要和深远的意义。文章在阐述会计专业定位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本科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为了更好地培养高职艺术类国际化人才,高职院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入校企合作项目,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高职院校艺术类专业应积极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通过2+1人才培养模式、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共建工作室教学模式进行人才培养,为培养艺术类国际化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5.
"卓越法律人才"是教育部与中央政法委共同拟定的培养高素质、高质量法律与法学人才的目标和定位。本文通过研究我国现行法律教育中对于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的不同认识,分析现有法律人才培养模式与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存在的认识冲突和理念差异,指出了导致法学交易体制、法律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评价体系等方面所存在的矛盾。文章在尝试提出对卓越法律人才的正确定位的基础上,为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设定具体实现进路,以期在当前环境下共同探讨出一条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和需求的法律人才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人才竞争的日益激烈,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问题日益突出。本文从人才培养理念、教学模式、课程设置、科研与实践能力培养、评价模式等方面分析比较了国外与国内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不同之处,提出了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存在的不足,并为我国的高校人才的培养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7.
《嘉应学院学报》2019,(4):121-123
地方本科院校在应用型转型背景下,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途径的探索是非常必要的。以土木工程为例,按照本科高职"2+2"协同培养模式来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详细阐述该培养模式的优点、培养理念、人才培养方案、办学成效等关键问题,并指出需要反思之处。本科高职"2+2"协同培养模式无疑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种有益探索,可以为工程建设提供人才支持,也可以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8.
有效的农科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高质量农科人才的保证。当下面向基层的农科人才的培养,必须建立科学、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文章从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成要素出发,对面向基层的农科人才培养模式的要素与内涵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面向基层农科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基本观点。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信息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与目标,提出“分流分层培养”的人才培育模式,并以湖南农业大学信息类创新人才培养实践为例,探讨从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培养模式、培养对象4个方面实施创新教育人才培养工程的途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20.
产学研结合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结合中南大学在产学研结合培养创新人才方面的实践经验,总结探讨了"校内结合模式、企校结合模式、联合培养模式、成果产业化模式、教学基地模式"等五种产学研结合培养创新人才模式的特点、运行方式、运行条件以及人才培养成效,同时分析了各模式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优势与劣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